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缺血性烟雾病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红华 高连波 文佳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 目的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分期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结果DWI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累及42个大脑半球,梗死模式依次为皮层梗死(71.4%),分水岭梗死(71.4%),穿支动脉梗死(23.8%)。DSA显示急性梗死半球Mugikura 1~4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期21.43%(9个),2期40.47%(17个),3期19.05%(8个),4期19.05%(8个)。各期1级侧支分别为8个(34.7%)、11个(47.8%)、3个(13.1%)和1个(4.4%),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3,P=0.006);2级侧支分别为4个(13.8%)、12个(41.4%)、7个(24.1%)、6个(20.7%),但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4,P=0.092);3级侧支分别为0个(0%)、0个(0%)、1个(33.3%)、2个(66.7%),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9,P=0.021)。结论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梗死模式以皮层梗死及分水岭梗死为主,提示其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共同参与。侧支循环的模式随烟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1、2级侧支循环多出现于烟雾病中期,3级侧支循环出现于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烟雾病 侧支循环 磁共振弥散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及药物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高红华 高连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34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70%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18例和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组(支架组)16例,并进行1... 目的比较单纯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34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70%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18例和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组(支架组)16例,并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终点事件为狭窄动脉供血区出现脑卒中。结果支架组与药物组均无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随访期内,药物组18例中发生狭窄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再发脑梗死5例(27.78%),3例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16.67%,其中2例为无症状性闭塞),支架组未发生支架侧脑梗死,12个月时复查DSA无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支架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选择性的支架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可能较单纯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 支架
下载PDF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及其实验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邴玉艳 孙晓红 安春丽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年第4期166-169,共4页
微孢子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呈世界性分布。随着HIV感染人群的增加及检测手段的改进,微孢子虫病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加。该文就近年来有关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及其实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微孢子虫 生物学 实验检测 分类学 形态学
下载PDF
5例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4
作者 王加璐 李蕾 +1 位作者 何振巍 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2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Miller-Fisher综合征、波动型GBS以及急性发作型CIDP病例,将其余病例分为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R-GBS组)5例和非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2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Miller-Fisher综合征、波动型GBS以及急性发作型CIDP病例,将其余病例分为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R-GBS组)5例和非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R-GBS组)56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有无差别;并将5例R-GBS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进一步比较及归纳。结果 R-GBS组首次发病年龄为31.80±13.37岁,NR-GBS组为44.84±13.72岁,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5例R-GBS患者共有6次复发,复发后病情达高峰时Hughes评分4次升高,2次无变化;病情达高峰时前一次Hughes评分为2.50±1.05分,复发时为3.83±0.75分,P<0.05,两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前一次发作相比,临床症状类型4次无变化,2次由感觉-运动型变为纯运动型;前驱感染3次相同,3次不同。结论与NR-GBS组相比,R-GBS组患者年龄较小,而在其他主要临床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R-GBS患者症状呈现加重趋势,前驱感染类型与临床发作类型无相关性,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到这些特点,以便更好的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复发型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