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迭代重建对日常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戴丽娟 王霄英 +1 位作者 郭小超 高歌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对比3台不同CT设备的常规检查辐射剂量,探讨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常规检查辐射剂量的影响效果。方法:3台CT扫描仪为A、B、C,其中C设备应用迭代重建技术。A和B扫描仪使用原来常用的每台设备记录一周内成人不同部位扫描的实际辐射剂... 目的:对比3台不同CT设备的常规检查辐射剂量,探讨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常规检查辐射剂量的影响效果。方法:3台CT扫描仪为A、B、C,其中C设备应用迭代重建技术。A和B扫描仪使用原来常用的每台设备记录一周内成人不同部位扫描的实际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每台设备每个部位记录数据各40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不同部位相同层面兴趣区,测量噪声值(S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台CT设备不同部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部辐射剂量比较,B组比A组下降7%(2.84/45.5),C组比A组下降5%(2.12/45.5);胸部辐射剂量比较,C组比A组下降55%(8.1/14.87),C组比B组下降了62%(10.78/17.55);冠脉CTA辐射剂量比较,C组较A组下降了10%(5.57/53.63),C组较B组下降了25%(16.46/64.52);腹部辐射剂量比较B组较A组下降了12%(269.83/2297.21),C组较A组下降了7%(171.95/2297.21)。结论:三台不同CT设备的日常检查辐射剂量有区别,C设备应用迭代重建技术后辐射剂量低于另外两台CT设备,尤其是在胸部和冠脉CTA检查中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迭代重建
下载PDF
肺内淋巴结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立强 时高峰 +3 位作者 王琦 马晓静 郭玉玮 崔玉芝 《肿瘤影像学》 2020年第3期308-313,共6页
目的:分析肺内淋巴结(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IPLN)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6例IPLN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肺结节薄层CT非增强扫描。2名医师分析IPLN的位置、数目、大小等多种... 目的:分析肺内淋巴结(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IPLN)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6例IPLN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肺结节薄层CT非增强扫描。2名医师分析IPLN的位置、数目、大小等多种影像学特点。结果:3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42个IPLN,平均直径(6.52±2.01)mm。大部分结节位于气管隆突以下层面(85.7%),与胸膜平均垂直距离(3.35±4.56)mm,21个(50.0%)紧贴胸膜,21个(50.0%)位于胸膜下区域。绝大部分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楚,形状多为类圆形(42.8%)或三角形(38.1%)。平均CT值为(42.30±119.33)HU,其中41个结节为实性密度,1个结节为磨玻璃密度,此外实性结节中3个伴钙化和3个伴空泡。40个结节周围可见数目不等的线样致密影,3个结节边缘可见血管集束征,所有结节均无卫星灶、毛刺、胸膜牵扯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征象。结论:IPLN的位置、形状及周围细线样致密影等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内淋巴结 CT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大鼠乳腺癌MRI靶向造影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戴丽娟 时高峰 +1 位作者 王琦 卢春晓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造影剂在大鼠乳腺癌模型中的靶向性。方法①利用单克隆抗体LM609与钆双胺(Gd-DTPA)制备抗体造影剂(Gd-DTPA-抗体);②制备15只大鼠乳腺癌模型,分为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③MRI扫描,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前、注射造...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造影剂在大鼠乳腺癌模型中的靶向性。方法①利用单克隆抗体LM609与钆双胺(Gd-DTPA)制备抗体造影剂(Gd-DTPA-抗体);②制备15只大鼠乳腺癌模型,分为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③MRI扫描,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前、注射造影剂即刻,10min,6、12、24、36、48h不同时刻测量注射不同浓度Gd-DTPA-抗体(A组质量浓度为0.4690μg/mL,B组质量浓度为0.0469μg/mL)瘤体的信号强度,对照组注射普通造影剂Gd-DTPA(质量浓度0.0469μg/mL)。结果实验A、B2组大鼠注射Gd-DTPA-抗体造影剂6h后,瘤体强化信号值逐渐提高,在约24h后肿瘤的强化值达到了最高。C组内,瘤体则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的方式。结论单克隆抗体造影剂在大鼠乳腺癌模型中具有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单克隆抗体 造影剂 乳腺肿瘤
下载PDF
基于ADC图的不同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匡婕 时高峰 +5 位作者 李如迅 杨丽 王亚宁 马晓静 杜薇 王安 《肿瘤影像学》 2020年第5期467-475,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不同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疗效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3月—2019年5月43例非转移性局部进... 目的:探究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不同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疗效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3月—2019年5月43例非转移性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nCRT,在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采用ITK-SNAP在治疗前ADC图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影像组学软件Pyradiomics提取109个影像组学特征。43例患者采用配对差异分析方法(paired-difference analysis,PDA)增加样本量后共获得378个样本对,按照7∶3随机分成训练组和测试组。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AE)、线性判别分类器(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罗杰氏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LR-Lasso等模型进行筛选。