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谢冰楠 李丕鹏 陆宇燕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4-507,共4页
对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爬行动物胃肠嗜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仅与哺乳动物不同,且在爬行动物各个种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概述了分... 对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爬行动物胃肠嗜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仅与哺乳动物不同,且在爬行动物各个种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概述了分类地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与细胞分布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3种锦蛇血细胞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冰 陆宇燕 +2 位作者 陶睿 薛伯强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8,共7页
为了掌握蛇在养殖状态下的血液学参数,对人工孵化繁育的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的参数包括血细胞形态和大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栓细胞计数... 为了掌握蛇在养殖状态下的血液学参数,对人工孵化繁育的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的参数包括血细胞形态和大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栓细胞计数。结果表明:3种蛇血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各有不同,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王锦蛇的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为最高;除王锦蛇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仅次于淋巴细胞外,其余2种蛇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仅次于淋巴细胞。特别的是王锦蛇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均高于其他2种锦蛇的2倍以上,而嗜中性颗粒细胞却只有其他2种锦蛇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蛇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王锦蛇 养殖 血细胞 形态学 血液学
下载PDF
花背蟾蜍蝌蚪发育与甲状腺形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凤娟 陆宇燕 +1 位作者 戴美玲 李丕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3-369,共7页
为了探究花背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期间主要生物学量度与甲状腺形态的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蝌蚪主要发育期的各项生物学量度(体长、尾长、眼间距、尾肌高、尾肌宽以及后肢长等),并利用组织学方法测量了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面积,不同大小滤泡... 为了探究花背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期间主要生物学量度与甲状腺形态的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蝌蚪主要发育期的各项生物学量度(体长、尾长、眼间距、尾肌高、尾肌宽以及后肢长等),并利用组织学方法测量了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面积,不同大小滤泡面积及其滤泡上皮细胞高度,选择蝌蚪发育3个关键期G36、G42和G46,将6个蝌蚪生物学量度和甲状腺面积、滤泡面积和滤泡上皮细胞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长、眼间距、尾肌高和尾肌宽在G38达到最大值,尾长在G42达到最大值;后肢长在G38~G40增长最快;尾长和尾肌高在G42开始快速衰减,尾肌厚在G44才快速衰减。甲状腺、大滤泡和中滤泡面积在G42达到最大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小滤泡面积在G40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在G44再次上扬。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滤泡上皮细胞高度方面,仅小滤泡上皮细胞高在G36与眼间距、在G42与尾肌宽为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在甲状腺及滤泡面积方面,仅甲状腺面积,在G36时与体长、后肢长、尾长和尾肌高间相关性不显著;与G42尾长、G46后肢长间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生物学量度 甲状腺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肾脏形态异常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程建鑫 姚晨昊 +2 位作者 王珊珊 李丕鹏 陆宇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3-479,共7页
在对人工养殖的棕黑锦蛇体质测量的研究中发现一例蛇肾脏出现形态异常后,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并检测血液指标的变化。肾脏异常表现为2个肾脏形状和大小明显不同,其中左肾明显肥大,肾系数约为正常肾脏的2倍;而右... 在对人工养殖的棕黑锦蛇体质测量的研究中发现一例蛇肾脏出现形态异常后,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并检测血液指标的变化。肾脏异常表现为2个肾脏形状和大小明显不同,其中左肾明显肥大,肾系数约为正常肾脏的2倍;而右肾则明显萎缩,肾系数仅为正常肾脏的1/6。组织活检表明,左肾实质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而右肾实质变得密集,肾单位之间增生有丰富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此外,2个肾均出现肾小体萎缩、碱性物质沉积等病变。在血液学检测中,肾病蛇的红细胞和血栓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蛇,且有显著性差异。19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9项与正常蛇有明显差异。观察结果表明左肾的肥大可能是对右肾萎缩的补偿,其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可能是一定程度上的功能反应。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是由于这种形态异常引起的生理功能变化所致,说明这条蛇处于疾病状态。尽管对这种肾脏异常的诱因尚不清楚,但应对蛇的饲养管理、食物和营养状态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肾脏 形态异常 疾病 饲养管理
下载PDF
