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ytb基因的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1
作者 杨瑞生 顾羽健 +2 位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311,共9页
为阐明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及其种间亲缘关系,为秆野螟属昆虫的物种分化与鉴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DNAMAN 8.0、PAUP 4.0和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我国秆野螟属8个物种线粒体Cytb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变... 为阐明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及其种间亲缘关系,为秆野螟属昆虫的物种分化与鉴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DNAMAN 8.0、PAUP 4.0和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我国秆野螟属8个物种线粒体Cytb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变异和偏向性等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法(BI)和最大简约法(MP)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1146bp,碱基组成和密码子碱基分布都表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种间保守性位点1051个,可变性位点95个,变异率为8.29%;亚洲玉米螟6个不同地理种群间Cytb基因碱基差异位点0~4个,遗传距离在0~0.005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9~0.0698之间;所有样本Cytb基因的碱基替换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ML、BI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即8种秆野螟属昆虫分为亮大支系,虎杖螟单独形成一支系,亚洲玉米螟等7种螟虫聚在一起形成另一支系。秆野螟属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多样性低,种间界限不明显;进化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线粒体DNA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柞树种质资源及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姜义仁 刘微 +2 位作者 王国宝 周祥军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7-585,共9页
柞树(Quercus L.)是我国天然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又是重要泌丝昆虫柞蚕的饲料,开展柞树资源及利用研究对于有效利用我国栎属植物资源及发展相关产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柞树资源种类、分布及利用情况,查明我国柞树... 柞树(Quercus L.)是我国天然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又是重要泌丝昆虫柞蚕的饲料,开展柞树资源及利用研究对于有效利用我国栎属植物资源及发展相关产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柞树资源种类、分布及利用情况,查明我国柞树种类共有102种,其中本土柞树67种,包括52个种、14个变种和1个变型,表明柞树自远古时代就是我国重要的植被树种和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柞树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 种质资源 有效利用
下载PDF
柞树扦插繁殖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那爽 高大鹏 秦利 《中国蚕业》 2019年第4期71-72,共2页
扦插繁殖具有保持母树优良性状、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但柞树属扦插难以生根的树种,扦插成活率极低。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树种质资源研究团队近几年开展柞树扦插繁殖研究的结果,从柞树扦插时间及土地选择、插条准备、扦插、... 扦插繁殖具有保持母树优良性状、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但柞树属扦插难以生根的树种,扦插成活率极低。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树种质资源研究团队近几年开展柞树扦插繁殖研究的结果,从柞树扦插时间及土地选择、插条准备、扦插、扦插后管理、移栽等方面总结了柞树扦插繁殖技术,旨在为柞树的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 扦插 繁殖技术 植物生长激素
下载PDF
不同地理区域来源和化性柞蚕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表型值差异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石生林 高中玉 +3 位作者 杨瑞生 姜义仁 刘限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2-438,共7页
发掘柞蚕核心种质资源可以提高柞蚕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不同化性、不同分布地域的柞蚕种质资源的22项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柞蚕一化性与二化性种质资源间以及辽宁省与山东省的二化性种质资源间、河南省与贵州省的一... 发掘柞蚕核心种质资源可以提高柞蚕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不同化性、不同分布地域的柞蚕种质资源的22项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柞蚕一化性与二化性种质资源间以及辽宁省与山东省的二化性种质资源间、河南省与贵州省的一化性种质资源间,分别有14项、18项、14项数量性状表型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柞蚕分布的地理区域和化性均会影响其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基于22项数量性状表型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的绝大多数柞蚕种质资源按照所分布的地理区域划分为4大类群,这种按照地理区域的类群划分受柞蚕化性和柞蚕体色系统的影响较小,说明柞蚕分布的地理区域是影响其数量性状表现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柞蚕 种质资源 数量性状 表型值 聚类分析 化性 地理区域
下载PDF
辽宁地区柞园新记录害虫多斑柞跳象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瑞生 刘严 +5 位作者 徐家生 姜义仁 王勇 石生林 戴小华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9-804,共6页
