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张劢 王妍 +4 位作者 卢娜 竭晶 宋磊 刘晗 彭丽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其中轻症组56例,重症组84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老年重症... 目的分析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其中轻症组56例,重症组84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老年重症新冠肺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轻症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显著低于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重症组(P<0.05)。NLR、CRP、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老年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敏感度分别为81.0%、73.8%、72.6%、75.0%,特异度分别为53.6%、75.0%、60.7%、7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OR=1.021,95%CI:1.011~1.032)为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962,95%CI:0.941~0.983)为保护性因素(P<0.001)。结论NLR、CRP、IL-10可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重症新冠肺炎的发生,CRP为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为保护性因素,可应用于早期识别老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下载PDF
PCT联合乳酸清除率在不同部位脓毒症休克的表达及临床变化趋势
2
作者 卢娜 吕云玲 +3 位作者 赵越 张惠荣 张瑛琪 王颖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1期0650-0651,共2页
目的:探讨PCT、乳酸清除率在不同部位脓毒症休克的表达及临床变化趋势。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入ICU的69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不同感染部位患者发病后6h、24h、72h的血清PCT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及发病2周内的... 目的:探讨PCT、乳酸清除率在不同部位脓毒症休克的表达及临床变化趋势。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入ICU的69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不同感染部位患者发病后6h、24h、72h的血清PCT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及发病2周内的存活率。结果:表皮感染、肺部感染、胰腺感染、肝胆感染、泌尿系感染患者发病后6h、24h、72h的血清PCT水平呈下降趋势,乳酸清除率均呈上升趋势。肺部感染、胰腺感染患者后一时间点的血清PCT水平、乳酸清除率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较小。69例患者的生存率为57.97%,表皮感染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感染患者(P<0.05)。结论:检测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PCT水平和计算患者乳酸清除率,有助于对不同感染部位脓毒症休克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PCT 乳酸清除率 生存率 早期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下腔静脉变异率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在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容量管理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吕云玲 卢娜 +3 位作者 张明明 王妍 张兴 游道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变异率(IVCV)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精细容量管理的价值。方法 以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分组...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变异率(IVCV)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精细容量管理的价值。方法 以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下腔静脉变异率与PiCCO监测下开展精细容量管理干预。结果 72 h治疗后,观察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乳酸(Lac)、氧合指数(PaO_(2)/FiO_(2))、24 h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每搏量指数(SVI)、全心射血分数(G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下腔静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2 h治疗后,观察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78%比77.78%,P<0.05)。结论 在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精细容量管理中实施下腔静脉变异率和PiCCO监测,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与下腔静脉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健康管理质量,提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量管理 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 下腔静脉变异率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卢娜 游道锋 +2 位作者 郭发辉 刘帆 王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5-769,778,共6页
目的通过对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调查从而研究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3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93例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进行病历分析。根据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 目的通过对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调查从而研究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3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93例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进行病历分析。根据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血电解质、pH值、PO_(2)、PCO_(2)及就诊时的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中污染物水平。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评估模型检验能力。结果根据诊断和入选标准,共纳入493例患者,其中男性101例,占20.5%;女性392例,占79.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年龄亚组、二氧化硫、心悸和呼吸困难在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是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困难和心悸是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及AUC分析显示: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为性别、心悸和呼吸困难,三因素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 0.752,95%CI 0.696~0.807)。结论在过度换气患者中女性、呼吸困难和心悸是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换气综合征 通气过度 心律失常 电解质 血气分析
原文传递
外伤、术后出现肢体瘫痪12例的病因分析
5
作者 卢娜 吕云玲 +3 位作者 刘秀君 王国秋 张瑛琪 张素娥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术后出现肢体瘫痪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病时间,腰穿、肌电图的表现特点。结果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 目的探讨外伤、术后出现肢体瘫痪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病时间,腰穿、肌电图的表现特点。结果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2例外伤、术后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发病前均无肺部、肠道感染史,无疫苗接种史;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0.3±4.7)岁,2例患有糖尿病,4例患有高血压病,6例体健。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及年龄差异。12例患者在外伤、术后2~3d出现肢体瘫痪,5~11d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呼吸肌麻痹、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引不出,无感觉平面。4例行腰穿检查:可见蛋白细胞分离。3例肌电图:提示波幅明显下降,传导速度减慢,重复电刺激未见异常。7例行头CT提示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患者经历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有肌松剂的应用,其中10例应用脑苷肌肽或神经节苷脂类药,7例有激素应用史,6例应用丙种球蛋白。经半年随访:5例死亡,6例遗留瘫痪,1例预后良好。结论外伤、手术的患者出现肢体瘫痪,具体病因复杂,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因此早期认识此类疾病,做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术后 肢体瘫痪
原文传递
脑梗死的治疗
6
作者 卢娜 齐中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第1期21-23,共3页
文章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介绍。
关键词 脑梗死 治疗 急性期 恢复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