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的处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震 周谨 +6 位作者 张密林 周长浩 解启莲 高磊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的处理方法及安全性,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6例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先心病患者,室间隔缺损(VSD)16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年龄3~16岁,平均(8±2.9)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的处理方法及安全性,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6例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先心病患者,室间隔缺损(VSD)16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年龄3~16岁,平均(8±2.9)岁,体重13~75kg,平均(23.6±8.2)kg。常规行介入治疗,封堵器打开后因封堵效果不满意,回收封堵器时难以将其收至输送长鞘内,退出体内输送长鞘,选用较大型号的鞘管进行改造后,沿推送杆送至体内封堵器处将其成功回收,而后换用其他型号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6例介入治疗中应用常规方法难以回收封堵器的先心病患者,改用较大号自行改造的输送长鞘,均成功将封堵器收回,然后换用其他型号封堵器封堵成功。操作透视时间4.8~13.6min,平均(7.7±2.2)min。封堵即刻及术后3d、1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造输送长鞘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这一难题,该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及可靠,是处理封堵器回收困难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心病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输送长鞘
下载PDF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6 位作者 高磊 解启莲 朱晓丽 周谨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介入治疗 封堵器
原文传递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震 解启莲 +4 位作者 张密林 高磊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单一病变605例,复合病变57例;先天性心脏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单一病变605例,复合病变57例;先天性心脏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狭窄采用Inoue球囊或聚乙烯球囊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结果:TTE测量房间隔缺损为(16.8±7.6)mm,所用封堵器为(20.3±8.8)mm;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为(6.7±3.4)mm,封堵器(8.9±4.2)mm;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6.6±3.2)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12.7±4.4)mm;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介入成功者627例,35例未成功,成功率94.7%,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跨瓣压差均降至2.66kPa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封堵器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原文传递
镜面右位心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1例报告
4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5 位作者 解启莲 高磊 周谨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9-349,共1页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1年来我院就诊。体检:BP119/60mmHg,HR84次/min,胸骨右缘3~4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向左胸及胸前区传导。心电图示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正侧位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4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1年来我院就诊。体检:BP119/60mmHg,HR84次/min,胸骨右缘3~4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向左胸及胸前区传导。心电图示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正侧位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41,主动脉结、心尖位于右侧,肺动脉段稍突出。右侧膈下可见胃泡影。诊断为镜面右位心,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右位心 室间隔缺损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封堵治疗 瘤型 膜部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杂音
下载PDF
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的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5 位作者 高磊 解启莲 周谨 周长浩 樊文峰 朱晓丽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50-551,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与治疗策略。方法49例VSD伴膜部瘤形成患者,造影测量VSD左室面入口直径为8~22(13.8±4.9)mm,右室面均有2个或以...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与治疗策略。方法49例VSD伴膜部瘤形成患者,造影测量VSD左室面入口直径为8~22(13.8±4.9)mm,右室面均有2个或以上出口,最大出口直径为2~14(5.6±3.1)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植入不同类型和型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6(6.8±2.6)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图(ECG)监护5d,定期行ECG、心脏超声检查(TTE)。结果49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TTE显示:45例完全封堵,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49例室间隔膜部瘤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治疗均获成功。结论经导管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疗效可靠。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判断确定封堵部位及合适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导管单纯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震 高磊 +4 位作者 解启莲 周谨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025-1026,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封堵器 静脉
下载PDF
新型小腰大边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4 位作者 高磊 解启莲 周长浩 周谨 朱晓丽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6-657,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治疗 膜部瘤
下载PDF
