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含量的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邢汝东 常世民 +2 位作者 段玉芹 张方明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 (HA)的含量 ,探讨HA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4 4例 ,健康人 2 4例。肿瘤患者于手术前或化疗开始前采血 ,其中...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 (HA)的含量 ,探讨HA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4 4例 ,健康人 2 4例。肿瘤患者于手术前或化疗开始前采血 ,其中 2 0例患者于手术后或化疗结束后再次采血 ;2 4例健康人于常规体检时采血。用放射免疫试验测定所有标本血清中的HA浓度。结果 治疗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 (P <0 0 5 ) ,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 (P <0 0 5 ) ,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HA含量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和健康人 (P <0 0 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血清中HA含量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HA含量测定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可能有辅助诊断价值。血清中H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肿瘤分期和判断肿瘤预后的参考 ,但不能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透明质酸 放射免疫试验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E2F转录因子1的表达与临床的意义
2
作者 王锦航 崔子峰 +2 位作者 杨凯成 陈彦平 彭士雄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探讨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细胞凋亡和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基于R语言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 目的:探讨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细胞凋亡和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基于R语言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OSCC中E2F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E2F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E2F1在OS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升高和敲低SCC15细胞系中E2F1的表达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2F1表达的改变对SCC15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E2F1在OSCC相关TCGA数据集中呈高表达,与T分期(T2或T4 vs T1)、组织学分级(G2或G3 vs G1)、临床分期(Ⅲ期vsⅠ期)、年龄(中年人vs青年人)和性别(男vs女)相关(P<0.05),多富集于细胞周期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等基因组[P<0.05,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25]。在37例OSCC患者组织中,E2F1的mRNA和蛋白均表达上调(P<0.001),表达上调的E2F1可降低SCC15细胞的凋亡率(P<0.05),以及在细胞周期中降低G1期的比率(P<0.01),并升高S期的比率(P<0.001)。结论:E2F1在OSCC中呈高表达,且可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E2F转录因子1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WI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MYLK3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张羽佳 高峰 +2 位作者 王云静 张英英 王大维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23,30,共6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1,WI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3(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3,MYLK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1,WI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3(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3,MYLK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WIP1及MYLK3在65对OSCC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并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对WIP1在OSCC中的表达加以验证。分析WIP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其与MYLK3的相关性。结果WIP1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47.7%vs 24.6%,P<0.05);对TCGA数据库32对OSCC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分析显示,WIP1与MYLK3在OSCC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二者在癌旁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WIP1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86.7%vs 36.0%,P<0.05);WIP1在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90.0%vs 40.0%,P<0.05);WIP1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WIP1与MYLK3在OS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1,P<0.001)。结论WIP1在OSCC的发生、发展、分化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OSCC发生、发展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YLK3在OSCC中的正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3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外科矫治男性上颌前突术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海燕 张清彬 +1 位作者 柳邦友 赵建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22-924,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男性上颌前突畸形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9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 目的:回顾性研究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男性上颌前突畸形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9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切牙切缘点Is平均后移(6.8±2.2)mm(P<0.01),上唇突点Ls平均后移(5.2±1.7)mm(P<0.01),鼻唇角Cm-Sn-Ls平均增加(7.7±5.7)°(P<0.01),上下唇间隙St ms-Stmi平均缩小(4.9±3.7)mm(P<0.01),露齿程度Is-St ms平均减小(2.5±2.3)mm(P<0.05),上唇突度减小,上唇厚度、长度及软组织面型角G-Sn-Pg无显著改变(P<0.05)。