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在研究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血供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时高峰 王士杰 +7 位作者 王琦 许茜 李如迅 杜煜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彰俊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49-854,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注射瘤细胞前的大鼠作为空白自身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arterial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veinperfusion,PVP)、肝灌注指数(hepaticperfusionindex,HPI)、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0.5~6.6mm。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HAP[(97.67±31.42)ml·min-1·(100ml)-1],明显高于对照组[(43.35±17.39)ml·min-1·(100ml)-1]和空白组[(40.77±18.91)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47.84,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PVP[(295.49±61.85)ml·min-1·(100ml)-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71.25)ml·min-1·(100ml)-1]和空白组[(362.73±78.56)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0,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异(F=1.39,P=0.255)。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早期诊断肝脏转移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继发性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 血流动力学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门静脉血管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评价肝转移癌血供 被引量:13
2
作者 时高峰 王琦 +3 位作者 李志岗 王士杰 杜煜 王亚宁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57-1262,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ml-1、(1.62±0.97)ml·100g-1、(9.47±2.78)s、(3.97±3.44)ml·min-1·100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ml·min-1·100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ml-1、(16.56±11.15)ml·100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T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继发性 灌注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肠系膜上动脉 门静脉 CT血管成像 血供
下载PDF
CT食管癌改良T分期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白世祥 孟宪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36-237,共2页
目的 重新评价传统食管癌CT分期 ,进一步制定合理的T分期。方法  10 2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胸部CT常规扫描 ,其中 4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资料按照Moss分期标准分期 ,与临床分期对照 ,二者一致性较差 (Kappa =0 .2 7) ;按Tio分期... 目的 重新评价传统食管癌CT分期 ,进一步制定合理的T分期。方法  10 2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胸部CT常规扫描 ,其中 4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资料按照Moss分期标准分期 ,与临床分期对照 ,二者一致性较差 (Kappa =0 .2 7) ;按Tio分期标准对局部病变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级对照一致性较好 (Kappa =0 .46)。我们推荐改良T分期标准 ,经统计检验与术后病理T分级有较好一致性 (Kappa =0 .45 )。 结论 改良T分期标准与PTNM分期标准一致性好 ;且判断主动脉受侵标准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CT 病理学 T分期
下载PDF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杜煜 时高峰 +7 位作者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刘辉 彰俊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4-757,共4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肾细胞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2-775,共4页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分别进行MS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MR对T1-2分期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SCT(P<0.05);MRI对T3、T4分期的敏感度与MSCT相...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分别进行MS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MR对T1-2分期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SCT(P<0.05);MRI对T3、T4分期的敏感度与MS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常规MRI和DWI三种扫描方法诊断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6.60%、58.49%、73.58%。DWI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1%和88.24%;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Kappa值为13.927(P=0.001)。MSCT和常规MRI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1.128(P=0.288)和1.585(P=0.208)。结论在结直肠癌T分期方面,MRI较MSCT具有一定优势;DWI能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增强CT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茜 时高峰 +2 位作者 李彩英 李如迅 彰俊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标本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VGEF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VEGF在Ⅱ期和ⅢA期肺癌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Ⅰ期(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肺癌病灶的CT增强程度与其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在肺癌组织中呈高度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肺癌的CT增强程度与VEGF表达量呈线性依存关系,两者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在上腹部双源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杜煜 王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低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0 ml/kg,管电压100kV,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扫描剂量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测量两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腹主动脉、门静脉(门静脉期)、肝脏、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竖脊肌)的平均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并对图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常规剂量组造影剂平均用量及辐射剂量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t=12.344、30.169,P<0.05);两组图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主动脉、肝脏、门静脉(门静脉期)、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的平均CT值、噪声、SNR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剂量造影剂结合100 kV管电压及迭代重建算法可以得到质量满意的上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部 管电压 造影剂 药物剂量计算