近期在辽宁柞蚕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将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 NA 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结合形态特征对害虫进行分类鉴定。以单头试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mtD NA COⅠ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了试虫的m... 近期在辽宁柞蚕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将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 NA 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结合形态特征对害虫进行分类鉴定。以单头试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mtD NA COⅠ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了试虫的mtD NA COⅠ基因片段(GenB ank登录号:KX657707~KX657709)。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搜索,在GenB ank中未搜索到该试虫的相关序列信息,但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象甲亚科Curculioninae的Orchestes jota mtD NA COⅠ同源片段序列(GenB ank登录号:KJ963227.1)的相似度最高,为86%。室内观察其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7~4.0 mm,喙长0.8~1.0 mm,鞘翅,后足发达,腿节粗壮;老熟幼虫5~7 mm,体节12节,无足,具步泡突;蛹为裸蛹。基于试虫的mtD NA COⅠ分子鉴定标记,结合试虫与原有记录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初步鉴定新发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为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跳象属Rhynchaenus的多斑柞跳象Rhynchaenus(Orchestes)maculos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 新记录害虫 跳象属 多斑柞跳象 形态特征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下载PDF
不同微生物诱导柞蚕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宋佳 姜义仁 +4 位作者 王勇 孙影 杨瑞生 石生林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5-701,共7页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溶菌酶基因 诱导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抑菌效果
下载PDF
柞园栎树林中刺蛾科昆虫的DNA条形编码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瑞生 姜义仁 +2 位作者 石生林 王勇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3-619,共7页
刺蛾科昆虫是柞园栎树林中的重要害虫类群。克隆了栎树林中主要刺蛾科昆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NA COⅠ,Gen Bank登录号:KP727647~KP727664),以此作为供试刺蛾科昆虫的DNA条形编码基因分析其碱基组成特点和遗传进... 刺蛾科昆虫是柞园栎树林中的重要害虫类群。克隆了栎树林中主要刺蛾科昆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NA COⅠ,Gen Bank登录号:KP727647~KP727664),以此作为供试刺蛾科昆虫的DNA条形编码基因分析其碱基组成特点和遗传进化规律,探讨将其应用于栎树林中刺蛾科害虫的分类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的可行性。刺蛾科昆虫各物种间的mtDNA COⅠ基因碱基组成差异不明显,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0%、16.2%、30.7%和15.1%,AT含量为68.7%,显著高于GC含量(31.3%),表现出明显的AT使用趋向性;碱基明显倾向于使用T(AT偏倚度为-0.106 26),具有较弱的C偏好性(GC偏倚度为-0.035 14),不同物种间该基因碱基T使用偏好程度差异较大。刺蛾科昆虫mtDNA COⅠ基因碱基变异率为26.64%,碱基颠换明显高于转换(R值为0.75)。刺蛾科昆虫各物种mtDNA COⅠ基因的平均进化率为11.5%,进化率最大的发生在锯纹岐刺蛾Austrapoda seres与中国扁刺蛾Thosea sinensis间,进化率最小的发生在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与梨娜刺蛾Narosoideus flavidorsalis之间。在刺蛾科昆虫mtDNA COⅠ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中,中国绿刺蛾Parasa sinica和中国扁刺蛾Thosea sinensis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单系,其他物种聚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个单系。以上结果表明,mtDNA COⅠ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编码用于栎树林刺蛾科害虫的分类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树林 害虫 刺蛾科 DNA条形编码 系统分类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下载PDF
昆虫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wsp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
8
