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喜交会的个性化表达——论《庄先生》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1
作者 张荔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7期86-91,共6页
作为原创话剧,《庄先生》从文学文本到舞台呈现都有不俗表现。作品以古之庄周与今之庄生的生存际遇和精神状态为主线,将历史时空与个人生活细节疏密有致地编织在故事里,古韵神采与现代意味虚实相生、交相辉映,极具个性化地表达了关于人... 作为原创话剧,《庄先生》从文学文本到舞台呈现都有不俗表现。作品以古之庄周与今之庄生的生存际遇和精神状态为主线,将历史时空与个人生活细节疏密有致地编织在故事里,古韵神采与现代意味虚实相生、交相辉映,极具个性化地表达了关于人性、理想、爱情的哲思,以及对生死、灵魂等终极追问;在复调主题中,凸显了个体生命的历史与现实处境及其精神困顿与救赎。在舞台二度创作中,全剧复调主题的呈现彰显了悲喜剧的审美特质;个性化视听语汇与鲜活、有层次的表演等有机融合,实现了这部剧内在意蕴和外部形式各因素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结构 悲喜剧 荒诞 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下载PDF
把自由还给人——评小剧场戏剧《最后的卡伦》
2
作者 张荔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12期85-93,共9页
2018年3月小剧场戏剧《最后的卡伦》首演,反响热烈。这部喜剧寓庄于谐,既有深刻丰厚的内在意蕴,又不乏诙谐荒诞的喜剧形式,在解构与重构的舞台叙事中充分强化了喜剧的游戏性、表演的身体性和形式感,在质朴的美学趣味中回归了戏剧的本质... 2018年3月小剧场戏剧《最后的卡伦》首演,反响热烈。这部喜剧寓庄于谐,既有深刻丰厚的内在意蕴,又不乏诙谐荒诞的喜剧形式,在解构与重构的舞台叙事中充分强化了喜剧的游戏性、表演的身体性和形式感,在质朴的美学趣味中回归了戏剧的本质。特别是,喜剧演出挑战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既有观念和美学风格,在继承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更契合了新时代和观众新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喜剧 解构 小剧场戏剧 《最后的卡伦》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下载PDF
21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第十届华文戏剧节”学术研讨会述评
3
作者 张荔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第8期116-124,共9页
2016年是世界戏剧史特别的一年,莎士比亚(1564—1616)、汤显祖(1550—1616)逝世400年,布莱希特(1898—1956)逝世60年。4月8日,以'21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为主题的'第十届华文戏剧节'[1]在香港开幕。本届戏剧节有来... 2016年是世界戏剧史特别的一年,莎士比亚(1564—1616)、汤显祖(1550—1616)逝世400年,布莱希特(1898—1956)逝世60年。4月8日,以'21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为主题的'第十届华文戏剧节'[1]在香港开幕。本届戏剧节有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剧团制作的10部,超过40场戏剧作品演出。其中观、演、研贯穿始终,令华文戏剧节学术研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会议;同时,一线导演、剧作家等创作者与研究者平等交流、相互切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节 世纪华文 世界舞台 戏剧作品 戏剧史 布莱希特 学术会议 世界戏剧 经典文本 戏剧文化
下载PDF
梦与醒——小剧场话剧《庄先生》两版的比较分析
4
作者 张荔 《新世纪剧坛》 2016年第4期8-11,共4页
看小剧场话剧《庄先生》,在我的观戏经历中是个特例。《庄先生》是我近乎偏爱的一部戏。看时凝神静气,有惊奇、惊喜,不断伴以会心的笑;如同随庄子神游于天地之间,神思缥缈逍遥。观后,确如编剧期待的,仿佛做了一场深呼吸,舒爽。... 看小剧场话剧《庄先生》,在我的观戏经历中是个特例。《庄先生》是我近乎偏爱的一部戏。看时凝神静气,有惊奇、惊喜,不断伴以会心的笑;如同随庄子神游于天地之间,神思缥缈逍遥。观后,确如编剧期待的,仿佛做了一场深呼吸,舒爽。看一遍没过足瘾,决意再看。半年后,果真又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戏剧文学 文学作品 《庄先生》
原文传递
李默然与中国话剧民族化——李默然表演艺术当代价值对谈
5
作者 王嘉嘉 《新世纪剧坛》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王嘉嘉:刘导演,您好。在2015年11月13日的“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艺术人生论坛”上,您的发言令大家印象深刻,且都感到意犹未尽。我想借此机会,请您再深入谈谈李默然先生表演艺术的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刘喜廷:总结起来,李默然表演艺... 王嘉嘉:刘导演,您好。在2015年11月13日的“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艺术人生论坛”上,您的发言令大家印象深刻,且都感到意犹未尽。我想借此机会,请您再深入谈谈李默然先生表演艺术的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刘喜廷:总结起来,李默然表演艺术的成长过程就是中国话剧民族化尝试与形成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在那天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李默然是一个东北汉子,他是一面坡人。一面坡是一个中国东北人和俄罗斯人共同居住的地方,除了具有中国的东北风土人隋,还具有很浓的俄罗斯风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中国话剧 当代价值 民族化 俄罗斯人 人民艺术家 艺术人生 成长过程
原文传递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观戏杂感
6
作者 张荔 《新世纪剧坛》 2017年第6期13-17,共5页