下载PDF
MR-DWI在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中的价值及与螺旋CT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5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mens Avan...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5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mens Avanto 1.5 T 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T和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采用χ2检验,并计算每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等数据.结果:CT、MRI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扫描3种方法检查淋巴结分期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6%、58.5%、73.6%.MR-DWI扫描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和88.2%,CT为75.0%和66.7%,MRI扫描为42.6%和57.1%.MR-DWI扫描的特异度为55.6%,介于常规MRI(74.1%)扫描和CT(41.3%)之间.MR-DWI扫描的阳性预测值为66.7%,略高于CT(51.4%)和MRI(61.1%)扫描.经χ2分析,MR-DWI扫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Kappa值为13.927(P=0.001);CT和常规MRI扫描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显著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1.128(P=0.288)和1.585(P=0.208).结论:通过对比CT、常规MRI和MR-DWI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表现,显示出MR-DWI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MR-DWI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N分期 核磁共振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正常肝脏与微小转移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琦 时高峰 +3 位作者 杜煜 王亚宁 杨丽 李月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7-880,共4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等参数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HAF、HAP、PVP和IRFT0的平均值分别为(111.55±32.80)ml.min-1.100ml-1、(22.69±2.99)ml.100g-1、(15.73±1.74)s、(19.12±6.86)ml.min-1.100ml-1、(16.67±6.12)%、(19±9.05)ml.min-1.100ml-1、(92.55±27.24)ml.min-1.100ml-1、(2.80±1.66)s。转移癌组分别为(132.44±76.87)ml.min-1.100ml-1、(12.94±5.62)ml.100g-1、(10.91±3.68)s、(29.12±12.90)ml.min-1.100ml-1、(81.24±17.42)%、(90.75±47.85)ml.min-1.100ml-1、(41.69±47.85)ml.min-1.100ml-1、(2.09±1.58)s。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HAF、MTT、HAP、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VP(P=0.06)和IRFT0(P=0.77)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或以检测到微小转移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转移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24
10
作者 贾丽涛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李扬 刘辉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3期2075-2077,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密切护理。结果经过预见性护理384例患者,并发气胸者12例,占3.1%,因气胸量〈20%,无需穿刺或闭式引流,痰中带血者46例,占11.9%,经对症处理1~3 d后症状消失,胸部轻微疼痛13例,占3.4%,未做特殊处理,大量气胸3例,占0.8%,经胸腔闭式引流3~8 d后拔管。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成功率高,创伤小,费用低,术前做好充分护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肺穿刺活检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提高门静脉血管图像质量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琦 刘响 +1 位作者 王丽佳 时高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 探讨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肝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肝脏双能CT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通过调整非线性融合技术的参数值Blending Width和Blending Center获得高对比噪声比的门静脉期图像... 目的 探讨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肝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肝脏双能CT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通过调整非线性融合技术的参数值Blending Width和Blending Center获得高对比噪声比的门静脉期图像,比较融合系数0.5和非线性融合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及三维门静脉成像情况。结果 当Blending Center设定为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平均值、Blending Width设定为0~40 Hu时,门静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清晰、质量好。与融合系数0.5的图像比较,非线性融合图像的门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的CT值差值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提高(t=15.83、16.99、12.37,P〈0.001)。结论 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以在不增加扫描期相的前提下提高门静脉CT成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门静脉造影术 信噪比
下载PDF
术前CT判断食管癌可切除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彩英 刘怀军 +2 位作者 彰俊杰 许茜 李如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895-1897,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在食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0 7例食管癌患者 ,术前全部行胸部CT平扫 ,45例增强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10 7例中 ,10 2例行手术切除 ,食管癌切除率为 95 .3 %(10 2 /10 7) ;其...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在食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0 7例食管癌患者 ,术前全部行胸部CT平扫 ,45例增强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10 7例中 ,10 2例行手术切除 ,食管癌切除率为 95 .3 %(10 2 /10 7) ;其余 5例因食管癌侵犯邻近组织而仅行探查术。食管癌术前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482 ,P <0 .0 0 1)。结论 术前CT扫描判断食管癌能否切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科手术 诊断
下载PDF