作者 李苗苗 谌苗苗 +3 位作者 姜义仁 石生林 刘彦群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5,共7页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主要感染昆虫等节肢动物,是一类革兰阴性共生细菌。为探讨昆虫纲共生菌Wolbachia的系统发育,研究Wolbachia基因组中进化速度较快的外膜蛋白基因wsp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该基因的GC含量(GCall、GC...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主要感染昆虫等节肢动物,是一类革兰阴性共生细菌。为探讨昆虫纲共生菌Wolbachia的系统发育,研究Wolbachia基因组中进化速度较快的外膜蛋白基因wsp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该基因的GC含量(GCall、GC1、GC2、GC3、GC3s)、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等指标。结果显示:昆虫纲共生菌Wolbachia的ws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均不强,昆虫纲不同目间共生菌Wolbachia的wsp基因碱基组成及ENc值差异较小;多数基因数据点沿标准曲线或在其附近分布,突变对碱基组成的影响较弱;18种由多个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中有11种氨基酸的偏好性密码子在昆虫纲7个目及对照蛛形纲1个目间均相同,有2种氨基酸的偏好性密码子在7个目间相同,这些密码子均以A/U结尾;供分析的140个wsp基因中仅编码6个半胱氨酸(Cys);对应分析中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不高,分别为13.53%和12.49%,均与碱基组成(GC1、GC2、GC3)显著相关。综合各项分析认为,Wolbachia的ws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不具有宿主分类特异性,密码子使用模式主要受碱基组成影响,而碱基组成主要受选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共生细菌 沃尔巴克氏体 外膜蛋白基因 碱基组成 密码子使用模式
下载PDF
柞蚕尿酸盐颗粒转运相关基因BLOS2的表达特征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月月 张耀亭 +6 位作者 段晓霞 汪琪 冷哲铭 罗雨桐 姜义仁 王勇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柞蚕中暂未发现由于尿酸合成和转运障碍而出现的半透明体色幼虫突变体,为了探究柞蚕幼虫表皮尿酸的积累和代谢规律,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参与尿酸盐颗粒转运的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合成复合体1亚基2(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 柞蚕中暂未发现由于尿酸合成和转运障碍而出现的半透明体色幼虫突变体,为了探究柞蚕幼虫表皮尿酸的积累和代谢规律,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参与尿酸盐颗粒转运的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合成复合体1亚基2(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1,subunit 2,BLOS2)编码基因,命名为ApBLOS2(GenBank登录号MT038419),ORF长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69 kD。蛋白质编码区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剪接而成,其原始序列长4312 bp。同源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同属大蚕蛾科的蓖麻蚕BLOS2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403%。qPCR检测发现柞蚕胚胎发育各时期ApBLOS2基因均有表达,孵化为蚁蚕表达量开始降低。组织表达谱显示,ApBLOS2在表皮、精囊/卵巢、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从3龄眠期到4龄眠起表达量上升413倍。取2龄第3天柞蚕幼虫注射BLOS2基因双链RNA(dsBLOS2)进行干扰,在干扰48 h后,幼虫ApBLOS2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注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双链RNA,dsEGFP)相比显著降低。对4龄眠期幼虫进行RNAi处理后,结果显示ApBLOS2除基因表达水平下降3177%外,通过测定其5龄眠起后血淋巴中的尿酸含量,注射dsBLOS2的幼虫个体升高了151倍。本研究探究了ApBLOS2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干扰后出现的尿酸含量差异,表明ApBLOS2基因在柞蚕尿酸盐颗粒转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尿酸 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合成复合体1亚基2 RNA干扰
下载PDF
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
10
作者 石生林 张莹 +2 位作者 周敬林 刘彦群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4-269,共6页
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 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基因为代表的基因组(表示为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表明,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Chi-h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与沙雷氏菌Chi A的GC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杆状病毒lef8-lef9-pg的GC含量、GC3s含量、ENc值以及沙雷氏菌Chi A的GC3s含量、EN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杆状病毒v-Chi A与lef8-lef9-pg、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均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92、0.870、0.862)。选择与突变共同影响杆状病毒v-Chi A和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而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密码子使用完全由选择所影响。综上所述,杆状病毒v-Chi A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昆虫Chi-h相似,与lef8-lef9-pg不同;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素与lef8-lef9-pg相似,与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不同。上述结果从密码子使用角度证实了杆状病毒v-Chi A来源于昆虫Chi-h的水平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几丁质酶基因 基因水平转移 密码子使用模式
下载PDF
柞蚕黄体色大茧型品种沈黄2号的选育及杂交组合的选配 被引量:15
11
作者 石生林 姜义仁 +5 位作者 杨瑞生 李群 夏润玺 孙影 车春娜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0-665,共6页