术后1年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稳定性;与术后半年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所有指标复发率均超过10%。在垂直方向上,各项指标复发率均在10%以内。结论: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明显而且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 颜面部软组织侧貌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TCGA构建口腔鳞癌自噬相关基因风险预测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锦航 彭士雄 +2 位作者 赵建广 陈彦平 崔子峰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构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自噬相关基因(ARG)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OSCC中差异表达ARG。依次行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构建ARG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模型风... 目的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构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自噬相关基因(ARG)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OSCC中差异表达ARG。依次行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构建ARG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模型风险评分(RS)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组间生存差异通过Kaplan-Meier进行评估。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检验模型在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分析模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Western-blot验证模型中基因BAK1在OSCC中的表达。结果 OSCC中共筛选出37个差异表达ARG(FDR<0.05,|logFC|>1)。行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FADD、NKX2-3、BAK1作为预后相关差异表达ARG,用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即RS=(1.558 5×FADD)+(-0.557 8×NKX2-3)+(1.547 1×BAK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表明,预测模型有效且独立于其他临床因素(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诊断OSCC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14。在较高T分期和较大年龄患者中可发现模型的RS增高(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在OSCC癌组织中BAK1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t=3.197,P=0.033)。结论 基于FADD、NKX2-3、BAK1等3个ARG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作为OSCC患者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有助于对不同风险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自噬相关基因 风险预测模型 预后
下载PDF
NOR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赫 崔子峰 +2 位作者 靳琳玉 杨凯成 崔怡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3期1360-1363,共4页
目的探讨DNA损伤激活的非编码RNA(NOR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88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标本88... 目的探讨DNA损伤激活的非编码RNA(NOR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88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标本88例作为对照。采用PCR检测组织中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同时选取口腔鳞癌细胞系SCC9、CAL27、SCC15及TSCCA细胞,以及正常黏膜HOK细胞,检测各细胞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为2.21±0.8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3±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9±0.69、2.62±0.65、2.68±0.68,明显高于TNM分期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1.98±0.67、2.03±0.70、1.93±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和未复发患者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27细胞NORAD mRNA相对表达量为1.87±0.41,明显高于SCC15、SCC9、TSCCA、HOK细胞(1.40±0.44、1.39±0.46、1.06±0.34和0.51±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上调,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NORAD在CAL27细胞中表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激活的非编码RNA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癌旁组织 细胞系
下载PDF
BTF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INCH的相关性
7
作者 胡洁 高峰 +2 位作者 王云静 修小斐 王大维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162-4166,共5页
目的:探讨基础转录因子3(basic transcription factor 3,BTF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INC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F3在73对OSCC组织及相邻癌旁正常组织(45例伴淋巴... 目的:探讨基础转录因子3(basic transcription factor 3,BTF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INC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F3在73对OSCC组织及相邻癌旁正常组织(45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并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BTF3、PINCH在OSCC组织及相邻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验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析BTF3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与PINCH在OSCC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TF3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邻癌旁正常组织(60.27%vs 39.73%,P=0.013);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OSCC组织中BTF3、PINCH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二者在相邻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在OSCC中,BTF3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71.11%vs 42.86%,P=0.016);BTF3在低分化组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高分化组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71.43%vs 45.16%,P=0.023);BTF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部位无相关性(P>0.05);BTF3和PINCH在OS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15)。结论:BTF3与OSC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OSCC发生、发展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其机制可能与PINCH正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F3 PINCH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TCGA数据库