笔者有幸参加本届艺术节,与辽宁戏剧界同仁欢聚一堂,观摩交流。除了在沈阳观摩外,奔波于省内观看院团演出,百味杂陈,尤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这个出自《汉书·楚元王传》的名典,用于本届艺术节的盛况和怪现状再合适不过了。辽... 笔者有幸参加本届艺术节,与辽宁戏剧界同仁欢聚一堂,观摩交流。除了在沈阳观摩外,奔波于省内观看院团演出,百味杂陈,尤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这个出自《汉书·楚元王传》的名典,用于本届艺术节的盛况和怪现状再合适不过了。辽宁戏剧人千辛万苦带来的戏剧创作可谓盛况空前,不乏佳作和传世经典;然而祥和发展中的辽宁戏剧,也无法回避自身的问题,交流与争鸣,也许正是艺术节的初衷和意义,也是戏剧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节 辽宁省 戏剧创作 杂感 交流 观摩
原文传递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延松新解读曹禺“三部曲”初探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荔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1-146,共6页
在话剧百年前后的三年里,王延松全新解读并执导的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以极具个性特色的舞台呈现在京沪等地上演。三部曹禺剧作的全新改编与舞台呈现已经成为王延松标志性的创作,也可谓其戏剧生命的"三... 在话剧百年前后的三年里,王延松全新解读并执导的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以极具个性特色的舞台呈现在京沪等地上演。三部曹禺剧作的全新改编与舞台呈现已经成为王延松标志性的创作,也可谓其戏剧生命的"三部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曲” 曹禺剧作 解读 眼界 舞台呈现 《雷雨》 《日出》 《原野》
原文传递
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关于话剧《弥留之际》教学排练的对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荔 王延松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52,共11页
一、话题缘起:乱相、本相及其他…… ◆:我在北京读博期间我们因戏剧结识,那时,我和别人一样恭敬地称呼你“王导”。毕业后有幸来到你主持的研究所,和所里同仁一样亲切地称呼你“王所”.今天,我特别想换个称谓,叫你“王教授”... 一、话题缘起:乱相、本相及其他…… ◆:我在北京读博期间我们因戏剧结识,那时,我和别人一样恭敬地称呼你“王导”。毕业后有幸来到你主持的研究所,和所里同仁一样亲切地称呼你“王所”.今天,我特别想换个称谓,叫你“王教授”或“王老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练 教学 话剧 独白 诗意 曹禺 研究所 称呼
原文传递
“不屈为至贵”——新版《风雪夜归人》观后札记兼论经典改编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荔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79,共5页
终于在国家大剧院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风雪夜归人》。期待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读剧本开始。初读剧本,被文学叙事中别样的意境和不寻常的爱情吸引,特别好奇于当时只有25岁年纪的吴祖光情思竟如此沧桑,眼光竟如此犀利,对人生和爱情竟有如... 终于在国家大剧院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风雪夜归人》。期待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读剧本开始。初读剧本,被文学叙事中别样的意境和不寻常的爱情吸引,特别好奇于当时只有25岁年纪的吴祖光情思竟如此沧桑,眼光竟如此犀利,对人生和爱情竟有如此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雪夜归人 吴祖光 文学叙事 兼论 张奇虹 经典剧作 国家大剧院 风花雪夜 夜归 活着
原文传递
“出色”源于“本色”——陕西人艺《白鹿原》的舞台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荔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103,共7页
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好评如潮;2006年孟冰改编、林兆华执导话剧《白鹿原》在首都剧场演出,备受瞩目;整整十年后的2016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白鹿原》进京演出,这台集老中青三代戏剧人实力的演出,无形中... 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好评如潮;2006年孟冰改编、林兆华执导话剧《白鹿原》在首都剧场演出,备受瞩目;整整十年后的2016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白鹿原》进京演出,这台集老中青三代戏剧人实力的演出,无形中与北京人艺《自鹿原》打起了“擂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本色” 陕西 叙事 舞台 长篇小说 北京人艺 陈忠实
原文传递
精神的守护及其限度——对中国当代话剧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荔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68,共7页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与所有艺术一样,戏剧使人不断寻回自我生命本体,张扬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实现精神解放。而戏剧精神是健全的民族对其精神品格的关怀与守护,戏剧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艺术实践,并经由剧场传递着精神。对于健全的民族和社会...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与所有艺术一样,戏剧使人不断寻回自我生命本体,张扬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实现精神解放。而戏剧精神是健全的民族对其精神品格的关怀与守护,戏剧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艺术实践,并经由剧场传递着精神。对于健全的民族和社会来说,这种精神至关重要。本文以人与精神为切入点,考察并分析中国当代话剧对人类精神的守护及其迂回的发展进程;重点阐释1980年代话剧在精神寻求中的三个阶段:在政治诉求中对解放的乌托邦幻想及其精神困境、在艺术探索中寻求精神解脱之路、在文化反思中回归精神主体与生命本体,以及1990年代后中国话剧在多元发展中戏剧精神的坚守及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守护 限度
