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闭恐怖症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焕阁 康立清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0期1336-1336,共1页
关键词 恐怖症 磁共振成像 心理护理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杨琳 车延旭 +2 位作者 管琳娜 李硕丰 祝志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5期2314-2315,共2页
肠系膜上动脉是腹主动脉在腹腔内的重要分支,其发生动脉瘤较为罕见,普通人群发病率约为1/12000。较小的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SMAA)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其破裂出血可危急患者生命,因此,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剂量CT在头部外伤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延峰 康立清 +1 位作者 冯俊杰 马国军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1314-1315,共2页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CT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头部外伤患者138例,行常规CT扫描后,对包含病变并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再行75%和50%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分,采用FriedmanM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CT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头部外伤患者138例,行常规CT扫描后,对包含病变并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再行75%和50%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分,采用FriedmanM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McNemar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不同剂量组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低剂量Ⅰ组与常规剂量组间CT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低剂量Ⅱ组与常规剂量组间CT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低剂量Ⅱ组与常规剂量组CT图像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对于头部外伤CT检查病例,可应用75%剂量水平进行低剂量扫描,而50%剂量水平尚不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头部 外伤
下载PDF
成人脑室相关病变低剂量CT复查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延峰 康立清 +3 位作者 何翔 冯俊杰 马国军 宋兆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6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相关病变低剂量CT复查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因脑室相关病变需行头部CT复查的成人患者68例,于常规剂量(Ⅰ组)CT扫描后,对含病变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行75%(Ⅱ组)和50%(Ⅲ组)常规剂量CT扫描。评价不同...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相关病变低剂量CT复查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因脑室相关病变需行头部CT复查的成人患者68例,于常规剂量(Ⅰ组)CT扫描后,对含病变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行75%(Ⅱ组)和50%(Ⅲ组)常规剂量CT扫描。评价不同剂量组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图像质量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Ⅰ组与Ⅱ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Z=-1.604,P=0.109);Ⅰ组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Z=-5.684,P=0.000)。诊断效能比较经McNemar检验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1)。结论:对于成人脑室相关病变CT复查病例,50%常规剂量CT扫描对临床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室 复查
下载PDF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特点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宋慧 郑国启 +5 位作者 陈跃峰 魏思忱 杨雨鑫 孙鑫义 康立清 张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6-880,共5页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的CT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搜集病理学证实的53例MPM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腹腔积液、壁腹膜、肠系膜、大网膜、胸膜改变、实体脏器浸润及转移情况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征象与石棉接...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的CT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搜集病理学证实的53例MPM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腹腔积液、壁腹膜、肠系膜、大网膜、胸膜改变、实体脏器浸润及转移情况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征象与石棉接触史及病理类型的关系,并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3例MPM患者中,弥漫型42例,局限型11例。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组中石棉接触史比较(χ2=0.032,P=0.857);上皮型与混合型病理类型比较(χ2=0.097,P=0.7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例中直接征象为不规则或结节性腹膜增厚(46例)、大网膜增厚(50例)、肠系膜受累(27例),腹腔或盆腔囊实性包块(11例),腹部脏器浸润(43例);间接征象为腹腔积液(52例),其中少量(13例)或无腹腔积液(1例)患者占34%,右侧心膈角淋巴结肿大(14例)和肺胸膜石棉改变(49例)。最严重病变位于右侧腹(24例)。结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增厚、右侧病变优势、无或少量腹腔积液、右心膈角淋巴结肿大、无远处脏器和淋巴结转移及肺胸膜石棉改变等表现可以提示MPM,但确诊仍依靠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皮瘤 腹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颜利求 曹绪芬 +6 位作者 郑晔 郭楠 熊立新 曹艳超 赵世龙 郭艳芬 韩立宪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积分(CAc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疑诊冠心病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的老年患者795例,应用Agatston方法计算CACS,应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算肾小...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积分(CAc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疑诊冠心病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的老年患者795例,应用Agatston方法计算CACS,应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CACS将患者分为4组:无冠脉钙化组(CAcs=O)、低冠脉钙化组(CACS1~100)、中冠脉钙化组(CACS101~400)以及高冠脉钙化组(CACS〉400)。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相关性。结果高冠脉钙化组患者年龄大(F=4.99,P=0.002),eGFR低(F=10.16,P〈O.001),C反应蛋白水平高(F=39.36,P〈0.001),高血压(X2=18.59,P〈0.001)、糖尿病(X2=14.03,p=0.003)的患病率高。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反应蛋白及eGFR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反应蛋白及eGFR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慢性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近期低剂量CT复查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延峰 康立清 +4 位作者 冯俊杰 马国军 宋兆伟 孙连营 车延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患者近期低剂量CT复查的可行性。方法比较137例脑梗死及130例脑血肿成人患者常规(S组)、75%(L1组)及50%(L2组)剂量头部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 S组与L1组比较,图像质量(P梗死=0.197、P血肿=0.285)... 目的探讨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患者近期低剂量CT复查的可行性。方法比较137例脑梗死及130例脑血肿成人患者常规(S组)、75%(L1组)及50%(L2组)剂量头部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 S组与L1组比较,图像质量(P梗死=0.197、P血肿=0.285)及诊断效能(P梗死=1.000、P血肿=0.500)均无统计学差异;S组与L2组比较图像质量(P梗死=0.000、P血肿=0.000)及诊断效能(P梗死=0.002、P血肿=0.03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成人脑梗死、脑血肿近期复查患者,75%低剂量CT对临床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部 复查 成人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A研究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血清Lp(a)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伟彬 李忠垚 +3 位作者 张玄星 石倩倩 李盖 康立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6-751,共6页
目的 通过对参与本研究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发生率与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潜在性关系。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188例疑似为冠心病... 目的 通过对参与本研究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发生率与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潜在性关系。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188例疑似为冠心病且血清Lp(a)增高的患者且作为观察组;选取188例同时期疑似为冠心病且血清Lp(a)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统计并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病变血管段数及不同性质斑块构成比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6.6%、66.5%,两组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变血管的段数占比为11.5%、5.0%,两组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性质斑块构成比间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三大分支中各支不同斑块性质的构成比间均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左主干不同斑块性质的构成比间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9>0.05);且观察组三大主支中各支不同斑块性质的构成比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发生率与血清Lp(a)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监测患者血清中Lp(a)水平的变化,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脂蛋白(a)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