人工养殖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螨的治疗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冰 陶思源 +3 位作者 王珊珊 薛伯强 李丕鹏 陆宇燕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为探索养殖条件下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虫——螨的有效治疗途径,选用了高锰酸钾、中药液和印楝素乳液对螨虫进行浸浴处理。结果表明:可将螨虫的死亡进程划分为假死、准死和死亡3个阶段;单个螨虫死亡时间顺序是印楝素<高锰酸钾溶液<中... 为探索养殖条件下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虫——螨的有效治疗途径,选用了高锰酸钾、中药液和印楝素乳液对螨虫进行浸浴处理。结果表明:可将螨虫的死亡进程划分为假死、准死和死亡3个阶段;单个螨虫死亡时间顺序是印楝素<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液<自来水;对大量螨虫群体进行浸浴发现,螨虫有聚团漂浮水面的现象,且幼虫处于虫团的表面,印楝素杀虫时间明显快于中药液,而且大群体存活时间长于小群体、幼虫存活时间长于成虫。在浸浴后的蛇体表涂抹凡士林会更好的灭螨,处理3次后即可基本治愈。试验表明,中药煎剂对蛇类螨虫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能较安全的驱除蛇体表寄生虫;印楝素对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螨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为人工养殖的蛇类防治螨虫寄生拓宽了用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寄生螨 高锰酸钾 中药液 印楝素
下载PDF
西藏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凤娟 李丕鹏 +1 位作者 王译唱 陆宇燕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451,共8页
为了解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与其高海拔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西藏蟾蜍雌雄性头部、躯干和四肢的背、腹侧皮肤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已报道的无尾两栖类相似... 为了解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与其高海拔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西藏蟾蜍雌雄性头部、躯干和四肢的背、腹侧皮肤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已报道的无尾两栖类相似,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较薄,由5-8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为角质层、中间层和基底层。真皮较厚,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各部位大多表现为背侧皮肤厚度大于腹侧,相应部位大多为雌性大于雄性。皮肤厚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西藏蟾蜍运动方式和繁殖期间抱对行为相适应。皮肤腺体分粘液腺和颗粒腺2种。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疏松层近表皮处,但在表皮和腺体周围也可见色素细胞的不连续分布。皮肤中毛细血管极其丰富,不仅在表皮下几乎成连续分布,而且在腺体周围也有密集分布。西藏蟾蜍皮肤结构明显表现出与生活环境中强紫外辐射和缺氧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蟾蜍 皮肤 显微结构
下载PDF
黑龙江林蛙繁殖期两性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文英 李丕鹏 +2 位作者 陆宇燕 周正彦 王勇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41-145,共5页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存在两性差异,而且构成色斑的色素细胞数量雄蛙明显多于雌蛙;皮肤腺在组成类型和分布上雌雄也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雄蛙躯干的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特殊黏液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黏液腺在生殖行为中可能产生一些化学交流信号和辅助抱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林蛙 显微结构 皮肤 特殊黏液腺 皮肤腺
下载PDF
花背蟾蜍与环境监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 2016年第3期260-262,273,共4页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精子结构和活性、蝌蚪生长发育和肾脏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极敏感性。结论花背蟾蜍可作为我国北方环境检测的首选两栖类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分布 生殖行为 环境监测
下载PDF
化肥磷酸二铵对花背蟾蜍蝌蚪发育的影响
9
作者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 2016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磷酸二铵 花背蟾蜍 蝌蚪 孵化率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肾脏病变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宏珠 程建鑫 +2 位作者 张冰 李丕鹏 陆宇燕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提高人工养蛇的成活率,对实验室饲养的棕黑锦蛇进行初步健康检查。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部分蛇患有肾脏疾病,病变肾脏可分为两类: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组织学观察,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病变肾脏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而... 为提高人工养蛇的成活率,对实验室饲养的棕黑锦蛇进行初步健康检查。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部分蛇患有肾脏疾病,病变肾脏可分为两类: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组织学观察,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病变肾脏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而这两种病变均为肾衰竭的前期表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损伤,导致了其生活状态不佳,而引起疾患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肾脏 肾小球硬化 肾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北部湾蜓蜥在海南岛的再次发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钱天宇 齐硕 +6 位作者 李丕鹏 莫燕妮 王世力 周婷 梁安权 黄明宏 黄祉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1-524,共4页