下载PDF
Tafazz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MAC30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羽佳 高峰 +2 位作者 修小斐 王云静 王大维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65-668,672,共5页
目的研究Tafazz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MAC30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Tafazzin在24例正常口腔黏膜和59例O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MA... 目的研究Tafazz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MAC30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Tafazzin在24例正常口腔黏膜和59例O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MAC30在OSCC中的相关性。结果Tafazzin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1%vs 8.3%,P=0.000);在OSCC中,Tafazzin在低分化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高分化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88.9%vs 56.1%,P=0.014);其在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86.4%vs 54.1%,P=0.011);Tafazzi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Tafazzin与MAC30在OS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结论Tafazzin可能在OSC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预测OSCC发生、发展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C30在OSCC中的正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FAZZIN 脑膜瘤相关蛋白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环状RNA在口腔黏膜病及口腔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胡洁 冯丽媛 王大维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期310-315,共6页
环状RNA(circRNA)是由3′端和5′端共价相连形成的一类非编码RNA,具有进化保守、表达特异性等特点,可通过海绵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编码蛋白等功能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等黏膜病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临床常... 环状RNA(circRNA)是由3′端和5′端共价相连形成的一类非编码RNA,具有进化保守、表达特异性等特点,可通过海绵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编码蛋白等功能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等黏膜病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过程复杂,虽治疗手段多样,但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circRNA在口腔黏膜病及口腔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但目前关于circRNA的生物学特点、功能及其在口腔相关疾病中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深入探究circRNA在口腔黏膜病及口腔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病 口腔恶性肿瘤 环状RNA
下载PDF
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0
作者 陈永强 柴国超 +3 位作者 李天客 包阳 陈思 张素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7期509-516,共8页
目的分析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2022年收治的30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 目的分析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2022年收治的30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治疗方式、随访资料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并制作生存曲线,卡方检验分析免疫组化分类变量与SDC复发、转移的关系,单因素用于分析临床预后因子。结果30例SDC患者中,男女比例5:1,中位年龄61.5岁,约6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下颌下腺、舌下腺、腭部小涎腺等。其中,19例雄激素受体阳性,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26例Ki-67阳性。术后随访18~94个月,中位随访37个月,复发13例,远端转移14例,5年总生存率31.2%。术后放疗及术后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患者,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Ki-67阳性细胞数≥40%与术后复发或转移有一定相关性(P=0.025)。结论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放化疗对提高SDC患者远期总生存率有益,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能是影响SD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Ki-67阳性细胞数≥40%的患者,易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导管癌 Ki‐67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雄激素受体 T分期 淋巴结转移 生存率 预后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下颌骨骨折与牙损伤关系的CBCT研究
11
