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管重构的纤细动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艳丽 徐元恺 +8 位作者 户培华 李文 刘永亮 孙利军 任广伟 牛哲莉 张晶 阮琳 张丽红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4期298-301,316,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细动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后成熟率及通畅率,并基于血管重构理论分析影响AVF成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手术前桡动脉内径≤1.5 mm的AVF患者,超声测量手术前桡动脉及头静脉血管内径,手术后1月测量... 目的探讨纤细动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后成熟率及通畅率,并基于血管重构理论分析影响AVF成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手术前桡动脉内径≤1.5 mm的AVF患者,超声测量手术前桡动脉及头静脉血管内径,手术后1月测量头静脉内径、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评估成熟并随访12个月,分析纤细血管建立AVF的预后。结果56例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前平均桡动脉内径(1.26±0.28)mm,束臂后平均头静脉内径(2.72±0.53)mm,最细桡动脉内径0.5 mm。40例(71.43%)患者AVF未经干预自然发育成熟,其余16例患者中,13例(23.21%)经腔内手术或外科重建干预后成熟。回归模型显示:手术前桡动脉内径是AVF成熟预测的独立相关因素,预测AVF成熟的最佳临界值为桡动脉内径>1.35 mm。56例患者平均随访(11.39±5.81)月,手术后3月,6月,12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3.08%,68.75%,65.71%;3月,6月,12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7.92%,100%。结论手术前桡动脉内径≤1.5mm的纤细桡动脉构建的AVF可具有较高的成熟率及远期通畅率,桡动脉内径1.35 mm以上有较大概率自然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 纤细动脉 血管重构 内瘘成熟
下载PDF
补体-中性粒细胞反馈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莲敏 黄旭东 +1 位作者 刘小明 吴广礼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298-301,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因子(CVF)预处理是否通过消耗补体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过度训练大鼠减轻肾损伤,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45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OT),过度训练+蛇毒因子干预组(CVF+OT)。分别...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因子(CVF)预处理是否通过消耗补体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过度训练大鼠减轻肾损伤,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45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OT),过度训练+蛇毒因子干预组(CVF+OT)。分别于过度训练后0 h、6 h、24 h处死大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变化,ELISA法测定肾组织IL-1β含量;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C5a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OT组肾组织Cr、BUN明显高于对照组,在6 h水平最高(P <0. 05),24 h下降(P>0. 05);CVF+OT组两指标较同时间点OT组降低但仍高于NC组水平(P <0. 05),24 h均下降(P> 0. 05)。OT组肾组织IL-1β、MPO、C5a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IL-1β在6 h水平最高,24 h稍降,MPO及C5a则进行性升高,CVF+OT组两指标较同期OT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 <0. 05)。结论:补体-中性粒细胞反馈的级联放大反应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抑制补体过度激活可以保护肾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中性粒细胞 急性肾损伤 眼镜蛇毒因子 过度训练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后手法按摩致肢端动脉菌栓播散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艳丽 张丽红 +2 位作者 李文 孟福磊 阮琳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8期638-640,共3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常见病因。手法按摩因简单便捷被用于AVF血栓的紧急处理,但其可导致感染、栓子脱落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二科收治1...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常见病因。手法按摩因简单便捷被用于AVF血栓的紧急处理,但其可导致感染、栓子脱落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二科收治1例AVF血栓形成后,因手法按摩致肢端动脉菌栓播散,合并多发转移性脓肿的患者,临床罕见,特为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栓 手法按摩 感染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下载PDF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和泵控血流量与内瘘流量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赵培楠 阮琳 +4 位作者 李文 徐元恺 牛哲莉 杨艳丽 张丽红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8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索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和泵控血流量与内瘘流量(access flow,Qa)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血压计和掌上超声分别测量透析前、透析开始后30分钟内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00、250、300 ml/min时的血压和Qa以及在透析2小时及4小时(下机前20分钟... 目的探索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和泵控血流量与内瘘流量(access flow,Qa)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血压计和掌上超声分别测量透析前、透析开始后30分钟内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00、250、300 ml/min时的血压和Qa以及在透析2小时及4小时(下机前20分钟内)的血压和Qa。结果共纳入10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研究发现:①第一阶段(0~2h)、第二阶段(2~4h)Qa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率呈正相关(r=0.447、0.355,均P<0.001)。②透析前、透析2小时和透析4小时的MAP和Q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068、32.887,均P<0.001)。③透析4小时的MAP和Qa分别比透析前降低了14.593 mmHg(95%CI:11.613~17.572,P<0.001)、105.853 ml/min(95%CI:72.757~138.948,P<0.001)。④对Qa变化率(y)与MAP变化率(x)进行线性拟合得出:y=0.75x,P<0.001。⑤Qa与泵控血流量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52,P=0.099)。结论在透析过程中,Qa随MAP下降而下降,MAP每降低10%,Qa将降低7.5%。Qa与泵控血流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多普勒超声 平均动脉压 内瘘流量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右心房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元恺 张丽红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298-302,共5页