以耐高温干旱柞蚕黄体色品种沈黄1号选育早期分离世代发现的成虫前翅前缘脉呈红褐色的特征性个体为育种素材,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历经6年12代选育出黄体色大茧型新品种沈黄2号,并与现行青黄蚕大茧型品种特大组配成杂交组合沈黄2号×... 以耐高温干旱柞蚕黄体色品种沈黄1号选育早期分离世代发现的成虫前翅前缘脉呈红褐色的特征性个体为育种素材,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历经6年12代选育出黄体色大茧型新品种沈黄2号,并与现行青黄蚕大茧型品种特大组配成杂交组合沈黄2号×特大。沈黄2号秋季小区饲养千粒茧质量10.10 kg,全茧量11.12 g,茧层率10.79%;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千克卵收茧量春季比沈黄1号增产5.49%,秋季增产3.46%;在繁种试验中的单蛾收茧量春季比沈黄1号增产5.89%,秋季增产2.26%。沈黄2号×特大的千克卵收茧量春季比沈黄1号×选大1号增产4.53%,秋季增产8.96%。新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柞蚕链球菌的侵染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属于强健性丰产型品种和杂交组合,其中沈黄2号在春季的增产效果明显,沈黄2号×特大在秋季的增产效果明显,由此实现了对耐高温干旱柞蚕黄体色品种的全茧量遗传改良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品种 沈黄2号 黄体色 大茧型 抗逆性
下载PDF
柞蚕微孢子虫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伯阳 姜义仁 +4 位作者 臧敏 石生林 杨瑞生 包臣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1,共5页
利用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液直接免疫家兔获得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后,分别采用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制作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建立能简便、快捷、准确诊断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微孢子虫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是将柞... 利用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液直接免疫家兔获得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后,分别采用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制作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建立能简便、快捷、准确诊断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微孢子虫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是将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与25 nm和17 nm的胶体金颗粒结合并固定在金标垫上,然后均将羊抗兔二抗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质控点(C),但是2种方法制作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反应模式不同:前者是以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点(T),而后者以柞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作为检测点(T)。2种方法制作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时间均为10 min,检测灵敏度为0.8×107个/mL,与柞蚕血淋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其中,以双抗夹心法制作的试纸条显色更清晰,结果更可靠,更具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微孢子虫 多克隆抗体 胶体金 免疫层析 双抗夹心法 竞争法
下载PDF
柞蚕大型茧黄蚕新品种“沈黄1号”的选育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姜义仁 秦玉艳 +3 位作者 石生林 杨瑞生 刘延群 秦利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2-477,共6页
柞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提高柞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年来东北及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拟在东北地区选育黄蚕血统的大型茧品种,以适应柞蚕生产的需要。以青6号为母本、方山黄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 柞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提高柞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年来东北及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拟在东北地区选育黄蚕血统的大型茧品种,以适应柞蚕生产的需要。以青6号为母本、方山黄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择F2代分离出的黄色及全茧量高的个体继代,经过高温、低温冲击及抗病性筛选试验,经6年12代杂交选育,于2003年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黄蚕血统新品种—"沈黄1号"。该品种秋季全茧量9.76g、茧层量1.29g、茧层率13.22%,单蛾产卵数春秋分别为310粒及295粒,实用孵化率98%,虫蛹统一生命率98.5%;全龄经过春、秋分别为52d及42d;小区及农村生产试验表明,分别比青6号增产16.4%及13.5%,每千克种卵平均单产达到507.1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品种 杂交选育 沈黄1号
下载PDF
柞蚕蛹解除滞育过程中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伶 孙良振 +7 位作者 王勇 汝玉涛 Muhammad IRFAN 姜义仁 石生林 杨瑞生 李喜升 秦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8-947,共10页
【目的】克隆柞蚕Antheraea pernyi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基因,并对其进行组织表达分析,探讨该基因在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阐明柞蚕滞育期间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与蛹滞育解除的关系提供数... 【目的】克隆柞蚕Antheraea pernyi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基因,并对其进行组织表达分析,探讨该基因在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阐明柞蚕滞育期间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与蛹滞育解除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PCR及3'RACE技术从柞蚕幼虫脂肪体组织中克隆得到TPS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检测该基因在柞蚕幼虫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分析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过程中该基因在脂肪体组织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克隆获得柞蚕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并命名为ApTPS。