原文传递
彼得·布鲁克“演场”探颐——以舞台剧《惊奇的山谷》为例
12
作者 张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3,共8页
彼得·布鲁克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戏剧家,更是一位文化苦行者和诗人哲学家。源于内心需求和对戏剧本质的追问,布鲁克引领剧团在苦修中领悟宇宙万物和剧场艺术的精妙;生命探索与戏剧实践共同成就了其创作和理论建树,形成了布鲁克的剧... 彼得·布鲁克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戏剧家,更是一位文化苦行者和诗人哲学家。源于内心需求和对戏剧本质的追问,布鲁克引领剧团在苦修中领悟宇宙万物和剧场艺术的精妙;生命探索与戏剧实践共同成就了其创作和理论建树,形成了布鲁克的剧场生命力美学,并令其"演场"独具魅力。本文试图通过《惊奇的山谷》走向布鲁克的"演场",探析其对生命与艺术本体的寻绎与追问;彰显其为"普世戏剧""跨文化戏剧"等戏剧实践所遮蔽的文化苦行者形象,及其宇宙观、生命观和剧场诗学在《惊奇的山谷》中的美学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布鲁克 演场 惊奇的山谷 剧场美学
原文传递
象征与怪诞——汉堡德意志剧院《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舞台美学阐释
13
作者 张荔 《大舞台》 2016年第7期27-30,共4页
易卜生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下称《博克曼》)是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柏林艺术节邀请剧目之一,由卡林·亨克尔导演、汉堡德意志剧院演出。这部颇具表现主义戏剧风格的舞台剧,充分彰显了德国哲学与文化艺术源... 易卜生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下称《博克曼》)是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柏林艺术节邀请剧目之一,由卡林·亨克尔导演、汉堡德意志剧院演出。这部颇具表现主义戏剧风格的舞台剧,充分彰显了德国哲学与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传统,以及德国当代戏剧在传承中的创新与精进。该剧以象征与怪诞的舞台呈现令易卜生这部经典剧作获得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勃 吕尔 博克 国际水准 亨克尔 当代戏剧 易卜生 经典剧作 世界戏剧 艺术创新
原文传递
音乐剧《人鬼情未了》:何以如此神奇
14
作者 张荔 《大舞台》 2017年第2期14-17,共4页
音乐剧《人鬼情未了》(Ghost)继2015年首次来华、2016的亚洲巡演之后,再度来华。这个源自同名经典电影的爱情故事,在剧场,在“此时此刻”的谜里,依然能量惊人。舞台视听语汇的想象力层出不穷,高科技、超现实的魔幻表演出神入化;电影... 音乐剧《人鬼情未了》(Ghost)继2015年首次来华、2016的亚洲巡演之后,再度来华。这个源自同名经典电影的爱情故事,在剧场,在“此时此刻”的谜里,依然能量惊人。舞台视听语汇的想象力层出不穷,高科技、超现实的魔幻表演出神入化;电影的镜头语音与剧场的视听语汇完美嫁接,美轮美奂。沉迷其间,那份感官的愉悦与内心的满足难以言说。那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到底以怎样的优势和魅力把观众吸引进剧场,特别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鬼情未了》 音乐剧 经典电影 爱情故事 剧场 想象力 高科技 超现实
原文传递
21世纪华文戏剧的新格局——第十届华文戏剧节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15
作者 张荔 《新世纪剧坛》 2016年第3期4-7,共4页
四月的香港温润怡人,空气中飘荡着淡淡花香。4月8日傍晚,80余位来自“两岸四地”的戏剧专家和学者在香港大会堂济济一堂,同庆华文戏剧节创办20周年暨第十届华文戏剧节开幕。在香港大会堂低座一楼的展览厅,本届华文戏剧节香港主办方... 四月的香港温润怡人,空气中飘荡着淡淡花香。4月8日傍晚,80余位来自“两岸四地”的戏剧专家和学者在香港大会堂济济一堂,同庆华文戏剧节创办20周年暨第十届华文戏剧节开幕。在香港大会堂低座一楼的展览厅,本届华文戏剧节香港主办方精心布置了“华文戏剧节20年回顾展”,并出版了纪念册《剧艺华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节 学术研讨会 华文 21世纪 侧记 两岸四地 香港 展览厅
原文传递
“铁变成了钢”——李龙云剧作《荒原与人》的诗美阐释
16
作者 张荔 《新世纪剧坛》 2015年第1期31-37,共7页
1985年李龙云完成的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后改为《荒原与人》),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不断被各地剧团搬演。进入新世纪的2007年,王晓鹰导演执导的《荒原与人》作为经典剧目上演,并于2014年再度在国家大剧院公演。至此,这... 1985年李龙云完成的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后改为《荒原与人》),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不断被各地剧团搬演。进入新世纪的2007年,王晓鹰导演执导的《荒原与人》作为经典剧目上演,并于2014年再度在国家大剧院公演。至此,这部1980年代的话剧终于跨越时空屹立于30年后的话剧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洒满月光的荒原》 龙云 阐释 诗美 剧作 话剧舞台 2007年 国家大剧院
原文传递
创伤记忆的戏剧演绎——以1980年代戏剧为例
17
作者 张荔 《新世纪剧坛》 2016年第2期10-16,共7页