根据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来决定一个模型的最优组合,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不同模型的诊断性能。分析模型基于Sklearn和软件FeAture Explorer。结果:最终筛选出较为稳定的3个模型分别是SVM、RF及LR-Lasso模型,SV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准确率为0.934和98.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0%和100.0%,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为98.3%和100.0%。RF模型的AUC、准确率为0.998和98.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00.0%和98.3%,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为100%和83.2%。LR-Lasso模型的AUC、准确率为0.997和98.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00.0%和98.3%,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为100%和83.3%。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率,采用RF方法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较其他组学模型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表观扩散系数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囊腔类肺癌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晓静 时高峰 +5 位作者 王琦 冯会 贾占莉 黄立强 韩雪 匡婕 《肿瘤影像学》 2020年第3期336-342,共7页
目的:分析囊腔类肺癌的临床资料、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8例囊腔类肺癌,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患者... 目的:分析囊腔类肺癌的临床资料、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8例囊腔类肺癌,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患者年龄为37~76岁,平均为(59.2±9.1)岁,男性59例(60.2%),有吸烟史者53例(54.1%),肿瘤最大径范围1.1~17.5 cm,平均值(3.0±2.0)cm,囊腔最大径范围0.5~6.1 cm,平均值(1.6±1.0)cm。实性病变58例(59.2%),亚实性24例(24.5%),磨玻璃16例(16.3%)。影像学表现>50%的有外周型85例(86.7%),形态不规则70例(71.4%),瘤肺交界不清晰69例(70.4%),分叶征67例(68.4%),胸膜牵扯征79例(80.6%),血管集束征84例(85.7%)。囊腔形态规则59例(60.2%),囊腔壁不均匀增厚64例(65.3%),内壁光滑60例(61.2%),内部分隔58例(59.2%)。全部病变中有81例(82.7%)腺癌,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检查的共65例,37例(56.9%)有突变;患者均行淋巴结清扫,10例(10.2%)有淋巴结转移。共12例有CT随访记录,囊腔及软组织均无变化2例,余10例病变变化明显。结论:囊腔类肺癌男性多见,中老年好发,病理学类型以腺癌多见,EGFR基因突变较多,淋巴结转移概率小。除具有一般肺癌恶性征象外,CT还表现为囊壁不均匀增厚,存在壁结节,短期随访病变有变化,熟悉这些表现,便于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囊腔类肺癌 CT 腺癌
下载PDF
胰腺异位副脾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韩雪 时高峰 +3 位作者 申青 黄立强 马晓静 匡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病例女,59岁,因治疗胃内异物期间行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胰腺尾部肿物。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腹泻黑便。血清学检查CA19-9稍偏高,为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余未见异常。于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rimary ciliary dyski... 病例女,59岁,因治疗胃内异物期间行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胰腺尾部肿物。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腹泻黑便。血清学检查CA19-9稍偏高,为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余未见异常。于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最主要的一个分型,占PCD的50%[2],其他还包括不动纤毛综合征、纤毛运动方向缺陷[3]。该病罕见,发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致,约为1/40000,占内脏转位约20%,占支气管扩张约1%[4]。本病常在儿童期发病,易被误诊,确诊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5],发病年龄低而确诊年龄偏大可能与医师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不够导致误诊而延迟诊断有关,本例患者10+年前发病,32岁确诊,符合文献对发病年龄方面的报道。该病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具有家族遗传倾向[6]。近亲结婚会显著升高Kartagener综合征的患病率。本例患者未婚未育,无家族性疾病病史,存在支气管扩张、鼻窦炎和内脏反位,但是否存在精子及脑、脊髓室管膜的纤毛运动异常,暂未行相关检测,待后期随访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脾疾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引导下乙醇或阿霉素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倪家骧 郭玉娜 +2 位作者 李彩英 任玉娥 许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注射乙醇或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应。方法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9例,女53例,年龄37-84岁,病程1-14年,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和颅后窝,除外继发性三叉神...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注射乙醇或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应。方法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9例,女53例,年龄37-84岁,病程1-14年,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和颅后窝,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神经节内,A组向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神经破坏药乙醇,B组注射阿霉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31例和36例完全无痛,13例和6例未缓解,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阿霉素的疗效优于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神经节毁损术 CT引导下 阿霉素 效应 患者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破坏药 严重并发症 卵圆孔 毁损治疗 注射乙醇 轴位扫描 引导穿刺 颅后窝 治疗前 穿刺针 半月节 治疗后 统计学 经皮