作者 刘莹雪 程立军 +2 位作者 魏泽全 潘祥峰 赵民朝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分析儿童及青少年下颌骨骨折患者牙损伤(dental injuries, DIs)的发生情况及类型,探讨DIs与下颌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21年1月—202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81例下颌骨骨折患者...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分析儿童及青少年下颌骨骨折患者牙损伤(dental injuries, DIs)的发生情况及类型,探讨DIs与下颌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21年1月—202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81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CBCT图像获取下颌骨骨折类型、DIs类型及牙位等,分析下颌骨骨折类型与DIs的关系。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63例(77.78%)出现DIs,男女比例为2∶1。共有231颗牙损伤(247例DIs),乳牙与年轻恒牙最常见DIs类型为部分脱位(29.17%,40.00%),恒牙最常见DIs类型为牙冠折(39.60%)。上颌前牙为最常见的损伤牙位,骨折类型与DIs发生牙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乳牙多发生涉及软组织的损伤(83.30%),牙发育类型与涉及软硬组织的DIs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轻恒牙多发生轻度损伤(88.00%),牙发育类型与发生DI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CBCT能够对下颌骨骨折及DIs进行全面诊断,DIs的发生和类型与下颌骨骨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牙损伤 CBCT 儿童 青少年
下载PDF
早期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矫治中扩弓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1
12
作者 马文盛 卢海燕 +2 位作者 董福生 胡骁颖 栗兴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研究快速扩弓前方牵引与单纯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临床疗效的异同。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分为A、B组,A组15例采用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B组16例采用单纯前方牵引矫治。2组患者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目的研究快速扩弓前方牵引与单纯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临床疗效的异同。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分为A、B组,A组15例采用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B组16例采用单纯前方牵引矫治。2组患者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23个测量项目,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并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A组疗程平均10.14个月,B组平均9.77个月(P>0.05)。Pancherz分析结果表明,A、B组上颌基骨分别前移2.99mm和3.33mm;A组下颌基骨后移0.07mm,B组下颌基骨前移0.80mm;A、B组前牙覆盖分别增加4.51mm和6.37mm,磨牙关系改善分别为4.97mm和4.73mm。以上项目除前牙覆盖的变化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A组下颌磨牙在下颌基骨中前移了1.18mm,B组下颌磨牙在下颌基骨中后移了1.20mm(P<0.05)。从2组矫治前后治疗变化量的比较来看,矫治后2组上颌前牙的唇倾度均有增加,但B组较A组增加更多(P<0.05)。结论对早期骨性Ⅲ类错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无论快速扩弓与否,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前方牵引 快速扩弓 早期矫治
下载PDF
不同愈合期施加载荷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单丽华 周冠军 +2 位作者 栗兴超 郄会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施加载荷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将64枚微种植体以(12±1)N·cm扭力植入在8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上,实验组微种植体于植入后即刻及愈合1、3、8周时施加载荷0.98 N,持续10周,对照组不施...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施加载荷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将64枚微种植体以(12±1)N·cm扭力植入在8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上,实验组微种植体于植入后即刻及愈合1、3、8周时施加载荷0.98 N,持续10周,对照组不施加载荷,分别于植入后1、3、8、10周取材。测量两组微种植体的最大旋出扭力,以评价微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旋出微种植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形态。结果实验组即刻载荷及愈合1、3、8周载荷的微种植体平均最大旋出扭力分别为4.10、4.25、2.42、4.42 N·cm,其中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亦明显低于其他组。实验组愈合3周微种植体的表面为编织骨样结构;而其他愈合时间施加载荷后,其表面多为板层骨样结构。结论微种植体植入后3周左右为稳定性危险期,此时施加载荷不利于微种植体的稳定。临床应选择微种植体的功能愈合期,即植入后即刻,或愈合1、8周后进行适度加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载荷 骨整合 旋出扭力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文盛 刘健敏 +2 位作者 卢海燕 左艳萍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NB角、前牙覆盖、磨牙关系、下颌基骨位置、髁突位置和下颌长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基骨位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盖减小和磨牙关系改善主要来源于骨骼效应。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快速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可有效改善前牙覆盖和磨牙关系。这种改善包括骨骼效应和牙齿效应,其中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早期矫治 安氏Ⅱ类错袷 头影测量
下载PDF
补肾方剂对糖尿病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栗兴超 董福生 +3 位作者 石培凯 任贵云 张旭东 周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骨内种植模型,研究补肾方剂对糖尿病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18只Wistar大鼠,4月龄,雄性,随机分为三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补肾方剂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只。糖尿病组、糖尿病补肾方剂治疗组空腹一次性腹... 目的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骨内种植模型,研究补肾方剂对糖尿病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18只Wistar大鼠,4月龄,雄性,随机分为三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补肾方剂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只。糖尿病组、糖尿病补肾方剂治疗组空腹一次性腹腔注射STZ溶液(45mg/kg),注射STZ三天后,大鼠空腹血糖高于16.65mmol/L,尿糖(),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大鼠空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动物,于左侧胫骨近中干骺端外侧制备直径1.0mm的种植孔,植入种植体,初期稳固;种植体植入术后第一天起,治疗组用补肾方剂灌胃(用量:补肾方剂90g水煎浓缩成1g/ml生药浓度药液每只动物1.5ml 2次/日),对照组和糖尿病组自由饮食。