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对膀胱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杨芳莉 赫兰 +5 位作者 于淼 曹妍 祁赞梅 刘北星 刘军 吕昌龙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6-40,共5页
为探讨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能否提高荷膀胱癌小鼠保护性免疫应答水平,将1×10^6个MBT-2细胞注射于C3H/HeN小鼠的右侧背部皮内,待肿瘤长至直径约5~8 mm时,将动物随机分成实验组、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分别于小鼠双侧股四头肌... 为探讨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能否提高荷膀胱癌小鼠保护性免疫应答水平,将1×10^6个MBT-2细胞注射于C3H/HeN小鼠的右侧背部皮内,待肿瘤长至直径约5~8 mm时,将动物随机分成实验组、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分别于小鼠双侧股四头肌内注射Ag85A-V1 Jns.tPA质粒,V1 Jns.tPA质粒总量0.1 mL(100μg),或生理盐水0.1 mL,每14 d 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第14天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数量、NK细胞活性、FasL mRNA表达情况、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及肿瘤重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较空白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增高(P〉0.05),提示肌肉注射Ag85A DNA疫苗不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85A DNA疫苗 T细胞亚群 NK细胞活性 FASL 膀胱癌
下载PDF
不同连接肽的双价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严丹丹 方瑾 宋今丹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272-276,共5页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借助不同长度的连接肽[G4S和(G4S)3],将两个相同的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基因ND-1scFv共价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ET-28a(+)ND-1sc(Fv)2,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ND-1sc(Fv)2的融合蛋白。应用Ni2+亲和层析方法对表达产物进...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借助不同长度的连接肽[G4S和(G4S)3],将两个相同的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基因ND-1scFv共价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ET-28a(+)ND-1sc(Fv)2,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ND-1sc(Fv)2的融合蛋白。应用Ni2+亲和层析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SDS-PAGE、免疫荧光法(IFA)和ELISA对纯化后的蛋白质进行纯度和免疫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ND-1sc(Fv)2,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其表达产物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ND-1sc(Fv)2-5、ND-1sc(Fv)2-15的蛋白质纯度分别为90%和86%。IFA及ELISA结果表明,二者均保留了亲本抗体的免疫活性,对表达在人大肠癌细胞上的肿瘤相关抗原LEA具有特异结合活性,其免疫活性均明显高于ND-1scFv,其中ND-1sc(Fv)2-15的免疫活性更接近于亲本单抗ND-1,该抗体有望成为大肠癌临床导向诊断和治疗的理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价单链抗体 ND-1 连接肽 大肠癌 表达
下载PDF
胃癌及癌旁组织Fas蛋白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博芬 张玲 +3 位作者 刘新 王文奎 王雅林 王宇 《实用癌症杂志》 2003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 探讨Fas蛋白、CD44V 6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 7例胃癌组织 ,5 7例癌旁组织和 2 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as蛋白、CD44V 6蛋白的表达。结果  5 7例胃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 目的 探讨Fas蛋白、CD44V 6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 7例胃癌组织 ,5 7例癌旁组织和 2 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as蛋白、CD44V 6蛋白的表达。结果  5 7例胃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 35 .0 9% ,5 7例癌旁组织为 70 .18% ,正常胃黏膜为 85 .0 0 % ,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 ,正常胃黏膜组织Fas蛋白的表达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CD44V 6蛋白的表达 ,胃癌组为 66.67% ,癌旁组为 2 2 .81% ,正常胃黏膜为 10 .0 0 % ,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 ,正常胃黏膜组织之间的CD44V 6蛋白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Fas蛋白、CD44V 6蛋白的表达对阐明胃癌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FAS蛋白 CD44V6蛋白 蛋白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应用抗真菌药物处理染菌杂交瘤细胞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4
作者 潘晓蔚 苏艳阳 曾艳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4-44,47,共2页
关键词 真菌污染 杂交瘤细胞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益生菌防治尿路感染的回顾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肖可佳 方芳 刁骋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需要一个可替代的,先进的医疗治疗方案。目前还没有足够有效的方法对抗RUTI。尽管长期口服抗生素被作为一种成功的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这种治疗方法已不... 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需要一个可替代的,先进的医疗治疗方案。目前还没有足够有效的方法对抗RUTI。尽管长期口服抗生素被作为一种成功的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这种治疗方法已不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预防 益生菌
