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7年广东省江门市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经非婚异性性传播流行特征及其潜类别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俞秋嫣 徐鹏 +4 位作者 林鹏 李艳 王立华 黎丹丹 吕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69-1275,共7页
目的了解广东江门市经非婚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特征及其潜类别分类。方法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录入日期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经异性性传播感... 目的了解广东江门市经非婚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特征及其潜类别分类。方法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录入日期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经异性性传播感染;既往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诊断年龄大于等于15岁。剔除标准为:既往有男男性接触史;既往重复报告;既往有注射吸毒史;现住址为非江门辖区内;非婚异性性接触未分类。共纳入665例研究对象。从数据库中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HIV高危行为和HIV检测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HIV/AIDS经商业性途径感染情况,采用潜类别模型进行潜类别分析。结果665例研究对象年龄为(48.73±15.61)岁,在婚者占46.5%(309例),男性占73.8%(491例)。潜类别数可分为4类:第一类占40.1%(267例),主要特征是男女比例相当、非服务性行业务工占比高;第二类占37.4%(248例),主要特征是年龄均>46岁、几乎为男性、农民占比高、有婚史占比高、文化程度较低、潜在流动性低;第三类占11.9%(79例),主要特征是病例均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自愿检测咨询;第四类占10.6%(70)例,主要特征是年龄均<45岁、服务性行业务工占比高、无婚史、学历较高。结论2015—2017年江门市经非婚异性性传播HIV/AIDS可根据流行特征分为4类亚组人群,可据此对艾滋病防治进行适当的分类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性传播疾病 病毒性 疾病流行 潜类别分析
原文传递
广东省HIV/AIDS患者主动检测HIV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谢昱帆 刘珺 +12 位作者 李艳 谢颖倩 刘启材 李俊彬 王立华 周毅 叶成龙 岑玫喜 许璐 严宇斌 杨放 付笑冰 江洪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在确诊HIV时主动寻求HIV检测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招募广东省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HIV主动检测情况与HIV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在确诊HIV时主动寻求HIV检测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招募广东省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HIV主动检测情况与HIV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主动检测的相关因素。结果1071例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中,HIV主动检测的比例为59.57%(638/10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确诊时年龄<34岁者相比,HIV诊断年龄≥51岁者主动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较小(aOR=0.47,95%CI:0.28~0.81);相较于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者,检测咨询(aOR=2.91,95%CI:2.01~4.26)及其他(aOR=2.69,95%CI:1.51~4.91)来源者主动检测的可能性更大;既往有HIV检测想法(aOR=7.82,95%CI:4.80~13.31)、有过自我检测经历(aOR=2.73,95%CI:1.27~6.30)、知晓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aOR=2.00,95%CI:1.48~2.71)者主动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更大。结论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主动寻求HIV检测的比例为59.57%,既往HIV检测想法、诊断年龄、样本来源、HIV自我检测经历及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的知晓是HIV主动检测的影响因素。应继续推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多种HIV检测方式的宣传和覆盖面,促进高危人群主动寻求HIV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患者 HIV主动检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广东省三地市吸毒人群及其HIV感染者规模估计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冰娜 林鹏 +5 位作者 李艳 杨放 付笑冰 岑玫喜 文美贞 李雷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4年第8期585-588,共4页
目的估计广东省三地市吸毒人群及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规模。方法应用乘数法,选择各地市公安局戒毒所作为目标机构,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了解调查者及其毒友中曾经进入各地市戒毒所的比例,三地市各获得六个估计数,取其中位... 目的估计广东省三地市吸毒人群及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规模。方法应用乘数法,选择各地市公安局戒毒所作为目标机构,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了解调查者及其毒友中曾经进入各地市戒毒所的比例,三地市各获得六个估计数,取其中位数为各地市吸毒人群的最终估计数。采用RDSAT软件获得HIV感染者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值,分别与最终估计数相乘,获得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的规模。结果 3个地市吸毒人群的规模分别为29 267人、16 616人和5904人。HIV感染者规模估计数分别为1288人、964人和130人。结论此次研究对三地市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了估计,同时估算出该人群中HIV感染者的规模,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人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乘数法 同伴推动抽样 基数估计
原文传递
监管场所内外吸毒人群HIV相关危险行为及感染状况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冰娜 林鹏 +5 位作者 李艳 杨放 付笑冰 李雷 文美贞 岑玫喜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比较社区与监管场所之间吸毒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espondent-driven s... 目的比较社区与监管场所之间吸毒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RDS)"在广东省3地市征募社区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在3地市各选取1强制戒毒场所,按照全国统一的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和HIV、HCV、梅毒的检测。结果与监管场所内戒毒人群相比,市1社区招募的吸毒人群女性比例更高、外省户籍人口比例较低,市2社区招募吸毒人群的未婚比例更高;市3场所内外吸毒/戒毒人群人口学特征基本相同;注射毒品、共用针具2个高危行为在3地区的场所内外吸毒/戒毒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市2社区吸毒人群的HIV阳性率为8.3%,当地监管场所内的结果为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59,P<0.001)。结论不同地区社区与监管场所吸毒/戒毒人群之间在HIV感染率、人口学及行为学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目前主要来自监管场所吸毒人群的哨点资料不一定能代表当地的实际情况,应结合社区的监测结果做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危险行为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