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残端的后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胫骨骨道软组织参考定位的研究
1
作者 陈真 牛映祯 +6 位作者 金灵鹏 郑义 张振锋 张壮岱 王飞 马隽 董江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2-349,共8页
目的探讨在后交叉韧带(PCL)保留残端重建术中以后纵隔等软组织为参考标志,在PCL胫骨足印区内创建低位骨道的方法。方法解剖新鲜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12具,观察PCL胫骨止点与后纵隔、后关节囊位置关系,并紧贴后关节囊远端反折和后纵隔定位... 目的探讨在后交叉韧带(PCL)保留残端重建术中以后纵隔等软组织为参考标志,在PCL胫骨足印区内创建低位骨道的方法。方法解剖新鲜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12具,观察PCL胫骨止点与后纵隔、后关节囊位置关系,并紧贴后关节囊远端反折和后纵隔定位低位骨道中心(SP),测量SP和胫骨止点中心(CP)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定位关系。将所有标本随机分为两组(n=6)并分别以SP和CP为中心创建SP骨道和CP骨道,通过CT三维重建模型评估两个骨道的定位关系。对14例PCL重建术患者通过关节镜下定位后纵隔和后关节囊远端反折,证实SP骨道的安全性和临床可重复性。结果解剖发现12具标本中PCL胫骨止点的外缘和下缘分别紧贴后纵隔和后关节囊远端反折处,SP位于CP外侧(2.9±0.3)mm和下方(3.8±0.4)mm,距离后纵隔(4.3±0.3)mm,创建的SP骨道未损伤后纵隔的完整结构,骨道后壁距离后关节囊远端反折处为(1.6±0.3)mm。CT三维重建模型进一步证明SP骨道中心相对于CP骨道中心更偏外和更偏下。14例患者均成功在关节镜下行PCL重建术,刨刀辅助撑开后关节囊增大膝关节后方操作空间,可以在PCL足印区内紧贴后纵隔和后关节囊远端反折成功创建低位胫骨骨道行PCL解剖和保残重建。结论以后纵隔和后关节囊远端反折作为低位胫骨骨道定位标志,可以实现PCL的解剖和保残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关节囊 解剖 胫骨骨道 后纵隔
原文传递
不同骨密度下椎弓根螺钉拔出力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颖帆 齐向北 +4 位作者 赵慧博 徐国辉 郭跻超 张利 苏德润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分析评价不同骨密度条件下椎弓根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最大拔出力,探讨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最低骨密度。方法:基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1年1月就诊的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平扫数据和标准椎弓根...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分析评价不同骨密度条件下椎弓根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最大拔出力,探讨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最低骨密度。方法:基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1年1月就诊的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平扫数据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参数,建立腰1椎体和椎弓根螺钉的三维模型,将椎体按骨密度值(QCT法)分为A组(BMD=120 mg/cm 3)、B组(BMD=110 mg/cm 3)、C组(BMD=100 mg/cm 3)、D组(BMD=90 mg/cm 3)、E组(BMD=80 mg/cm 3);依据参考文献完成材料赋值后,向所建立的5组有限元模型模拟轴向拔出力实验,观察各组螺钉应力分布及最大轴向拔出力,对所测指标进行不同骨密度之间的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E组有限元模型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834±78)、(1626±65)、(1441±55)、(1141±48)、(1039±42)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3,P<0.05)。骨密度每下降10 mg/cm 3,最大轴向拔出力相应下降11%、23%、43%、51%。螺钉最大主应变出现在螺钉的尾端,拔出过程中螺钉的最大应力由尾端逐渐向头端移动。结论:随着骨密度下降,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会相应出现减低。最大拔出力从D组(BMD=90 mg/cm 3)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故对需要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QCT法检测骨密度,当椎体骨密度低于90 mg/cm 3(男性≥70岁,女性≥60岁)时,不建议单独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