血透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长期血透通路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以及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不可避免。60%以上长期透析的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透通路为中心静脉导管[... 血透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长期血透通路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以及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不可避免。60%以上长期透析的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透通路为中心静脉导管[1],近2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中心静脉导管的高使用率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会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右心房血栓形成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罕见并发症,自1987年首例血液透析导管相关的右心房血栓报道至今,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44例血液透析导管相关的右心房血栓。本文就此44例患者进行分析,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右心房血栓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特点、预后等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中心静脉导管 心房血栓形成 血液透析导管 血透通路 导管留置时间 中心静脉置管 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李文 王凡立 +6 位作者 杨艳丽 任凤芹 孟福磊 张凯迪 赵海燕 张丽红 阮琳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因AVF血栓形成行超声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因AVF血栓形成行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钻孔取栓术治疗的患者为A组,单纯PTA治疗的患者为B组。随访1年,对比2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入组152例,其中A组74例,B组7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及高血压人数占比、AVF血栓形成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B组,A组血栓段直径及长度更大[13.0(9.0,16.0)mm比6.0(5.0,6.5)mm,Z=-9.362,P<0.001;12(8,15)cm比3(3,4)cm,Z=-10.061,P<0.001],AVF建立时间更长[5(2,7)年比2(1,5)年,Z=-2.698,P=0.007]。总体手术成功率为96.7%(147/152),其中A组95.9%(71/74),B组97.4%(76/7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总体AVF血栓形成人群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1%、71.4%和56.6%,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7.1%、96.4%和94.1%。A组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2.4%、66.7%和53.6%,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5.7%、94.2%和89.7%,B组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5%、73.2%和59.7%,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8.6%、98.6%和98.5%。A组与B组术后初级及次级通畅率在3、6、12个月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时长长于B组[2.0(1.9,2.0)h比2.0(1.0,2.0)h,Z=-5.181,P<0.001],但2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AVF血栓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肾透析 血管成形术 肺栓塞 超声检查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动静脉内瘘异常重构的手术干预一例
7
作者 徐元恺 张丽红 《华西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78-881,共4页
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发作性喘憋、不能平卧2周”于2008年6月4日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6年患者因“高血压肾脏病”进入终末期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行“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发作性喘憋、不能平卧2周”于2008年6月4日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6年患者因“高血压肾脏病”进入终末期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行“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成熟后使用该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2007年2月患者因“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低血压休克,原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管重构 动静脉内瘘缩窄 动静脉内瘘切除重造术
原文传递
静脉压监测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李新虎 徐元恺 张丽红 《华西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094-1097,共4页
静脉压监测是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直接静态静脉压监测是公认最准确的静脉压力监测方式,广泛用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监测、功能评价、并发症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价。静脉压监测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缺点,需提高相关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临... 静脉压监测是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直接静态静脉压监测是公认最准确的静脉压力监测方式,广泛用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监测、功能评价、并发症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价。静脉压监测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缺点,需提高相关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临床诊疗。该文对动静脉内瘘静态静脉压力监测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对内瘘静态静脉压监测意义及临床应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静脉压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