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片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2253-2256,共4页
背景:生物补片是重要的盆底组织替代物,能够替代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关其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却少有报道。目的:探讨生物补片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 背景:生物补片是重要的盆底组织替代物,能够替代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关其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却少有报道。目的:探讨生物补片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2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有关生物补片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方面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obstetrics,gynecologydiseases,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补片,妇产科疾病,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92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结果与结论:盆底修复及重建的材料作为盆底组织替代物能替代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目前大致包括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两类。各种修补材料均有优缺点。在各种类型植入物中,自体组织、同种异体移植物、异种移植物植入后易感染,磨损,生物相容性较差,作为重建材料并不合适。合成的可吸收补片材料坚固,应用方便,但可能发生感染、排斥和侵蚀等并发症,生物相容性较差。合成的不可吸收补片和脱细胞补片感染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较好。但应用哪种补片材料更佳及远期疗效等均有待于延长随访时间、大规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盆腔脏器脱垂 全盆底重建 补片 生物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 综述文献
下载PDF
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药敏状况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冬梅 施鹏 +2 位作者 方芳 徐佳 徐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7期842-843,共2页
目的了解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检出的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促进患者早日治愈。方法采集500例女性及500例男性首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拭子或尿液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并对... 目的了解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检出的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促进患者早日治愈。方法采集500例女性及500例男性首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拭子或尿液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并对阳性菌株进行常用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共530例标本培养出支原体,总阳性率53%,其中女295例(59%),男235例(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解脲脲原体(Uu)阳性455例(45.5%),单纯人型支原体(Mh)阳性30例(3%),Uu合并Mh 45例(4.5%);Uu、Mh及Uu合并Mh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四环素、交沙霉素较为敏感。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由Uu引起,女性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单纯Uu、Mh及Uu合并Mh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药敏结果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 支原体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促进TNCB致敏淋巴细胞分泌IL-17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庆辉 吕昌龙 +5 位作者 施鹏 刘军 庞维 冯辉 陈鲲鹏 单风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5-58,共4页
氯化苦咪酸(TNCB)是诱导接触性超敏反应(CHS)实验模型的常用试剂,IL-17参与CHS的致病过程。利用TNCB致敏C57BL/6小鼠,4d后无菌分离淋巴结细胞。同时制备并体外活化同源小鼠成熟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BMMC),成熟的BMMC具有肥大细胞... 氯化苦咪酸(TNCB)是诱导接触性超敏反应(CHS)实验模型的常用试剂,IL-17参与CHS的致病过程。利用TNCB致敏C57BL/6小鼠,4d后无菌分离淋巴结细胞。同时制备并体外活化同源小鼠成熟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BMMC),成熟的BMMC具有肥大细胞特异性表型(FcεRI+/c-kit+),活化后可分泌TNF-α和IL-6等生物活性介质。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下,活化的BMMC与淋巴结细胞体外共同培养72h,结果显示,与未致敏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组相比,BMMC与TNCB致敏淋巴细胞的共同培养上清中IL-17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1)。由此提示,活化的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促进TNCB致敏淋巴细胞IL-17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接触性超敏反应 TNCB IL-17
下载PDF
子宫内膜腺上皮永生化细胞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杨清 苏卿 孙蓓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956-2961,共6页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子宫内膜HPV16型E6和E7基因诱导的腺细胞,以促进对其的细胞生物学、生长分化调节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将质粒pcDNA3.1(+)/HPV16E6E7转入腺上皮细胞中,G418筛选,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子宫内膜HPV16型E6和E7基因诱导的腺细胞,以促进对其的细胞生物学、生长分化调节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将质粒pcDNA3.1(+)/HPV16E6E7转入腺上皮细胞中,G418筛选,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上机分析细胞周期。结果转化后腺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较紧,为多边形或圆形,密集区域呈镶嵌状排列,阳性细胞灶胞浆被均染成棕黄色,胞核呈蓝色;转化后细胞倍增时间约为52.8 h,对数生长期后细胞停止分裂增生,活性降低;转化后的细胞无凋亡峰出现,S期比例为33.23%,明显增加。与未转化细胞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染HPV16E6、E7基因至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寿命明延长,得到了可以在体外传代30次以上的转化细胞;具有正常细胞的表型和生长特性,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却不具有致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上皮细胞 永生化
下载PDF
P21^(WA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东北地区HPV相关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施鹏 李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68-71,共4页
研究P21WA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人群HPV阳性宫颈癌风险的关系。以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340例宫颈癌患者标本P21WAF1基因rs1801270和rs3176352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宫颈癌风险的关系。rs3176352多态在宫... 研究P21WA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人群HPV阳性宫颈癌风险的关系。以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340例宫颈癌患者标本P21WAF1基因rs1801270和rs3176352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宫颈癌风险的关系。rs3176352多态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和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与宫颈癌风险无关。rs1801270多态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宫颈癌患者中C等位基因频率、CC和A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携带A等位基因者比较,携带C等位基因者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366 7倍(95%CI:1.112 1~1.679 2)。P21WAF1基因rs1801270多态C等位基因是东北地区人群宫颈癌遗传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P21WAF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下载PDF
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终止中期妊娠5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彤 《中外医疗》 2008年第18期117-,共1页
目的观察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方法将112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腹壁向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后随即口服米非司酮50mg,间隔12h再服50mg,12h后若胎儿未娩... 目的观察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方法将112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腹壁向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后随即口服米非司酮50mg,间隔12h再服50mg,12h后若胎儿未娩出,再口服米非司酮50mg。对照组口服利凡诺用法用量同观察组,不加用米非司酮。结果两组引产成功率均为100%。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总产程及清宫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能有效缩短中期妊娠引产总产程及降低清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凡诺 米非司酮 中期妊娠引产
下载PDF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政操 郑璐 +3 位作者 霍云龙 杨向红 高霭峰 崔秀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8-339,共2页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是一种宫颈腺癌的特殊类型,临床发病率极低,1989年由Young和Scully首先描述并诊断,由于其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不同于其他宫颈腺癌,所以对于绒毛管状腺癌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5例绒毛管状腺癌,探讨其临...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是一种宫颈腺癌的特殊类型,临床发病率极低,1989年由Young和Scully首先描述并诊断,由于其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不同于其他宫颈腺癌,所以对于绒毛管状腺癌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5例绒毛管状腺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病理特征 管状腺癌 宫颈腺癌 绒毛 病理分析 鉴别诊断 治疗方式 发病率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彤 陆景明 冯虹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1-382,共2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妇产科47例卵巢上皮癌(卵巢癌),22例卵巢交...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妇产科47例卵巢上皮癌(卵巢癌),2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27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果VEGF、PC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6%、78.72%,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及交界性肿瘤(P〈0.01)。在卵巢癌中,VEGF、PCNA的阳性表达在Ⅲ~Ⅳ期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且两者表达随着卵巢癌分化程度的下降,表达逐渐升高。VEGF、PCNA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表达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VEGF的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CNA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刺激两种途径影响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