原文传递
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93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彰俊杰 张庆来 +2 位作者 李洪建 时高峰 李彩英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2-53,共2页
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93例报告)彰俊杰张庆来李洪建时高峰李彩英CT检查对纵隔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我院1989年3月~1994年7月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93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93例中... 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93例报告)彰俊杰张庆来李洪建时高峰李彩英CT检查对纵隔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我院1989年3月~1994年7月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93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93例中,男性42例,女性51例。年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纵隔肿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肾脏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的CT表现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春冉 时高峰 +1 位作者 马冲菲 崔玉芝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4-2036,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LGMS)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例肾脏LGMS术前增强CT图像,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并总结肾脏LGMS的CT影像学征象。结果2例LGMS均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 目的探讨肾脏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LGMS)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例肾脏LGMS术前增强CT图像,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并总结肾脏LGMS的CT影像学征象。结果2例LGMS均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1例形状不规则,侵及肾盂。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呈持续强化。结论LGMS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肾脏者罕见,其诊断需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肾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关于钆塞酸二钠及钆喷酸葡胺增强MRI对肝癌诊断效能的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崔玉芝 时高峰 +5 位作者 刘欢 王琦 张春冉 马冲菲 谢巧 王益丰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通过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MRI对肝癌(HCC)的诊断效能,并且明确Gd-EOB-DTPA增强MRI的肝胆期是否具有补偿作用。方法搜集行Gd-EOB-DTPA以及Gd-DTPA增强MRI检查且有肝硬化、... 目的通过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MRI对肝癌(HCC)的诊断效能,并且明确Gd-EOB-DTPA增强MRI的肝胆期是否具有补偿作用。方法搜集行Gd-EOB-DTPA以及Gd-DTPA增强MRI检查且有肝硬化、存在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按年龄±2岁、性别、病灶大小±1 cm(肿瘤最小直径为1 cm)进行1∶1匹配,两组均入组87例。两位医师根据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标准对Gd-EOB-DTPA三、四期及Gd-DTPA三期增强图像进行诊断分级,将LR-4、5的病例诊断为HCC。计算三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并比较增加肝胆期后LI-RADS分级的变化。结果 Gd-EOB-DTPA四期扫描较Gd-DTPA三期扫描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Gd-DTPA及Gd-EOB-DTPA三期扫描诊断效能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Gd-EOB-DTPA四期增强扫描较三期的诊断效能增高(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肝胆期使Gd-EOB-DTPA的诊断效能提高。增加肝胆期后,有16.0%(13/81)病变的LI-RADS分级发生变化,更正了9个病灶的影像诊断。结论由于肝胆期的补偿作用,Gd-EOB-DTPA较Gd-DTPA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有所提高。而且Gd-EOB-DTPA增强MRI可以提高LI-RADS分级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钆塞酸二钠 钆喷酸葡胺 肝胆期
原文传递
骶前表皮样囊肿MRI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立强 时高峰 +4 位作者 许茜 郭玉玮 韩雪 崔玉芝 张春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骶前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例骶前表皮样囊肿术前MRI图像,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总结骶前表皮样囊肿的MRI特征。结果3例囊肿大小约5.4~10.1 cm,平均7.5 cm,2例边界清... 目的探讨骶前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例骶前表皮样囊肿术前MRI图像,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总结骶前表皮样囊肿的MRI特征。结果3例囊肿大小约5.4~10.1 cm,平均7.5 cm,2例边界清楚,1例与直肠分界不清。囊壁薄且光滑,囊内容物信号不均匀,囊液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囊液未见强化。此外,3例囊肿内可见结节样或条形软组织信号影,T1WI序列呈高信号,T2WI序列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结论骶前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与骶前其他囊性肿物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 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