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Y1203的构建及应用
1
作者 郑义 宋莱荣 +5 位作者 徐晓颖 吴震 李晓杰 解磊 陈峰 李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3-740,共8页
目的构建一株具备干细胞表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Y1203,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干性维持以及治疗耐药的潜在机制。方法Y1203细胞来源于一位49岁女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复发再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使用Y1203细胞构建人源胶质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 目的构建一株具备干细胞表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Y1203,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干性维持以及治疗耐药的潜在机制。方法Y1203细胞来源于一位49岁女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复发再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使用Y1203细胞构建人源胶质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移植(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代数Y1203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Y1203细胞的干细胞标志物转录因子SOX-2(transcription factor SOX-2,SOX2)和细胞黏附分子分化抗原簇-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44,CD44)表达。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比较Y1203细胞和U87细胞表达谱差异。结果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鉴定确认Y1203细胞与患者肿瘤组织同源,且其与ExPASy数据库中涵盖的常见细胞系完全不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无突变,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原癌基因(B-Raf proto-oncogene,BRAF V600E)、抑癌基因(tumor protein p53,TP53)和转录调控因子(ATRX chromatin remodeler,ATRX)基因突变。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Y1203可实现在体外无限增殖并用于建立PDX模型。与其他胶质瘤细胞系相比,Y1203细胞中高表达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为SOX2和CD44,并显著富集胶质瘤干细胞相关通路。结论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Y1203分化低,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射性治疗和化学治疗抵抗性强,具有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特性。该细胞系的建立为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原代培养 干细胞特性 胶质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移植模型
下载PDF
游离胸脐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斌 邵新中 +10 位作者 高顺红 蒋文萍 马铁鹏 李春江 杨焕友 杨义 何丽娜 焦成 林楠 尹佳丽 张文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84,共2页
目的介绍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和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前臂和小腿软组织缺损54例。男48例,女6例;年龄13~46岁,平均28岁。碾压伤30例,炸伤3例,热压伤15例,电击伤3例,肿瘤切除术后3例。前臂缺损24例... 目的介绍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和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前臂和小腿软组织缺损54例。男48例,女6例;年龄13~46岁,平均28岁。碾压伤30例,炸伤3例,热压伤15例,电击伤3例,肿瘤切除术后3例。前臂缺损24例,小腿缺损30例。缺损范围13cm×6cm~35cm×15cm。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45例,肿瘤切除同时修复3例。采用游离胸脐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切取范围15cm×8cm~40cm×15cm。供区1例植皮修复,余直接缝合。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余53例皮瓣成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植皮成活。术后皮瓣臃肿3例,行二期皮瓣修整术。48例获随访3个月~3年。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外观好。结?论游离胸脐皮瓣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脐皮瓣 游离移植 软组织缺损 肢体 修复
下载PDF
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及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金豹 高宏阳 +2 位作者 杨磊 姚黎明 孔令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 目的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38岁。挤压伤术后3例,腕关节离断伤和爆炸伤术后各1例。虎口平均宽度为18mm,虎口角平均为20°,病程6-24个月。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周断蒂,8周X线片示髂骨与第1、2掌骨骨性愈合,移植骨无变形及吸收。随访6-12个月,虎口角平均增大60°,虎口宽度平均增大32mm,持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取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股沟骨皮瓣 虎口挛缩 拇对掌功能 重建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误诊原因分析与定性诊断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德龙 马小英 +2 位作者 刘宁青 肖文华 王克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70-272,共3页
为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原发性甲旁亢)误诊原因,总结本病定性诊断的体会,对1986~1997年收治的22例原发性甲旁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22例均误诊,平均病程4.5±1.2年。原发性甲旁亢早期... 为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原发性甲旁亢)误诊原因,总结本病定性诊断的体会,对1986~1997年收治的22例原发性甲旁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22例均误诊,平均病程4.5±1.2年。原发性甲旁亢早期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和诊治经验;以及实验室诊断的局限性等是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果提示:①提高对原发性甲旁亢的认识,重视其早期症状,是定性诊断的重要线索;②对可疑病例应反复多次测定血钙和血磷、24小时尿钙和尿磷,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并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综合分析是定性诊断的主要根据;③普通X线检查对原发性甲旁亢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旁亢 误诊 定性诊断
下载PDF
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春生 苏峰 +2 位作者 宗治国 张鑫 刘亚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43-1148,共6页
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比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因骨质疏松引发的临床并发症如:骨质疏松性骨折、慢性骨痛、肌无力等。为了能够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是其的必备条件。目前已有多种... 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比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因骨质疏松引发的临床并发症如:骨质疏松性骨折、慢性骨痛、肌无力等。为了能够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是其的必备条件。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内模型,此类造模方法主要是以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致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活体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损害,并出现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目前运用此法的主要有手术模型、药物去势模型、维甲酸模型、失用模型、营养模型、脑源性模型、基因重组模型等。另一类是体外模型,包括:盐酸模型、双氧水模型、细胞模型和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模型。相比较体内模型来说,体外模型的研究范围较窄,只是在某些方面与人体骨质疏松具有相似之处。目前为止任何一种模型只是在某些方面与人体骨质疏松具有相似之处,没有任何一种模型在各个方面完全与人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一致。本文对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及特点的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在体 离体 模型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不同材料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和关节镜再观察的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窦永峰 耿晓鹏 +4 位作者 陈百成 高巍 房清敏 孙兆忠 张新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53-2256,共4页
