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术后24小时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杜润森 董瑞涛 +3 位作者 姜霞 张磊 李中信 赵增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066-1072,共7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n...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n=70)和非DVT组(n=155),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年龄≥60岁、新辅助化疗、便血、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aprini评分均高于非DVT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便血、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输血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63.2%,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结论年龄≥60岁、便血、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输血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防治提供重要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模型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宁 王园园 +1 位作者 姜霞 赵增仁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4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特点,为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2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5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75例(≤44岁)、中年组256例(45~59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特点,为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2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5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75例(≤44岁)、中年组256例(45~59岁)和老年组240例(≥60岁),采用χ^(2)检验分析3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青、中年组男性患者多见,老年组女性患者多见(P<0.001)。3组间比较,升结肠息肉发生率在老年组中最高(P=0.002),直肠息肉发生率在青年组中最高(P=0.001),但老年组直肠肿瘤性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64.7%(139/215)vs.34.9%(60/172)vs.21.2%(14/66),P<0.001]。多发息肉、≥1.0 cm息肉、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均在老年组中最高(P<0.05),但各年龄组间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中息肉的长径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0.5 cm和0.6~0.9 cm的息肉中管状腺瘤发生率均在老年组中最高(P<0.001),增生性息肉发生率在老年组中最低(P<0.001),但长径≥1.0 cm息肉的病理类型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管状腺瘤多见(P>0.05)。结论不同年龄人群中结直肠息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伴随年龄的增长,结直肠息肉的好发人群、生长部位、息肉大小、息肉数量及病理类型呈现一定的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年龄 临床特点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