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舞蹈艺术:构建在3D视界上的审美感知——以《既视感》为例
1
作者 张大策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3,共7页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编舞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手法进行舞蹈创作,而是与声音、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家们共同合作,从而实现舞蹈艺术创作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格局。虽说新媒体舞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编舞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手法进行舞蹈创作,而是与声音、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家们共同合作,从而实现舞蹈艺术创作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格局。虽说新媒体舞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创作、表演的主流艺术形式,并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但它却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审美视域。本研究以新媒体舞蹈作品《既视感》为个案,从科技与舞蹈跨域发展、创作,以及审美的视角出发,对“虚拟影像”与“身体”的跨界作进一步概括与诠释,探索新媒体技术与身体跨域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的同时,也力图揭示出其所产生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舞蹈 虚拟影像 3D视界 审美感知 《既视感》
下载PDF
线性的瓦解:默斯·堪宁汉舞蹈审美视域转向与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大策 《舞蹈》 2022年第4期49-54,共6页
前言默斯·堪宁汉(Merce Cunningham,1919—2009)不仅是西方后现代舞蹈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还是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他的作品在突破西方传统舞蹈建构式创作的同时,还彻底转变了观众的审美视域。2010年正值默斯·堪宁汉... 前言默斯·堪宁汉(Merce Cunningham,1919—2009)不仅是西方后现代舞蹈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还是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他的作品在突破西方传统舞蹈建构式创作的同时,还彻底转变了观众的审美视域。2010年正值默斯·堪宁汉过世的第二年,笔者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读书期间,曾在沙特莱剧场(Théatre du Chatelet)看过一次堪宁汉舞团的演出。燥热的剧场,外加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抽象作品,使我酣然入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式 舞蹈艺术创作 视域转向 第二年 巴黎第八大学 传统舞蹈 舞蹈审美 抽象作品
原文传递
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从巴特神话看经典舞作意蕴之生成——以《微尘》为例
3
作者 张大策 《山东艺术》 2023年第5期97-103,共7页
意象的生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端在消化意象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意象形成二次诠释,并给予意象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意蕴”,从而完成作品意义的全新建构。意蕴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语言及意象之上的深层哲理。其... 意象的生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端在消化意象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意象形成二次诠释,并给予意象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意蕴”,从而完成作品意义的全新建构。意蕴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语言及意象之上的深层哲理。其审美特征不仅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还体现出个别中包含着普遍、有限中体现着无限等形而上的学问。以云门舞集的经典舞作《微尘》为研究对象,运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第二符号学“神话”(Bathes)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微尘》给观众带来的意象审美及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意蕴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神话 意蕴 《微尘》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舞剧:建构在跨文化上的审美接受——以《铁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大策 包雨薇 《山东艺术》 2022年第6期62-71,共10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创作与传播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下,开始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手法不仅使编导冲破传统舞蹈身体风格之牢笼,打破传统舞蹈创作的金科玉律,还能使编导站在以表意优先为创作原则的基础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创作与传播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下,开始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手法不仅使编导冲破传统舞蹈身体风格之牢笼,打破传统舞蹈创作的金科玉律,还能使编导站在以表意优先为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丰满精彩的故事情节。然而有意思的是,糅杂不同身体文化创作不但没有阻碍接受端对它的审美接受,反倒更有效地丰富了接受端的审美视野与理解。本文从跨身体文化视角出发,以中国当代舞剧《铁人》为探索对象,通过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的接受美学理论探索跨文化创作、传播与审美接受的特征,在帮助舞蹈编导建构创作策略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相关审美原理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舞剧 跨文化 身体风格 《铁人》 审美接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