种植术后12周,取下带种植体的胫骨,制作HE染色组织切片,采用光镜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光镜观察发现,补肾方剂治疗组结合骨板连续性较好、较厚,表面光滑,周边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比较发现,治疗组结合骨板的宽度、种植区骨细胞个数及非种植区骨细胞个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种植区成骨细胞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结合骨板的宽度、种植区成骨细胞个数、种植区骨细胞个数及非种植区骨细胞个数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补肾方剂可通过控制糖尿病和调节骨代谢有效促进和提高纯钛种植体的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骨结合 糖尿病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补肾方剂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长度对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单丽华 董福生 +1 位作者 宫伟伟 张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长度对骨组织内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直径1.6 mm,长度分别为6、8、10、12 mm的种植体-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垂直植入种植体,给以1.96 N的水平向前及前上方向的载荷,记录并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结果种植体...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长度对骨组织内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直径1.6 mm,长度分别为6、8、10、12 mm的种植体-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垂直植入种植体,给以1.96 N的水平向前及前上方向的载荷,记录并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结果种植体水平向前载荷的应力峰值范围为3.500~3.765 MPa,位移峰值范围为1.266~1.288μm;前上方向载荷的应力峰值范围为4.075~4.510 MPa,位移峰值范围为1.668~1.694μm。水平向前载荷的应力峰值及位移峰值均低于前上方向载荷的峰值。结论在所研究的尺寸(6~12 mm)范围内,种植体长度对骨界面应力影响不大,而种植体载荷方式对骨界面应力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应力分布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种植体—复合树脂衬里金瓷冠修复对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雅娟 陈树国 +4 位作者 董福生 张方明 郭长军 孟令强 孙国琪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0年第4期173-176,共4页
目的:通过在金瓷冠和种植体基台间增加一层复合树脂衬里作为弹性缓冲层 ,缓冲力对种植体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 :垂直加载和水平加载后 ,复合树脂衬里金瓷冠种植体基台表面的应力值都明显减少 ,且分布均匀,对水... 目的:通过在金瓷冠和种植体基台间增加一层复合树脂衬里作为弹性缓冲层 ,缓冲力对种植体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 :垂直加载和水平加载后 ,复合树脂衬里金瓷冠种植体基台表面的应力值都明显减少 ,且分布均匀,对水平应力的缓冲作用大于对垂直应力的缓冲作用 ;冠面和侧表面应力无明显改变。结论:复合树脂衬里层可缓冲力对种植体的作用,使种植体基台受力缓和、均匀,从而可影响种植体骨界面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有利于种植体的骨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烤瓷冠 牙种植体 复合树脂衬里 应力分析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美清 张扬 +4 位作者 张旭东 董福生 刘丽瑾 杨新光 武利孔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1期91-94,共4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来本院就诊上颌骨内埋伏牙儿童患者263例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牙体表...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来本院就诊上颌骨内埋伏牙儿童患者263例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体层图像,从多个角度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结果263例患儿312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252颗位于腭侧,50颗位于唇侧,10颗位于牙槽骨中部;牙冠正向生长77颗,牙冠倒置生长154颗,牙冠横向生长81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锥形束CT是精确定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有效方法,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骨 埋伏牙 多生牙 定位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晚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志强 安金刚 +1 位作者 张益 贺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123处病变),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6±9.1)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91例,非肿瘤性疾病13例。2期病变43处(35.0%),3期病变80处(65.0%)。39处(31.7%)病变位于上颌骨,84处(68.3%)病变位于下颌骨。使用唑来膦酸89例(85.6%),阿仑膦酸钠10例(9.6%),帕米膦酸钠10例(9.6%),抗血管生成药物62例(59.6%)。平均药物治疗时长(34.7±25.8)月,平均停药时长(10.1±10.7)月。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去净死骨后,2期病变以局部黏骨膜瓣关闭创口,3期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血管化腓骨瓣修复、碘仿纱条填塞、带蒂颊脂垫瓣修复等关闭创口。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81.3%(100/123)病变在末次随访时实现黏膜愈合,18.7%(23/123)病变术后复发。结论 晚期MRONJ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化软硬组织修复重建以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坏死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海燕 赵建国 +1 位作者 张清彬 柳邦友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889-1890,共2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下颌骨骨折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优缺点。方法对1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钛板的固定位置均参考Champy理论。结果168例患者共有205处下颌骨骨折,应用钛板320块;术后5例局部感染有... 目的回顾性研究下颌骨骨折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优缺点。方法对1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钛板的固定位置均参考Champy理论。结果168例患者共有205处下颌骨骨折,应用钛板320块;术后5例局部感染有瘘管形成,其余163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经临床随访,165例恢复到术前咬关系,有3例出现局部咬关系不良;术后张口度>37 mm者161例,7例开口度在25~37 mm之间。X线片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或假关节形成。结论下颌骨骨折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口内手术进路避免了面部皮肤瘢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创伤 坚固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