2018年8月,在海南省上溪自然保护区发现北部湾蜓蜥(Sphenomorphus tonkinensis)个体1只,鉴定为成年雌性,该记录是北部湾蜓蜥在海南岛的第二个已知分布点。
关键词 北部湾蜓蜥 新分布点 海南 中国
下载PDF
南海永兴岛的壁虎,兼记二新记录种
12
作者 钱天宇 齐硕 +4 位作者 李丕鹏 陆宇燕 莫燕妮 杨振洲 刘武汉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4,共6页
2017年12月对南海永兴岛的爬行动物进行了短期调查,发现3种壁虎科Gekkonidae动物,分别是截趾虎Gehyra mutilata、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和疣尾蜥虎H.frenatus。其中,截趾虎和原尾蜥虎为中国南海岛屿的新记录。
关键词 壁虎 南海 岛屿 形态 分布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绿海龟口腔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
13
作者 陈华灵 陆宇燕 +4 位作者 叶明彬 古河祥 白树崇 端金霞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3-670,共8页
对不同年龄段绿海龟Chelonia mydas的口腔进行形态学观察。口腔均由喙、内鼻孔、舌、气门及咽喉腔组成。喙覆盖角质鞘,无牙齿。稚龟喙呈V型,无角质锯齿,下喙钩状;幼龟和成年龟喙呈U型,具多排角质锯齿,口裂均相对较稚龟小。上喙内侧角化... 对不同年龄段绿海龟Chelonia mydas的口腔进行形态学观察。口腔均由喙、内鼻孔、舌、气门及咽喉腔组成。喙覆盖角质鞘,无牙齿。稚龟喙呈V型,无角质锯齿,下喙钩状;幼龟和成年龟喙呈U型,具多排角质锯齿,口裂均相对较稚龟小。上喙内侧角化内鼻孔2个;内鼻孔梳状乳突在稚龟中缺失,但在幼龟和成年龟中可见,且随年龄增长、增密。舌呈"U"型,短小;舌正后方有游离的半圆形膜状皱褶,其下方可见1个裂隙。气门紧随裂隙内侧,游离,由2个杓状软骨支撑。舌和气门下方舌骨1块;角腮骨1对,分别可伸至咽喉腔下方和头骨后方。咽喉腔约占口腔的1/2,表层分布有大量弧状皱褶,且左右各具1个咽鼓管孔。光镜下,口腔腔壁包含黏膜层、肌层和骨骼。黏膜层均由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但仅稚龟舌后部的黏膜层可见分泌细胞分布。舌体与膜状皱褶之间有分支泡状腺;膜状皱褶下方的裂隙表面覆盖复层柱状上皮,可见管状腺分布;复层柱状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在ABPAS染色中均呈玫红色。肌层为骨骼肌,其在舌体分布较少,而在气门区域较发达。扫描电镜下,口腔黏膜上皮由多边形的角质细胞组成,其表面有不规则的波纹分布,微绒毛和杯状细胞均缺失。绿海龟口腔的组织形态及结构与其食性及生态适应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组织学 超微结构 稚龟 幼龟 成年龟 食性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3种锦蛇甲状腺相关激素和生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冰 李丕鹏 +2 位作者 陆宇燕 薛伯强 陶思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764,共7页
为深入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生长情况及与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关系,本研究在蛇类非冬眠时期的5月、7月和9月,以尾静脉采血获得3种锦蛇的血清,检测其血清中促甲状腺激... 为深入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生长情况及与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关系,本研究在蛇类非冬眠时期的5月、7月和9月,以尾静脉采血获得3种锦蛇的血清,检测其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并记录观察期间3种蛇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以及进食量。检测结果,王锦蛇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均低于其他2种锦蛇,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除了赤峰锦蛇外,棕黑锦蛇和王锦蛇的甲状腺素(T4)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7月份,与蛇类快速生长的时间相一致。另外,棕黑锦蛇甲状腺素(T4)含量与进食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赤峰锦蛇和王锦蛇,而其饲料的转化率也高于后两者,其间存在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和变化趋势有着明显的差别,且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与蛇的进食量、生长和饲料转化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蛇 养殖 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素
原文传递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晓旭 李丕鹏 +2 位作者 高凤娟 白树崇 陆宇燕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5-885,共11页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结构 发育
原文传递
花背蟾蜍蝌蚪皮肤的结构与发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妍 李丕鹏 +4 位作者 崔惠生 段婷婷 王晓旭 王健 陆宇燕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8-596,共9页
为研究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变态发育期皮肤的显微结构特点,选取G19、G22、G26、G36、G41、G43和G46共7个发育期蝌蚪的连续石蜡切片及成体的背部皮肤切片,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观察了皮肤各层结构的发育时序并进行了相应的... 为研究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变态发育期皮肤的显微结构特点,选取G19、G22、G26、G36、G41、G43和G46共7个发育期蝌蚪的连续石蜡切片及成体的背部皮肤切片,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观察了皮肤各层结构的发育时序并进行了相应的测量。结果表明,在G19、G22和G26蝌蚪表皮均为1层细胞;G36蝌蚪皮肤细胞形态和层数在背腹部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在G41基本完成了表皮2层细胞的构建;G43期完成完整的真皮构建,其中分布有毛细血管和2种皮肤腺。G46皮肤在厚度、腺体和毛细血管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与成体皮肤结构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蝌蚪在发育过程中皮肤结构的变化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皮肤 变态发育 显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