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效果
1
作者 李付斌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4期83-85,共3页
目的探究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中便利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将单数40例分入常规组,采取常规骨科创伤临床救治方法治疗,双数40例分入实验组... 目的探究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中便利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将单数40例分入常规组,采取常规骨科创伤临床救治方法治疗,双数40例分入实验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临床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果、住院时间、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常规组患者(χ^2=6.135,P=0.013),救治总有效率92.50%,高于常规组患者(χ^2=5.541,P=0.019),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31.52±4.77)d,短于常规组患者(t=15.152,P=0.000),治疗满意度评分(88.68±3.80)分,高于常规组患者(t=11.864,P=0.000)。结论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疗法,能有效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骨折症状,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理论 骨科下肢创伤 临床救治方法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国强 刘泽 +2 位作者 吴文元 王海章 吴新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8期1198-1199,共2页
关键词 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双带蒂皮瓣治疗前臂软组织缺损
3
作者 魏学庆 胡思斌 沈国军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6期410-411,共2页
关键词 前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下载PDF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误诊17例分析
4
作者 韩光普 魏学庆 +1 位作者 沈国军 井郁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1年第8期1148-1148,共1页
关键词 青年人 股骨颈骨折 误诊
下载PDF
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5
作者 刘国强 刘泽 +2 位作者 陈著学 吴新涛 吴文元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第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9—2005年17例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4.5岁,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例死亡,2例截肢,3例残留缺血性肌挛缩,9例效果满意。结论对闭合性股... 目的探讨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9—2005年17例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4.5岁,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例死亡,2例截肢,3例残留缺血性肌挛缩,9例效果满意。结论对闭合性股血管损伤尽早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保存肢体即恢复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 股血管 损伤 修复
下载PDF
急诊动脉造影在闭合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如泉 魏学庆 +4 位作者 刘国强 时中霞 韩广普 赵健勇 崔青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造影在闭合性血管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原则。方法对54例可疑有动脉血管损伤的病人进行急诊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动脉闭塞2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4例、血管走行偏移3例、造影剂外渗13例、动脉狭... 目的探讨动脉造影在闭合性血管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原则。方法对54例可疑有动脉血管损伤的病人进行急诊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动脉闭塞2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4例、血管走行偏移3例、造影剂外渗13例、动脉狭窄14例。根据造影结果行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17例、不完全断裂26例,内膜损伤11例、合并间隔综合征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端端吻合27例,直接修补9例,静脉移植16例,介入性栓塞2例。受损动脉术后血流通畅、血运正常。栓塞2例出血停止,无循环及功能异常。结论急诊动脉造影是诊断血管损伤的准确方法,对于临床可疑血管损伤的病人,应及时行血管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损伤 闭合性 诊断 动脉造影
原文传递
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蔡成阔 石博文 +2 位作者 计国旗 冯元超 舒衡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640-1646,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 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的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的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端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外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