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患者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玉清 程立军 +1 位作者 赵民朝 潘祥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创伤导致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患者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10名研究对象均拍摄标准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髁突骨折组、下颌角骨折组、...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创伤导致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患者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10名研究对象均拍摄标准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髁突骨折组、下颌角骨折组、下颌体骨折组、颏/颏旁骨折组分别与正常组做比较,分析4种下颌骨骨折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部位骨折对上气道间隙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双侧下颌体骨折和颏/颏旁粉碎性骨折对下口咽气道间隙、喉咽气道间隙影响显著,影响患者通气功能,重者易发生通气障碍。结论: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与患者的上气道结构及舌骨位置的变化密切相关,双侧下颌体骨折和颏/颏旁粉碎性骨折对下口咽气道间隙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上气道间隙 舌骨位置 X线头影测量 髁突骨折 下颌角骨折 下颌体骨折 颏/颏旁骨折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门小茜 孟爱宏 阎锡新 《国际呼吸杂志》 2014年第A01期41-43,共3页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减少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和气压伤的产生,成为传统通气治疗失败后的替代治疗。但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高频振荡通气在成人ARDS的常规应用。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手术机械通气拔管后急性呼吸衰竭及气道管理 被引量:47
3
作者 郭福燕 冉蕾 +4 位作者 刘会霞 李会彦 魏维 翟闻芳 李静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治疗手术有创机械通气拔管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本院ICU入选的有创通气拔管后发生ARF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44例)、B(42例)两组,A组患者给予HHFNC通气治...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治疗手术有创机械通气拔管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本院ICU入选的有创通气拔管后发生ARF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44例)、B(42例)两组,A组患者给予HHFNC通气治疗,B组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观察并记录辅助通气治疗2 h后基础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再插管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结果无创通气治疗2 h,两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无创通气前改善;A组SpO2(8.2±1.8)%比(7.4±1.5)%、PaO2(20.5±3.3) mmHg比(18.3±3.0)mmHg上升幅度与RR(9.4±2.1)次/min比(7.3±1.9)次/min、PaCO2(6.2±1.9) mmHg比(5.1±1.6)mmHg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治疗有效者无创通气时间显著少于B组(42.5±10.7) h比(47.8±12.2)h(P<0.05);A、B两组再插管率、VAP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11.4%比16.7%、4.5%比7.1%、2.3%比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iPAP相比,HHFNC治疗拔管后ARF能快速改善氧合及减轻二氧化碳潴留,减少通气时间,避免二次插管的效果不低于Bi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正压通气 插管法 气管内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原文传递
改良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及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鑫红 田凤军 +3 位作者 陈海利 徐迎春 王智勇 黄新莉 《国际呼吸杂志》 2018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改良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并对所培养的PMVECs进行鉴定。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PMVECs,从动物的选取、肺灌注、细胞漂洗次数及试剂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MVECs。结果原代培养的PMVECs呈典... 目的改良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并对所培养的PMVECs进行鉴定。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PMVECs,从动物的选取、肺灌注、细胞漂洗次数及试剂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MVECs。结果原代培养的PMVECs呈典型的铺路石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Ⅷ因子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结论经改良后培养PMVECs,细胞培养的重复性高且生长状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