文学艺术和人的心灵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的情境:创造者我“不仅生活在对直接的过去发生反作用的现在,而且同时生活在三种时间里:通过记忆生活在过去,生活在现在,以及通过预测、计划和希望生活在未来……在一个人智力的发展... 文学艺术和人的心灵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的情境:创造者我“不仅生活在对直接的过去发生反作用的现在,而且同时生活在三种时间里:通过记忆生活在过去,生活在现在,以及通过预测、计划和希望生活在未来……在一个人智力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没有间断的、潜在的共时性:它组成了一个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记忆 80年代 戏剧 演绎 文学艺术 生活 反作用 创造者
原文传递
“诚为诗之本”——王延松导演的教授之道
18
作者 张荔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8-22,共5页
戏剧导演王延松的独特个性和导演风格不断进入戏剧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探究个案。然而,其另一身份,特聘教授及其诸多意义深远的"作为",学界几乎知之甚少。本文重点论述身为教授的王延松近年在戏剧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教学实验... 戏剧导演王延松的独特个性和导演风格不断进入戏剧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探究个案。然而,其另一身份,特聘教授及其诸多意义深远的"作为",学界几乎知之甚少。本文重点论述身为教授的王延松近年在戏剧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教学实验和艺术实践,深度阐释王延松式新解读的诗性智慧及戏剧教学中的教授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延松 戏剧教育 文化传承与传播
原文传递
亮相伦敦——“东方扮演”《奥赛罗》片段参加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的对谈 被引量:2
19
作者 苗瑞珉 张荔 张威 《新世纪剧坛》 2015年第3期4-11,共8页
应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之邀,2015年3月29日由中国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王延松教授联合校内多所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东方扮演”《奥赛罗》派选剧中男女主角参加了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举办的第10届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并在... 应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之邀,2015年3月29日由中国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王延松教授联合校内多所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东方扮演”《奥赛罗》派选剧中男女主角参加了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举办的第10届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并在戏剧节展演了“东方扮演”《奥赛罗》第一幕第三场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在元老院互诉衷肠的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赛罗》 戏剧节 扮演 东方 萨姆 伦敦 沈阳师范大学 莎士比亚
原文传递
古陶俑《原野》的世界表情——关于“古陶俑”《原野》的创作对谈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嘉嘉 王延松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1,共12页
英文版古陶俑《原野》是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联合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导演Ellen Kaplan和Joseph Graves共同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它与王延松导演在沈阳师范大学创作的《莱昂瑟与莱娜》和《弥留之际》构成沈阳师范... 英文版古陶俑《原野》是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联合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导演Ellen Kaplan和Joseph Graves共同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它与王延松导演在沈阳师范大学创作的《莱昂瑟与莱娜》和《弥留之际》构成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科建设"三部曲"。2009年9月沈师校园展开演员海选,2010年4月成立剧组,同年6月王延松导演请来北大艺术研究中心的美国导演Joseph Graves为由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非职业演员团队进行为期十天的工作坊训练,继而于2010年6月邀请来自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Smith College)的戏剧系主任Ellen Kaplan教授带领大家进入排练。2010年7月1日,英文版古陶俑《原野》在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首演,激起全校师生热烈反响。创作团队备受鼓舞,于同年9月13日赴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和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进行一周巡演,赢得了当地观众的不断掌声和多家刊物报道。2011年7月王延松导演再次请来Joseph Graves参与古陶俑《原野》复排,并在辽宁省与河北省联合举办的"两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学术年会"上展演,引发外语教学专家热议、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野》 陶俑 创作 沈阳师范大学 表情 世界 JOSEPH 戏剧作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