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相关KABP分析 被引量:69
1
作者 谷渊 曲鹏 +6 位作者 宿鲁 罗玫 王晓丽 谷晶 赵丽莉 卢玉环 周宝森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3-574,共2页
目的 掌握沈阳市男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现状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 342名出入酒吧的男同性恋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自愿检测。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较... 目的 掌握沈阳市男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现状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 342名出入酒吧的男同性恋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自愿检测。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较轻 ,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但艾滋病相关知识较缺乏 ,知识来源主要为电视、报纸及互联网 ,5 9.1%的人进行了HIV及梅毒检测 ,其中抗HIV阳性率为 1% ,梅毒 (TPPA)阳性率为 2 0 .8% ,11.7%认为自己很可能被感染HIV ,4 7.1%觉得有 5 0 %的可能性。首次性行为年龄中位数为 18岁 ,性伴数较多 ,平均为 4 .4个 ,且近半年 36 .3%的人有过女性性伴。 91.5 %近半年内有过肛交史 ,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只占 11.1% ,不用的原因是不喜欢或没必要。结论 本次调查的男同性恋者感染及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普遍存在 ,相关知识知晓率低 ,安全套使用率低 ,该人群中已经具备了艾滋病流行的条件 ,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同性恋 艾滋病 KABP
下载PDF
沈阳市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慧中 杨楠 刘博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各类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1-2014年《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随机抽取15类、970份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在监测的970... 目的了解沈阳市各类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1-2014年《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随机抽取15类、970份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在监测的970份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株93株、总检出率为9.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1.3%;熟肉制品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21.8%。采自农贸市场食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14%;散装食品检出率最高为14.9%。结论沈阳市市售的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及其制品是高风险食品;农贸市场及网店出售的食品致病菌污染较严重;散装食品安全风险高。应加强对重点致病菌、重点时段、重点食品、重点食品消费场所的监测与监管,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食源性致病菌
原文传递
苯乙烯及7,8-氧化苯乙烯对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4
3
作者 金焕荣 王路 +1 位作者 范来富 赵肃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7,共2页
目的 探讨苯乙烯的遗传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苯乙烯或其中间代谢产物7,8 氧化苯乙烯(SO)染毒1 h后,测量彗星尾长。结果 苯乙烯0. 100、0. 200、0. 400 mmol/L染毒组... 目的 探讨苯乙烯的遗传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苯乙烯或其中间代谢产物7,8 氧化苯乙烯(SO)染毒1 h后,测量彗星尾长。结果 苯乙烯0. 100、0. 200、0. 400 mmol/L染毒组的彗星尾长分别为(12. 06±5. 82)、(9.25±3.24)、(8.60±4.30)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6.69±2.17)、(6.56±0.96)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0.050、0.100、0.200、0.400 mmol/L组彗星尾长分别为(11.35±4.32)、(15.05±4.11)、(20.10±2.11)、(26.64±2.16)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7.20±2.85)、(6.95±1.88)μm]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7,P=0.006)。结论 苯乙烯及SO均可致人淋巴细胞DNA的断裂,SO的作用强于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7 8-氧化苯乙烯 淋巴细胞DNA 损伤 彗星试验 遗传毒性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