其开放阅读框长2 487 bp,编码828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分子量为93.19 k D,等电点(p I)4.61;无信号肽,无跨膜区。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表明,ApTPS有两个保守功能区:TPS(第22-497位氨基酸)和TPP(第532-772位氨基酸)。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ApTPS基因在柞蚕幼虫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柞蚕解除滞育过程中,ApTPS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均有所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淋巴中表达量的升高滞后于脂肪体。【结论】结果提示ApTPS参与了柞蚕蛹滞育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柞蚕蛹滞育解除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滞育 海藻糖合成酶 基因表达 滞育解除
下载PDF
qRT-PCR检测柞蚕中肠热休克蛋白基因ApHSC70对微孢子虫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勇 刘微 +4 位作者 王斌赫 姜义仁 孙影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0-307,共8页
为证实柞蚕热休克蛋白在柞蚕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利用RT-PCR技术在柞蚕5龄幼虫中肠组织克隆了一个热休克蛋白基因Ap HSC70(Gen Bank登录号:KJ437496),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该基因在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柞蚕中肠中的表... 为证实柞蚕热休克蛋白在柞蚕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利用RT-PCR技术在柞蚕5龄幼虫中肠组织克隆了一个热休克蛋白基因Ap HSC70(Gen Bank登录号:KJ437496),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该基因在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柞蚕中肠中的表达变化。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71.49 k D,等电点(p I)为5.38,具有细胞质特征基序,推测为一种组成型热休克蛋白;Ap HSC70与斜纹夜蛾、棉铃虫同源蛋白质的序列相似度最高,分别达96.94%、96.33%。感染柞蚕微孢子虫后0-9 h的柞蚕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Ap HSC70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不大,但感染后12 h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开始升高,至感染后21 h达到最高值。研究结果表明,柞蚕中肠组织的Ap HSC70基因在柞蚕微孢子虫入侵时的表达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应激响应,表达量最高可上调近5倍,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柞蚕的免疫防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热休克蛋白70 免疫防御 柞蚕微孢子虫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柞蚕感染微孢子虫后血淋巴免疫应答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义仁 宋佳 +7 位作者 秦玉璘 王勇 臧敏 钟亮 杨瑞生 石生林 段玉玺 秦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9-1131,共13页
为了解柞蚕Antheraea pernyi感染微孢子虫初期血淋巴内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种类,本研究以柞蚕5龄雌幼虫的起蚕(结束4眠,刚完成蜕皮的幼虫)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为材料,对感染后血淋巴利用SDS-PAGE进行分离后,利用LC-M... 为了解柞蚕Antheraea pernyi感染微孢子虫初期血淋巴内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种类,本研究以柞蚕5龄雌幼虫的起蚕(结束4眠,刚完成蜕皮的幼虫)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为材料,对感染后血淋巴利用SDS-PAGE进行分离后,利用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144h后,血淋巴中分子量约为44kD(AP44)和28kD(AP28)的蛋白质条带表达量增高。质谱分析AP28和AP44蛋白质条带样品,共鉴定117个不重复蛋白质,其中2个样品共有蛋白质12个,AP28独有蛋白质52个,AP44独有蛋白质53个。对质谱数据利用COG数据库进行搜寻鉴定,显示AP28和AP44的鉴定蛋白质中涉及柞蚕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生物过程的蛋白质共有29个,其中AP28中包括热激蛋白、泛素样蛋白、泛素结合酶E2、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微管结合蛋白、溶菌酶、ADP-核糖基化因子、防御蛋白、肽聚糖识别蛋白等15个,AP44中包括DRK、酚氧化酶原、类免疫球蛋白等10个;二者共有热激蛋白hsp21.4、酚氧化酶原、抗菌肽等4个。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研究柞蚕对微孢子虫的免疫应答及防御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柞蚕微孢子虫 血淋巴 免疫应答 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分析
下载PDF
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5龄雌雄个体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的变化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臧敏 秦萍 +4 位作者 王勇 钟亮 秦利 王振东 姜义仁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6,共5页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微孢子虫 柞蚕5龄幼虫 雌雄个体 血淋巴蛋白质 考马斯亮蓝G-250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2个柞蚕诱导型HSP70基因的克隆及热应激表达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微 李慧君 +6 位作者 王勇 孙影 李喜升 黄伶 肖红 姜义仁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1,共9页
