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惠蕊 王玉坤 +3 位作者 刘淑艳 蒋丹 宋慧君 曹远银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1年第1期40-43,49,共5页
本文分析了真菌毒素致病机理及危害,评述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与方法,了解和掌握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加强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为建立准确、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体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危害 致病机理 检测方法 免疫检测
下载PDF
阪崎肠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锦程 王玉坤 曹远银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1-373,共3页
关键词 阪崎肠杆菌 检测技术 革兰阴性细菌 肠道正常菌群 16SRNA PCR法检测 PCR测定 生化鉴定
下载PDF
液相芯片竞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慧君 刘淑艳 +2 位作者 马惠蕊 蒋丹 曹远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44-150,共7页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建立黄曲霉毒素B1(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选用AFB1单克隆抗体对AFB1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单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AFB1液相芯片定量...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建立黄曲霉毒素B1(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选用AFB1单克隆抗体对AFB1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单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本实验中,偶联微球得率介于70.08%~80.80%之间,最佳偶联抗原浓度为100μg,同一用量偶联抗原和同一浓度单抗反应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值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趋势,当孵育时间为24h和48h,单克隆抗浓度在2.0ng/μL时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值最大。本研究建立的标准曲线,以国际通用的IC50作为衡量标准,其灵敏度为2.33ng/mL(0.1165ng),线性方程为y=0.0006x+0.0014,抗体与AFB2、AFG1、ZEN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9.34%、2.88%、〈0.1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检测限度符合国家对食品和饲料中的AFB1的限量标准,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液相芯片技术 AFB1单抗 竞争法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互作中的激发子对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和防御酶活性的诱导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建东 曹远银 姚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2,共4页
小麦接种高度非亲和性的小麦秆锈菌后,在其细胞间隙液(IWF)中可能存在激发子。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将其分级,再将各分级沉淀蛋白溶液注射到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小麦叶片中,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 小麦接种高度非亲和性的小麦秆锈菌后,在其细胞间隙液(IWF)中可能存在激发子。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将其分级,再将各分级沉淀蛋白溶液注射到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小麦叶片中,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激发子成分主要集中在50%~80%硫酸铵沉淀蛋白部分中,能明显诱导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40μg/mL的该分级沉淀蛋白溶液处理小麦叶片后,PAL和POD活性在早期已有显著增加,分别在诱导处理后36h和60h左右出现最高峰,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7.47%和7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激发子 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下载PDF
一种新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慧君 蒋丹 +2 位作者 马惠蕊 刘淑艳 曹远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9-153,共5页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ZEN)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将ZEN-BSA与36﹟微球偶联,同时加入待检的游离的ZEN小分子和其标记有生物素的ZEN单克隆抗体,偶联抗...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ZEN)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将ZEN-BSA与36﹟微球偶联,同时加入待检的游离的ZEN小分子和其标记有生物素的ZEN单克隆抗体,偶联抗原和目标抗原竞争结合生物素标记抗体,通过报告分子SA-PE在532 nm波长的激光下,即可检测出报告分子发出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待检ZEN的量成反比。该研究优化了液相反应体系中ZEN单克隆抗浓度、确定了ZEN单抗临界饱和浓度以及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其中ZEN单抗临界饱和浓度为2.0μg/mL,偶联抗原和抗体最佳孵育时间为3h。研究所建立的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以国际通用的IC50作为衡量标准,其检测灵敏度为0.005 4μg/mL,线性范围为0.000 8~0.04μg/mL。应用该方法对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5%。该方法简化了样品的纯化和分离步骤,经过实际样品的检测,证明方法灵敏、稳定、快速、简便,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液相芯片技术 ZEN单抗 定量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