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筋骨并重”探讨针药并用、理筋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31
1
作者 朱海军 华海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21-626,共6页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理筋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初步对可能的起效机制进行探究。方法:将就诊于我院的1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理筋整复手...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理筋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初步对可能的起效机制进行探究。方法:将就诊于我院的1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理筋整复手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中药汤剂进行内外合治。比较两组有效率,测定颈椎活动度,评估颈肩疼痛程度、强度、分级指数,监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达93.22%(5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7%(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8,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更明显,颈椎活动相关的右旋、左旋、后伸、前屈、左屈、右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疼痛减轻更明显,VAS、PPI、PRI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血清中TNF-α、CG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理筋整复手法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缓解颈椎痛感,其机制可能与干预血清中TNF-α、CGRP、ET-1、NO水平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气滞血瘀证 针刺 中药 理筋整复手法
下载PDF
针刺风池、颈夹脊、百会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朱海军 华海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774-2777,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颈夹脊及百会穴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疗效较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组、颈夹脊组和百会穴组,各50例。各组分别针刺风池穴、颈夹脊...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颈夹脊及百会穴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疗效较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组、颈夹脊组和百会穴组,各50例。各组分别针刺风池穴、颈夹脊穴及百会穴,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期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风池组有效率82.0%,颈夹脊组有效率94.00%,百会穴组有效率78.00%,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P<0.05),且风池及百会穴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3个穴位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Vs、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3)治疗后针刺颈夹脊在ESCV评分、左右侧椎动脉VS、Vm改善方面均优于另外2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且针刺颈夹穴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颈源性眩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联用中药外敷疗法和手法复位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研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顾鲁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联用中药外敷疗法和手法复位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 目的:探讨联用中药外敷疗法和手法复位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使用洛索洛芬钠片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使用中药外敷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系统)的评分、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的评分、疼痛的缓解率、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 <0.05)。治疗7d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更高,其VAS的评分更低(P <0.05)。治疗后2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Gartland-Werley、Kofoed的评分均更高(P <0.05)。结论:联用中药外敷疗法和手法复位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地缓解其疼痛,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有利于其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敷 四肢骨折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