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悲喜交会的个性化表达——论《庄先生》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
张荔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7 |
0 |
|
2
|
把自由还给人——评小剧场戏剧《最后的卡伦》 |
张荔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8 |
0 |
|
3
|
21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第十届华文戏剧节”学术研讨会述评 |
张荔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6 |
0 |
|
4
|
梦与醒——小剧场话剧《庄先生》两版的比较分析 |
张荔
|
《新世纪剧坛》
|
2016 |
0 |
|
5
|
李默然与中国话剧民族化——李默然表演艺术当代价值对谈 |
王嘉嘉
|
《新世纪剧坛》
|
2016 |
0 |
|
6
|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观戏杂感 |
张荔
|
《新世纪剧坛》
|
2017 |
0 |
|
7
|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延松新解读曹禺“三部曲”初探 |
张荔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8
|
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关于话剧《弥留之际》教学排练的对谈 |
张荔
王延松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不屈为至贵”——新版《风雪夜归人》观后札记兼论经典改编问题 |
张荔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0
|
“出色”源于“本色”——陕西人艺《白鹿原》的舞台叙事 |
张荔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1
|
精神的守护及其限度——对中国当代话剧的一种解读 |
张荔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2
|
彼得·布鲁克“演场”探颐——以舞台剧《惊奇的山谷》为例 |
张荔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3
|
象征与怪诞——汉堡德意志剧院《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舞台美学阐释 |
张荔
|
《大舞台》
|
2016 |
0 |
|
14
|
音乐剧《人鬼情未了》:何以如此神奇 |
张荔
|
《大舞台》
|
2017 |
0 |
|
15
|
21世纪华文戏剧的新格局——第十届华文戏剧节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
张荔
|
《新世纪剧坛》
|
2016 |
0 |
|
16
|
“铁变成了钢”——李龙云剧作《荒原与人》的诗美阐释 |
张荔
|
《新世纪剧坛》
|
2015 |
0 |
|
17
|
创伤记忆的戏剧演绎——以1980年代戏剧为例 |
张荔
|
《新世纪剧坛》
|
2016 |
0 |
|
18
|
“诚为诗之本”——王延松导演的教授之道 |
张荔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亮相伦敦——“东方扮演”《奥赛罗》片段参加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的对谈 |
苗瑞珉
张荔
张威
|
《新世纪剧坛》
|
2015 |
2
|
|
20
|
古陶俑《原野》的世界表情——关于“古陶俑”《原野》的创作对谈 |
王嘉嘉
王延松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