背景:目前有关MRI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的精确性仍存在争议,同时观察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关节镜下表现及MRI有关信号强度改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目的:对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价,确定其主... 背景:目前有关MRI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的精确性仍存在争议,同时观察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关节镜下表现及MRI有关信号强度改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目的:对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价,确定其主要表现。方法:对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效果优良的25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关节镜再观察,自体骨-髌腱-骨移植14例,四股腘绳肌腱移植11例。对26例次的关节镜结果和28例次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6例次关节镜再观察中,有22例次(84.6%)滑膜覆盖良好,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张力正常的23例次(88.5%)。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建术后健康的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主要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低信号束移植物,合并有纵向的信号增强的条纹状束,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紧张有力的走向,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信号强度基本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矢状位直径均值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矢状位直径趋于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移植物 膝关节重建术后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检查 生物材料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齐洪武 孙为民 +4 位作者 王政刚 张旭东 樊丰势 张卫宁 程建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C反应蛋白 肠外营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申川 高健 赵彩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3期3414-3419,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一组疾病,与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组分关系密切.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一组疾病,与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组分关系密切.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也缺乏有效措施,建立高质量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常用NAFLD动物模型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齐洪武 孙为民 +4 位作者 王政刚 张旭东 樊丰势 张卫宁 程建业 《武警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将肠内营养早期实施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相关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在体液中的微观改变,探讨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 目的将肠内营养早期实施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相关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在体液中的微观改变,探讨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入院48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伤后当天、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不同时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RP水平发生变化。随时间变化两组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明显。伤后第4天EEN组血浆CRP含量低于PN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伤后第7天、第14天EEN组同时相段血浆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1)。EEN组伤后第14天GCS评分高于P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可起到保护胃肠道黏膜、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如果胃肠道功能允许,首先应考虑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C反应蛋白 肠外营养
下载PDF
距骨骨软骨病损的手术治疗与康复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振拴 张书信 陈百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距骨穹窿局限性骨软骨病损的手术与康复方法,评价其效果。方法踝关节镜确定病损范围,用OATS系统自同侧膝非负重面钻取骨软骨柱,作镶嵌成形移植修复缺损区。结果本组27例平均随访24个月。踝屈伸范围术前(41.3&... 目的研究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距骨穹窿局限性骨软骨病损的手术与康复方法,评价其效果。方法踝关节镜确定病损范围,用OATS系统自同侧膝非负重面钻取骨软骨柱,作镶嵌成形移植修复缺损区。结果本组27例平均随访24个月。踝屈伸范围术前(41.3±6.1)°,术后增加到(63.5±8.2)°(P<0.001)。AOFAS踝综合评分术前(64.5±4.8)分,术后提高到(92.6±3.3)分(P<0.001)。HSS膝评分术前(94.3±5.2)分,术后(93.1±6.7)分,无变化(P>0.05)。结论对距骨局限性骨软骨病损患者进行自体骨软骨移植和系统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软骨 移植 手术 康复
下载PDF
肱三头肌外侧头神经肌支和血供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斌 邵新中 +3 位作者 郑桓 卢爱东 李淑芹 李康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588,共3页
目的 :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结果 :外侧头肌支数 2~ 4支 ,一般为 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 ( 5 .3... 目的 :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结果 :外侧头肌支数 2~ 4支 ,一般为 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 ( 5 .3 1± 2 .0 1)、( 6.0 6± 1.2 1)、( 5 .96± 1.0 )cm ,横径分别为( 1.4± 0 .5 )、( 1.2± 0 .2 )、( 1.9± 0 .9)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 2个肌支 ,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 ( 4 .2 1± 1.66)和 ( 4 .5 8± 1.3 2 )cm ,横径为 ( 1.4± 0 .6)和 ( 1.2± 0 .8)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 ,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 ,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三头肌外侧头 神经移位 肌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术生物力学特征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为 王云霞 +4 位作者 申勇 丁文元 董玉昌 宋朝辉 韩长玲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明确最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 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明确最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每具标本的骨质密度。分别向骶骨岬方向置入(三皮质固定技术或平行终板方向置入双质固定技术)一枚7.5mm椎弓根螺钉,用)(扭转传感器测量螺钉每旋转一圈所产生的最大力矩以及螺钉旋入总长度的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最大旋入力矩,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标本的平均骨质密度为(0.940±0.232)g/cm(0.600~21.432g/cm)。应用三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最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2呈正相关关系(r=0.832,P=0.003),而应用双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最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无相关关系(r=0.544,P=0.104)。三皮质固定技术螺钉最大旋入力矩明显大于双皮质固定技术螺钉最大旋入力矩(P<0.05)。