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586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震 解启莲 +5 位作者 张密林 高磊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朱晓丽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349-1350,135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CHD患儿586例。其中单一病变535例,复合病变51例,CHD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狭...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CHD患儿586例。其中单一病变535例,复合病变51例,CHD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狭窄采用Inoue球囊或聚乙烯球囊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结果TTE测量房间隔缺损(ASD)为(14.8±7.1)mm,所用封堵器为(19.1±8.4)mm;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VSD)直径为(6.3±2.9)mm,使用封堵器(8.1±3.4)mm;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最窄处直径为(6.1±2.8)mm,所选用封堵器肺动脉侧为(10.0±3.2)mm,主动脉侧为(12.0±3.2)mm;介入成功561例,25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跨瓣压差均降至20 mm Hg以下。结论儿童CHD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导管插入术 儿童
下载PDF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海东 张密林 +4 位作者 张素敏 朱晓丽 高磊 吕瑛 解启莲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22-625,共4页
目的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按不同临床类型分成室间隔缺损(VSD)组3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31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4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 目的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按不同临床类型分成室间隔缺损(VSD)组3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31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4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5天测量血清cTnI浓度。又按cTnI是否超过0.48mg/L分为cTnI升高组68例,不升高组22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先心病与升高组和不升高组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峰均出现在术后6小时;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力、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具有相关性;VSD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SD组最低(P<0.05)。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可以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术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cTnI升高程度与年龄、肺动脉压、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临床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肌钙蛋白Ⅰ 介入治疗
下载PDF
586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密林 贾彬 +6 位作者 解启莲 王震 朱晓丽 额尔敦高娃 高磊 谭慧莲 刘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12-1414,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封堵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月份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军 解启莲 +3 位作者 申红 马宏伟 吕瑛 王保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0,78,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出生月份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检查或治疗的5070例CHD患儿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以本院产科2001-2006年出生的6627例健康新生儿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作为背景对...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出生月份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检查或治疗的5070例CHD患儿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以本院产科2001-2006年出生的6627例健康新生儿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作为背景对照,分析CHD患儿的出生月份分布规律。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结果本组5070例CHD患儿中,出生人数分别为1月份444例(8.8%),2月份432例(8.5%),3月份384例(7.6%),4月份339例(6.7%),5月份390例(7.7%),6月份393例(7.8%),7月份414例(8.2%),8月份489例(9.6%),9月份498例(9.8%),10月份492例(9.7%),11月份396例(7.8%),12月份399例(7.8%)。将CHD患儿出生月份分布情况与6627例新生儿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CHD患儿在8~10月份出生者较高,共1479例(29.1%),2~4月份出生者最低,为1155例(22.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627例新生儿在全年各月份的出生人数基本在同一水平,CHD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出生月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8~10月出生者可能与发生CHD存在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出生月份 分布
下载PDF
2006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有关儿童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处理纲要 被引量:7
5
作者 解启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5,共3页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重新修订了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本指南中主要介绍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处理建议,包括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及三尖瓣疾...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重新修订了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本指南中主要介绍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处理建议,包括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及三尖瓣疾病的临床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先天性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2
6
作者 解启莲 王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051-1052,共2页
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方法的日臻成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范围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适应证掌握不好、介入装置选择不当、操作技术欠佳、介入治疗经验不足等,均可造成严重并发... 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方法的日臻成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范围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适应证掌握不好、介入装置选择不当、操作技术欠佳、介入治疗经验不足等,均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熟悉或掌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原因及处理对策至关重要。现主要介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包压塞、严重心律失常、介入器械脱落或异常滞留、动脉夹层、栓塞、缺氧发作和溶血等情况的急诊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并发症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军 解启莲 +4 位作者 高磊 吕瑛 孙丽颖 周谨 张密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4,3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HD患儿962例,均根据其临床表现,并经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符合介入治疗指征...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HD患儿962例,均根据其临床表现,并经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符合介入治疗指征,介入治疗后发生股动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均予溶栓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62例患儿中6例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发生率为0.63%),均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其中3例早期静脉溶栓成功,2例早期静脉溶栓未成功者随即予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成功。该5例患儿出院1个月复查均无异常。另1例早期静脉溶栓未成功者继续予静脉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1周,复查其超声发现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直径为对侧股深动脉内径的20%,出院1、6、12个月复查其超声,右侧代偿的侧支血管直径分别为对侧股深动脉内径的40%、70%和80%,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恢复正常。6例均未发生肢体坏死。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及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小儿CHD介入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积极做好围术期处理,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其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介入治疗 股动脉血栓 儿童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7
8
作者 额尔敦高娃 解启莲 +5 位作者 吕瑛 张密林 王震 高磊 谭慧莲 刘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626-1627,1629,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儿童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被引量:7
9
作者 额尔敦高娃 王震 +2 位作者 张密林 王静 王春妃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脏传导阻滞 介入治疗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6
10
