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冼伟进 余泽洪 +5 位作者 陈小林 何北海 汤立军 邹袆 区转焕 梁美合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比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与经指引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疗效。方法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 目的比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与经指引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疗效。方法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患者34例作为抽吸管组,以基础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相似并直接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指引管冠状动脉内注射上述药物的33例患者作为指引管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管组在注药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指引管组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肌钙蛋白、血BNP值、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TIMI3级血流及梗死相关血管(IRA)慢血流发生率均优于指引管组(t值分别为3.92、4.70、3.39、7.17,P均〈0.01;X2值分别为3.877、3.876,P均〈0.05)。两组术后l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个月抽吸管组LVEF、LVEDd、LVESd均优于指引管组(t值分别为5.99、4.53、8.12,尸均〈0.01),而术后2hST回落率、1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与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药相比,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可减少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及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导管 指引导管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林祥 余泽洪 +2 位作者 容永怡 黄珏凡 黄振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是否对伴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方法 52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瑞舒伐他汀10 mg/d+坎地沙坦8 mg/d,对照组仅使用坎地沙坦8 mg/d,观察6个月,进行血压控制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收...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是否对伴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方法 52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瑞舒伐他汀10 mg/d+坎地沙坦8 mg/d,对照组仅使用坎地沙坦8 mg/d,观察6个月,进行血压控制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收缩压平均下降10.2 mmHg,对照组平均下降7.5 mmHg(P<0.05);治疗组脉压差平均下降6 mmHg,对照组平均下降3 mmHg(P<0.05);治疗组舒张压平均下降4.9 mmHg,对照组平均下降4.2 mmHg(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坎地沙坦合用比单用坎地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但对舒张压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高血压 高脂血症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冼伟进 余泽洪 +6 位作者 陈小林 汤立军 何北海 邹祎 区转换 陈秀英 梁美合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8期848-852,共5页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完全闭塞。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的43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PCI的43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前及术后血B型钠尿肽原(Pro-BNP)水平、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以及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95.35%(41/43)与79.07%(34/43),χ^2=11.862,P=0.0006];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02%(40/43)与81.40%(35/43),χ^2=6.06,P=0.0335];抽吸组TIMI 2级血流(慢血流)、TIM1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98%(3/43)与13.95%(6/43),χ^2=3.12,P=0.0495,及0与6.98%(3/43),χ^2=5.29,P=0.0352];抽吸组术后1d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20±0.054)%与(0.408±0.052)%,t=1.0496,P=0.766;(56.5±4.5)mm与(57.6±4.4)mm,t=1.0419,P:0.7832);抽吸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52±0.050)%与(0.432±0.049)%,t=3.3957,P=0.0482;(0.469±0.053)%与(0.413±0.052)%,t=4.9457,P=0.0336];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49.6±5.1)mm与(53.4±4.6)mm,t=3.4548,P=0.0473,(46.5±4.4)mm与(50.2±4.8)1/1/13,t=3.7260,P=0.0421]。随访9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抽吸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非抽吸组(2.33%与6.98%,χ^2=4.4351,P=0.0463)。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B型钠尿肽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心肌组织灌注 ST段回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