结论: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的三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较双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增加了98.6%,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骨质密度与三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直接相关,可以作为三皮质固定技术的最大旋入力矩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密度 旋入力矩 骶椎 脊椎融合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齐洪武 孙为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75-379,共5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过度,机体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能量平衡与危重患者病死率直接相关。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如果胃肠道功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过度,机体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能量平衡与危重患者病死率直接相关。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如果胃肠道功能允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尽早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胃动力恢复,减少并发症。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是严重颅脑损伤救治必不可少的途径,其具体实施应根据患者能量消耗行个性营养支持,并选择适宜患者的管饲途径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患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肠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鹏 席树强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肠粘连(IA)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4月行LC治疗者224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肠粘连,将其分为术后发生肠粘连组(45例)与未发生肠粘连组(179例),对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性别、腹腔...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肠粘连(IA)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4月行LC治疗者224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肠粘连,将其分为术后发生肠粘连组(45例)与未发生肠粘连组(179例),对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性别、腹腔残余感染、体质指数(BMI)、施术者LC术操作经验、年龄、合并症、留置引流管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C术后发生肠粘连45例,未发生肠粘连179例;肠粘连病人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25例,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组20例。LC术后发生肠粘连组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残余感染、合并糖尿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小时、施术者LC术操作≤50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肠粘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术后腹腔残余感染、术后留置引流管、施术者LC术操作≤50例为LC术后影响肠粘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术后腹腔残余感染、术后留置引流管、施术者LC术操作≤50例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人术后并发肠粘连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肠粘连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全程浅静脉连续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鹏飞 刘宁青 +1 位作者 张伟强 徐德龙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5年第8期29-31,共3页
目的改革传统术式,减少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创伤。方法通过Brodie-Trendelenburg及Perther试验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对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的83例患者、102条患肢进行了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和经皮全程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而不... 目的改革传统术式,减少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创伤。方法通过Brodie-Trendelenburg及Perther试验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对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的83例患者、102条患肢进行了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和经皮全程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而不做大隐静脉主干抽剥及曲张静脉的剥脱,以减少创伤。结果该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结论全程浅静脉缝扎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一种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浅静脉连续缝扎 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微创术
下载PDF
膝关节僵直的病理变化和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振拴 郭斌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15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膝关节僵直 病理变化 治疗
下载PDF
肝移植围手术期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处理体会
17
作者 高庆军 赵鑫 +5 位作者 张颖 窦剑 曹经林 任贵军 王洋 曾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11-1412,共2页
关键词 肝移植 围手术期 电解质 酸碱平衡
下载PDF
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苏洪青 高风梅 +1 位作者 张玉宝 邵新中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应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5例,皮瓣最大面积25cm×15cm,1...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应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5例,皮瓣最大面积25cm×15cm,1例皮缘部分坏死,余全部成活。结论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液循环丰富,成活率高,不牺牲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腓肠神经 外科皮瓣 损伤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苏洪青 高凤梅 +4 位作者 邵新中 魏国勇 吴占坡 赵洪林 张玉宝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腓动脉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营养血管 逆行岛状皮瓣 穿支
下载PDF
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华荣 申勇 +2 位作者 吴占勇 魏运栋 彭祥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退变性不稳在颈椎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随访216例颈肩痛和(或)神经根性痛患者,男143例,女73例。年龄29~4l岁,平均37.8岁。表现颈肩痛的患者173例,神经根征者28例,兼有神经根征、颈肩痛者15例。依据退变性颈椎不... [目的] 探讨退变性不稳在颈椎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随访216例颈肩痛和(或)神经根性痛患者,男143例,女73例。年龄29~4l岁,平均37.8岁。表现颈肩痛的患者173例,神经根征者28例,兼有神经根征、颈肩痛者15例。依据退变性颈椎不稳X线诊断标准:不稳定组82例,稳定组134例。全部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和(或)局部制动治疗。[结果] 随访2~7a,平均4.3a。不稳定组患者中4例出现不稳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3例出现椎间盘突出,6例出现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伴椎间盘突出,3例出现不稳节段脊髓内T2高信号。稳定组中2例出现C4.5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C5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不稳定组颈椎病发生率19.5l%明显高于稳定组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退变性不稳定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颈椎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发病学 退变 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