经导管植入国产封堵器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5 位作者 解启莲 高磊 周谨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及治疗原则,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18岁,平均(11.6±5.2)岁。经胸超声(TTE)或食管超声(TEE)检查确诊为...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及治疗原则,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18岁,平均(11.6±5.2)岁。经胸超声(TTE)或食管超声(TEE)检查确诊为多发房间隔缺损。均在X线和TTE和(或)TEE监测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术后复查TTE和(或)TEE、心电图(ECG)及X线平片以评价疗效。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为2孔缺损,3例为3孔缺损,测量大缺损直径8~30(18.6±3.5)mm,小缺损直径1~13(5.5±3.3)mm,缺损之间间隔组织长2~12(4.8±2.3)mm,两个及以上缺损边缘间(包括缺损孔)的最大距离15~53(27.9±7.3)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10~38(22.6±6.6)mm,其中23例患者植入1个封堵器,8例患者植入2个封堵器。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及1月TTE和(或)TEE检查,4例患者小缺损孔存在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未发现封堵器的变形、移位,术后ECG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早管植入国产封堵器治疗多发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入封堵器的大小和数量应根据多发ASD大小、数量、缺损之间间隔组织长度及缺损边缘间(包括缺损孔)的最大距离来确定。多发ASD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治疗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下载PDF
心尖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6 位作者 樊文峰 王军 高义双 解启莲 高磊 周谨 宋丽娜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震 额尔敦高娃 +5 位作者 张密林 高义双 陈屿 宋丽娜 刘凌 管霄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8-79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下腔静脉肝段缺如 血管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封堵室间隔缺损临床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震 周谨 +5 位作者 张密林 解启莲 高磊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1-853,共3页
目的:探讨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的方法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32例VSD患者,常规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 目的:探讨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的方法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32例VSD患者,常规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过VSD进入左心室心尖部,此时,不按常规方法撤出导丝轨道,而是在保留导丝轨道的情况下将封堵器沿输送长鞘送至病变处打开,然后行TTE检查,如封堵效果不满意,则收回封堵器,按上述方法沿保留的导丝轨道更换封堵器,直至封堵效果满意再撤出导丝,左心室造影(LVG)确认封堵成功后释放封堵器。结果:3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次封堵成功20例,再次更换封堵器封堵成功12例。左心室造影VSD直径为6~16(9±3.5)mm,封堵器为7~18(10±3.8)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TTE及LVG检查确认封堵成功。操作时间25~70(46±10)min,X线透视时间7.2~21(11.6±3.8)min。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TTE、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的方法封堵VSD安全、高效,特别适用于难度较大的VSD封堵,该方法简化了更换封堵器时需重建导丝轨道的程序,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导丝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瓣脱垂的介入治疗及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解启莲 高磊 +5 位作者 王震 张密林 周谨 刘凌 张源祥 刘坤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应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震 周谨 +2 位作者 张密林 解启莲 高磊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24-625,共2页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B组)。2组患者分别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置入相应型号的普通对称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2组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定期心电图、TTE检查。结果:A组成功封堵19例,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1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另10例因封堵器未能完全覆盖多发缺损口或封堵器引起心室流出道狭窄而换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成功;B组4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3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普通对称封堵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形态与其伸展性的相关性
14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3 位作者 高磊 解启莲 王娜 张源祥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59,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形态与其伸展性的关系。方法126例儿童PDA患者,按Krichenko法分为3组,A组(导管最窄处在肺动脉端)72例,B组(导管最窄处在主动脉端)24例,C组(导管呈管状)30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治疗。测量PDA最...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形态与其伸展性的关系。方法126例儿童PDA患者,按Krichenko法分为3组,A组(导管最窄处在肺动脉端)72例,B组(导管最窄处在主动脉端)24例,C组(导管呈管状)30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治疗。测量PDA最窄直径和封堵术后封堵器腰部最窄直径,PDA最窄直径与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之差反映PDA的伸展性。结果126例PDA全部封堵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9.5%)有残余分流,20min后重复造影6例分流消失,6例术后3d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流消失。A组PDA直径为(4.97±1.00)mm,B组PDA直径为(5.28±0.62)mm,C组PDA直径为(4.78±0.72)mm,A组与B组PDA伸展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和B组伸展性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组和B组PDA伸展性较大,选择封堵器时应较常规方法偏大;C组PDA伸展性较小,宜选择偏小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