作者 解启莲 王军 +6 位作者 闫宝勇 高磊 张密林 王震 周谨 张源祥 刘坤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6例IVSD患儿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VSD直径(6.8±5.3)mm。所有患儿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 目的探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6例IVSD患儿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VSD直径(6.8±5.3)mm。所有患儿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通过TTE、心电图检查等方法,从患儿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及心律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封堵器置入成功40例,未成功6例,成功率82.6%;4例封堵器释放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残余分流消失。随访中未发现新出现的三尖瓣返流病例;2例原为少量三尖瓣返流者,封堵术后出现中量返流;1例术前伴中度三尖瓣返流,术后出现了重度返流。4例于术后3~6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规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2例痊愈,2例置入临时起搏器8~10d完全恢复;术后出现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部分IVSD可选择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其并发症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流入道型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46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长浩 王震 +4 位作者 王荫范 毛瑞芬 高磊 高秀江 张密林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177-1178,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封堵器 儿童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诱导自然闭合1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解启莲 王震 +3 位作者 张密林 高磊 朱晓丽 张源祥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510-1510,共1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自然闭合
下载PDF
法洛三联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解启莲 高磊 +4 位作者 王震 张密林 张源祥 朱晓丽 吕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619-1620,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法洛三联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法洛三联症患儿16例;年龄3-18岁,平均7.5岁。病例均在X线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及置入国产双盘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均于术后即刻、术... 目的探讨儿童法洛三联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法洛三联症患儿16例;年龄3-18岁,平均7.5岁。病例均在X线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及置入国产双盘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均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同期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81±26)mm Hg降至(38±12)mm Hg,跨肺动脉瓣压差由(68±24)mm Hg降至(15±13)mm Hg(P均<0.01),超声心动图测量ASD直径为3-16(10.3±8.4)mm,选择封堵器直径为8-20(12.4±8.2)mm,2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同期治疗儿童法洛三联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三联症 介入治疗 儿童
下载PDF
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解启莲 高磊 +5 位作者 周谨 王震 张密林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70-1271,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解启莲 高磊 +5 位作者 王震 张密林 朱晓丽 谭慧莲 樊文峰 刘坤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评价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技术难点。方法:选取年龄小于3岁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18例(婴幼儿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影像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 目的:评价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技术难点。方法:选取年龄小于3岁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18例(婴幼儿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影像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另选20例年龄在3~7岁之间的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但不伴假性膜部瘤且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婴幼儿组15例患儿成功封堵,2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其中1例24h后、1例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1例和2例,均1周内恢复。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2例、股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婴幼儿组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长,成功例数较对照组少,心脏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其他并发症较对照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应加强对其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心脏、血管等并发症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
16
作者 高磊 郝咏梅 +6 位作者 刘君 谭慧莲 陈屿 王素霞 王震 解启莲 张密林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2期1993-1994,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内皮缩血管肽类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解启莲 张密林 +3 位作者 王震 张源祥 赵增仁 高磊 《中外医疗》 2008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I侧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mm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I侧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mm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洲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I、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侧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88.2%。6侧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伴轻微主动脉瓣脱垂者,3侧超声判断误差。40侧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侧出现少量主动脉反流者,其中1侧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随访6个月,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缩小,而右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刘发生轻微变化,随访1、3、6、12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mm以内且无主动脉反流的流出道型肌部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部室间隔缺损 流出道型 封堵器 介入治疗 适应证 随访研究
下载PDF
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震 解启莲 +7 位作者 张密林 甄宇治 谭慧莲 刘凌 尤扬 额尔敦高娃 高磊 张源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2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患者,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4.25±2.71)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2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患者,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4.25±2.71)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16(4.37±2.84)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8(6.24±2.48)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26例中220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3%。未成功的6例中,4例因多出口囊袋状膜部瘤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1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放弃封堵治疗。206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例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日寸问10~65(15.2±8.8)min,操作时间35~120(42.5±16.2)m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室间隔缺损 假性室间隔膜部瘤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前后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磊 刘君 +7 位作者 田骆冰 谭慧莲 郑庆厚 邓宝 王震 张密林 赵增仁 郝咏梅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VS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住院并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62例;年龄(... 目的观察VS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住院并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62例;年龄(8.324±4.367)岁。于介入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5 d分别测定其血清cTnI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血清cTnI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儿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血清cTnI高峰在术后6 h出现,术后5 d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具有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儿童VSD可引起血清cTnI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儿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有关;介入治疗VSD仅引起儿童心肌可逆性微损伤,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肌肌钙蛋白I 心肌损伤 儿童
原文传递
法洛三联症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解启莲 王震 +5 位作者 张密林 张源祥 高磊 朱晓丽 吕瑛 刘坤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总结法洛三联症的介入手术治疗经验,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4年8月~2005年7月共收治法洛三联症患者18例,年龄3-32(8.4±6.2)岁。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及置... 目的:总结法洛三联症的介入手术治疗经验,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4年8月~2005年7月共收治法洛三联症患者18例,年龄3-32(8.4±6.2)岁。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及置入国产双盘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全部患者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100%,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PBPV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84±25)降至(40±10)mmHg(1mmHg=0.133kPa),肺动脉至右室跨瓣压由(67±26)降至(13.0±11.5)mmHg(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房间隔缺损直径为5~16(9.2±7.4)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8-20(13.0±9.2)mm,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测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介入治疗法洛三联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法洛三联症 血管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