下载PDF
人RAG2基因5′近端染色质结构定量差异分析及可接近区域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6
作者 薛文宇 曾艳 韦星呈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期7-12,16,共7页
目的研究人类重组激活基因2(RAG2)5′近端染色质可接近区域调控RAG2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染色质可接近性实时聚合酶链反应(CHART-PCR)分析RAG2基因5′近端区域的DNaseⅠ超敏位点(DHS),比较RAG阳性和阴性淋巴细胞以及非淋巴细胞的染... 目的研究人类重组激活基因2(RAG2)5′近端染色质可接近区域调控RAG2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染色质可接近性实时聚合酶链反应(CHART-PCR)分析RAG2基因5′近端区域的DNaseⅠ超敏位点(DHS),比较RAG阳性和阴性淋巴细胞以及非淋巴细胞的染色质开放状态变化。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DHS的转录调控活性,采用胶迁徙试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试验证实GATA3的体外(in vitro)和在体(in vivo)结合,采用PCR定点突变和显性负突变体技术证实GATA3对RAG2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人RAG2基因5′上游近端区域染色质在T与B细胞中处于不同的开放状态,RAG阳性T细胞的核心启动子活性与其特异性DHS相吻合。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结合于T细胞特异性DHS的高度保守区域,特异性上调报告基因及在体RAG2 m RNA在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RAG2基因5′近端区域通过染色质开放状态变化调控基因表达的特异性。GATA3与高度保守的DHS区域结合,上调内源性人RAG2在T细胞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激活基因 染色质可接近性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转录因子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重组激活基因突变与免疫缺陷病表型多样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薛文宇 曾艳 韦星呈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920-924,共5页
重组激活基因(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突变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包括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Omenn综合征以及多种其他特殊表型。不同患者因RAG分子表达受影响程度的差... 重组激活基因(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突变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包括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Omenn综合征以及多种其他特殊表型。不同患者因RAG分子表达受影响程度的差异而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RAG完全缺陷分为典型SCID和母源T细胞输入型SCID。RAG残留缺陷包括典型Omenn综合征、非典型Omenn综合征、肉芽肿性炎症、18T细胞优势扩增型以及母源T细胞植入。患者的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受到完全或者部分阻断,导致反复感染,并且常伴随自身免疫反应,严重威胁生命。该文对RAG免疫缺陷的各种复杂表型进行归纳,为该疾病的正确诊断、针对性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激活基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Omenn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一株可拮抗致病性肠球菌的益生菌D-19发酵条件和拮抗稳定性
8
作者 车雨辰 孙冶 +1 位作者 李舒音 肖纯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5-921,共7页
目的研究益生菌D-19发酵液对致病性肠球菌的拮抗能力,多方面评价其拮抗稳定性,为挖掘其作为微生态制剂的潜在益生特性和医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探讨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拮抗能力,优化其发酵条件,... 目的研究益生菌D-19发酵液对致病性肠球菌的拮抗能力,多方面评价其拮抗稳定性,为挖掘其作为微生态制剂的潜在益生特性和医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探讨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拮抗能力,优化其发酵条件,从理化因素和保存条件等方面探讨其拮抗稳定性,通过生物膜形成试验研究益生菌D-19的抑菌机制。结果益生菌D-19发酵液原液、无菌体上清液可以抑制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生长,菌体本身无明显抑菌作用;在培养液接种量1%、初始液pH 7、37℃培养24 h的优化条件下,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拮抗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4.70±0.71)mm和(22.57±0.43)mm;在40~50℃时,益生菌D-19发酵液拮抗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能力无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拮抗能力逐渐降低直至失去;同样,在pH5~8时,益生菌D-19发酵液表现出稳定的拮抗能力,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其将逐渐失去拮抗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能力;当保存温度为-20℃、保存月数m=5时,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7.56±8.20)mm和(5.64±0.32)mm;当保存温度为4℃、保存天数d=75时,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10.02±0.91)mm和(6.62±0.55)mm;当保存温度为25℃、保存天数d=15时,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8.26±0.42)mm和(5.99±0.35)mm;益生菌D-19发酵液分别与2种肠球菌共培养可以显著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结论益生菌D-19发酵液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其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为无菌体上清液,其无菌体上清液具有一定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pH 5~8、40~50℃的环境下能保持稳定的拮抗能力,对强酸强碱、高热敏感,可在-20℃的条件下保持拮抗活性1~5个月,不适合在室温、4℃进行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肠球菌 抑菌 拮抗作用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