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可读,可赏,却难以改编——对汪曾祺两封来信的解读
- 1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中国作家协会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1年第3期67-69,共3页
-
文摘
汪曾祺一生共给我写过38封信,其中有两封信涉及到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问题,两封信的全文如下:
-
关键词
小说改编
汪曾祺
解读
电视剧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我们为什么总是难忘汪曾祺
- 2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同舟共进》
2021年第2期32-37,共6页
-
文摘
虽然岁月流逝,仿佛转瞬间,汪老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但文学界没有忘记他,读者没有忘记他,人们越发怀念这位一生将写美和健康的人性作为自己职责的老人。他的书,常销不衰;他一辈子用美文为人间送小温的为人,成了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热门话题。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常常思考——对汪曾祺,我们为什么总是难忘?
-
关键词
汪曾祺
岁月流逝
热门话题
美文
难忘
文学界
忘记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 3
-
-
作者
金实秋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人民周刊》
2022年第10期79-80,共2页
-
文摘
汪曾祺与央珍认识较睌。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2年春。那时,汪先生已是誉满天下的文坛名人了,而央珍则是一位初露头角的年轻作者。汪老70多岁矣,央珍才30岁,刚与龙冬结婚不久,从拉萨调到北京工作。苏北是汪先生的忘年交,也是龙冬夫妇的好朋友,汪老曾给龙冬、苏北的小说集写过序。龙冬是在西藏工作时,与央珍认识并恋爱结婚的。
-
关键词
汪曾祺
汪先生
誉满天下
忘年交
苏北
小说集
结婚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汪曾祺与京剧沙家浜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翠苑》
2013年第4期4-13,共10页
-
文摘
1962年1月,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结束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北京,调任北京京剧团专职编剧。1963年冬,他与杨毓珉、肖甲、薛恩厚一起,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为现代京剧,如同林斤澜所说:"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江青十多年的恩怨与纠集,构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最复杂、最微妙的特殊时期。"从某个角度说来,所谓"八个样板戏"。
-
关键词
汪曾祺
《沙家浜》
芦荡火种
沙家浜
北京京剧团
改编创作
中国京剧院
赵燕侠
红线女
马长礼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汪曾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5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小学语文教学》
2017年第8期35-36,共2页
-
文摘
在当代中国,即便是普通民众,他可能不了解作家汪曾祺,但不可能不知道《沙家浜》。汪曾祺正是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再创作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汪曾祺(1920~1997)曾用"平淡"二字概括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随遇而安》)这话是感慨语,当不了真的。
-
关键词
汪曾祺
《沙家浜》
现代京剧
芦荡火种
不知道
二字
执笔者
《受戒》
大淖记事
世道人心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农时农事里的浓厚乡愁——读《留住乡愁》
- 6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
出处
《翠苑》
2014年第5期87-89,共3页
-
文摘
沈成嵩是一位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者。他这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写作,乡村则是他写作生涯中反复咏唱、也是他付出努力最多的主题。只在金坛中学读过三年初中的他,16岁就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农事部门,小小年纪奔走于县城与乡村之间,与乡村结下终身不解之缘。等到其后转行调入宣传部,新闻报道成了他的本职工作后,他就自然地用手中的笔饱含深情地唱起赞美乡村的歌。
-
关键词
农事
乡愁
农时
写作生涯
本职工作
新闻报道
写作者
乡村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親歷稿費六十年——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酸甜苦辣
- 7
-
-
作者
陆建华
-
机构
汪曾祺研究会
中国作协
-
出处
《翠苑》
2019年第4期4-11,共8页
-
文摘
释题差不多20年前,也就是2001年初,那时,我刚退休,就想写一篇关于稿费的散文。稿费,古称'润笔费',意思是说,以墨或颜料湿润笔之毫端,使不干枯,其实就是指诗文书画的酬劳。这一儒雅说法,始于晋、宋,盛于唐元和、长庆年间。说润笔而不说酬金,是一种委婉。
-
关键词
《上海文学》
三年困难时期
助学金
普希金
爱好者
汪曾祺
六十年
中文系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