研究柞蚕热休克蛋白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变化,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解析柞蚕对高温的应激反应机制。采用RTPCR技术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中克隆了2个热休克蛋白70基因Ap HSP70-1(Gen Bank登录号:KR821069)、Ap HSP70-2(GenBank登录号:KT2254... 研究柞蚕热休克蛋白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变化,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解析柞蚕对高温的应激反应机制。采用RTPCR技术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中克隆了2个热休克蛋白70基因Ap HSP70-1(Gen Bank登录号:KR821069)、Ap HSP70-2(GenBank登录号:KT225460),2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均为1 905 bp,编码634个氨基酸,蛋白质具有细胞质特征基序,推测为诱导型热休克蛋白,其序列N端为高度保守的ATPase功能域,C端为多肽结合功能域,是差异位点的主要分布区域。Ap HSP70-1和Ap HSP70-2蛋白之间的序列相似度为86.91%,二者与Ap HSC70蛋白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71.82%和70.14%。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高温(43℃)诱导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中Ap HSP70-1、Ap HSP70-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Ap HSC70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大;相对于Ap HSP70-2,正常环境下Ap HSP70-1在柞蚕蛹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但热激后被诱导表达。qRT-PCR检测高温(43℃)诱导处理后柞蚕蛹脂肪体组织中的Ap HSP70-2表达量上调了6.32倍,Ap HSP70-1的表达量上调了4.18倍。推测克隆的2个Ap HSP70基因在柞蚕应对热激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热休克蛋白70 基因克隆 序列结构 高温 诱导表达
下载PDF
柞蚕嫩蛹保鲜处理及蛹表皮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伶 杨瑞生 +3 位作者 钟亮 姜义仁 石生林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4-889,共6页
柞蚕嫩蛹的口感与营养价值高于成熟蛹,而酪氨酸酶、漆酶与蛹体壁的硬化和黑化过程有关。采用低温(4℃)及低温下分别用壳聚糖、海藻酸钠、维生素C(VC)、壳聚糖复合物处理柞蚕嫩蛹,调查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的成熟蛹比率,以低温+壳聚糖处理... 柞蚕嫩蛹的口感与营养价值高于成熟蛹,而酪氨酸酶、漆酶与蛹体壁的硬化和黑化过程有关。采用低温(4℃)及低温下分别用壳聚糖、海藻酸钠、维生素C(VC)、壳聚糖复合物处理柞蚕嫩蛹,调查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的成熟蛹比率,以低温+壳聚糖处理对柞蚕嫩蛹的保鲜效果最好,其余处理组柞蚕嫩蛹的保鲜效果依次为低温+海藻酸钠、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VC、低温。柞蚕蛹表皮酪氨酸酶和漆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5.0,最适温度分别为30℃、50℃。测定各处理组不同保存时间蛹表皮的酪氨酸酶和漆酶活力,对蛹表皮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依次为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VC、低温;对蛹表皮漆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依次为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低温+VC,低温组的抑制效果最差。采用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处理能够在柞蚕嫩蛹表面形成薄膜,抑制酪氨酸酶和漆酶的活性,从而阻止嫩蛹表皮的硬化和黑化,达到延长柞蚕嫩蛹保鲜时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蛹 保鲜 低温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维生素C 酪氨酸酶 漆酶
下载PDF
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成虫肠道细菌的分离及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竹 王勇 +5 位作者 姜义仁 聂磊 李慧君 孙良振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4-1049,共6页
以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的成虫为材料,分离其肠道细菌并从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了解害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寻找具有应用价值的高产脂肪酶的微生物资源。从黑广肩步甲成虫的肠道中共分离出21个好氧细菌分... 以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的成虫为材料,分离其肠道细菌并从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了解害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寻找具有应用价值的高产脂肪酶的微生物资源。从黑广肩步甲成虫的肠道中共分离出21个好氧细菌分离株,进一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并检测酶活力,获得4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经过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4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属于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研究结果表明,黑广肩步甲成虫肠道内的细菌种类丰富,分离的4株产脂肪酶菌株的产酶活力较高,可进一步研究评价其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广肩步甲 肠道细菌 16S RDNA序列 脂肪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