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踝关节正位X射线的外踝放射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程 丁文谦 +3 位作者 郑国涛 谢晨学 李阳 边劲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9期821-8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踝关节正位X射线的外踝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和放射学测量,为外踝解剖复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选取我院120名正常成人标准踝关节X射线正位片,观察踝关节X射线正位片上平行间隙、“硬币”征、Shenton线,并分析性别、年龄对这些指标... 目的通过对踝关节正位X射线的外踝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和放射学测量,为外踝解剖复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选取我院120名正常成人标准踝关节X射线正位片,观察踝关节X射线正位片上平行间隙、“硬币”征、Shenton线,并分析性别、年龄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测量并对比男女性的距小腿角、腓踝角、外踝垂直高度、内外踝高度差、下胫腓间隙宽度、下胫腓重叠宽度,分析外踝垂直高度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20例踝关节正位X射线中平行间隙阳性率为100%;性别、年龄对“硬币”征和Shenton线的阳性率影响不显著(P>0.05)。男性和女性间距小腿角、腓踝角、下胫腓间隙宽度、下胫腓重叠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外踝垂直高度、内外踝高度差大于女性(P<0.05);男性、女性外踝垂直高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86、0.058,P=0.516、0.659)。结论在判断外踝解剖复位时,踝关节正位X线上的平行间隙、“硬币”征和Shenton线可作为踝穴位以外的一种补充,性别和年龄对其没有影响;在应用距小腿角、腓踝角、下胫腓间隙宽度、下胫腓重叠宽度作为外踝解剖复位参考标准时,无需考虑性别因素;而在应用外踝垂直高度、内外踝高度差作为成人外踝解剖复位参考标准时,需考虑性别,但外踝垂直高度无需考虑年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腓骨 “硬币”征 Shenton线 X射线 解剖复位
下载PDF
正常成人踝关节相关放射学参数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国涛 张程 +2 位作者 丁文谦 李阳 边劲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839-84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的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为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正常成人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运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分别测量内踝高度(H1)、踝内侧间隙(L1)、...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的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为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正常成人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运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分别测量内踝高度(H1)、踝内侧间隙(L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胫踝角(A1)、内踝倾斜角(A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共8组数据,并比较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踝内侧间隙(L1)、胫踝角(A1)、内踝倾斜角(A2)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踝高度(H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相关影像学参数范围,可以为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内踝高度(H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存在性别差异,在应用其作为参考指标时,需考虑性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内踝 三角韧带 X射线片
下载PDF
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程 丁文谦 +4 位作者 谢晨学 郑国涛 李阳 赵士好 边劲松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参数,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沧州市人民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检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11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MSC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18~60岁[(38....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参数,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沧州市人民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检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11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MSC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18~60岁[(38.2±11.0)岁]。左踝59例,右踝51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于MSCT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0 mm处分别测量胫腓前间隙(L1)、胫腓后间隙(L2)、胫腓中间隙(L3)、切迹内腓骨深度(L4)、胫腓骨前缘的距离(L5)、胫腓骨后缘的距离(L6)、前胫腓联合角(A1)、腓骨旋转角(A2),根据性别、年龄段及侧别比较测量结果。观察"胫腓联合线"阳性率,并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形态学分型。结果L1~L6、A1、A2在不同年龄段和侧别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和女性L4、L5、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男性L1、L2、L3、L6较女性大(P<0.05或0.01)。男性"胫腓联合线"阳性率为80.4%(45/56),女性为74.1%(40/54);青年为77.2%(44/57),中年为77.4%(41/53);左踝为78.0%(46/59),右踝为76.5%(39/51)(P均>0.05)。下胫腓联合形态学分型为新月形61例(55.5%),梯形14例(12.7%),Ⅰ形3例(2.7%),M形17例(15.5%),V形10例(9.1%),Г形5例(4.5%)。结论在应用L1、L2、L3、L6作为成人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参考时,需考虑性别因素,但无须考虑年龄及侧别因素,男性较女性下胫腓间隙宽,且腓骨位置更偏前;"胫腓联合线"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不受性别、年龄及侧别的影响,可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及解剖复位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下胫腓联合的形态存在较多变异,应注意与X线上容易误诊为下胫腓联合分离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踝损伤 体层摄影术 人体测量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