颈动脉双源CTA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杜煜 时高峰 王亚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将低剂量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方法:120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随机抽取30例次为常规剂量组,90例患者按不同体重指数筛选入3个低剂量组。计算各组的CTDIvol、DLP值及图像质量、满足...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将低剂量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方法:120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随机抽取30例次为常规剂量组,90例患者按不同体重指数筛选入3个低剂量组。计算各组的CTDIvol、DLP值及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率。结果:各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两两间的CTDIvol、DL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间的SNR、CNR值及满足诊断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低剂量扫描颈动脉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颈动脉血管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低剂量
下载PDF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1
14
作者 倪家骧 李彩英 +3 位作者 薛纪秀 任玉娥 郭玉娜 许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 :比较CT引导与非CT引导下经皮穿刺 ,用阿霉素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男 35例 ,女 5 4例 ,年龄 39~ 81岁 ,平均6 0 .4岁 ,病程 1~ 16年不等 ,分为两组。治疗前CT冠状... 目的 :比较CT引导与非CT引导下经皮穿刺 ,用阿霉素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男 35例 ,女 5 4例 ,年龄 39~ 81岁 ,平均6 0 .4岁 ,病程 1~ 16年不等 ,分为两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 ,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一组 (4 4例 )不用CT引导穿刺半月神经节 ,第二组 (4 5例 )用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 ,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半月神经节内 ,两组均向半月神经节注射阿霉素。结果 :治疗后 12个月 ,两组分别有 2 6例和 36例完全无痛 ,分别有 17例和 6例未缓解。第一组的并发症数量及程度明显超过第二组。结论 :与传统的盲目穿刺方法相比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更好 ,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半月神经节毁损术 治疗 三叉神经痛 阿霉素
下载PDF
大鼠Walker-256肝微小转移癌模型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时高峰 王琦 +8 位作者 许茜 李如迅 杜煜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刘辉 彰俊杰 王士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 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肝癌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时高峰 王士杰 +8 位作者 彰俊杰 王琦 许茜 李如迅 杜煜 王亚宁 李月考 杨丽 刘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9-642,共4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肝癌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螺旋CT与磁共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1期1859-1863,共5页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磁共振(MR)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06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排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 mensAvanto 1.5 T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磁共振(MR)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06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排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 mensAvanto 1.5 T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和MR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判断浸润深度(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75.5%,T1-2的准确率为50.0%,T3的准确率为88.2%,T4的准确率为81.1%。MR判断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92.5%,T1-2:的准确率为92.6%,T3的准确率为94.1%,T4期的准确率为90.9%。MR对T1-2分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螺旋CT(P<0.05);MR对T3、T4分期的准确率与螺旋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0.772,P>0.05)。CT、MR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DWI-MRI)扫描3种方法淋巴结分期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6%、58.5%、73.6%。DWI-MR扫描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和88.2%,CT为75%和66.7%,MRI扫描为42.6%和57.1%。DWI-MR扫描的特异度为55.6%,介于常规MR扫描(74.1%)和CT(41.3%)之间。DWI-MR扫描的阳性预测值为66.7%,略高于CT(51.4%)和MR扫描(61.1%)。经χ2检验分析,DWI-MR扫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13.927(P<0.01);CT和常规MR扫描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明显一致性(Kappa=1.128、1.585,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与手术后病理分期比较显示,螺旋CT和MR对于直肠癌术前分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判断直肠癌T分期方面,MR优于螺旋CT,可以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CT、常规MR和DWI-MR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表现,显示出DWI-MR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DWI-MR能够更为准确的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DWI因其功能成像的特点,提升了MR检出转移淋巴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探讨双源CT颈动脉造影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杜煜 时高峰 王亚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79-2082,共4页
目的评价低管电压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5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其中融合图像重建函数为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D26),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26和迭代重建算... 目的评价低管电压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5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其中融合图像重建函数为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D26),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26和迭代重建算法(I26)。于颈动脉分叉区及胸廓入口区测定颈动脉血管的噪声、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动脉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 80-kVp(I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kVp(D26)重建图像的噪声高于融合图像和80-kVp(I26)重建图像(P均<0.05)。80-kVp(I26)和80-kVp(D26)重建图像的CT值均高于融合图像(P均<0.05)。80-kVp(D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的SNR和CNR高于80-kVp(D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均为优,满足诊断率达100%;80-kVp(D26)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kVp(I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扫描观察颈动脉病变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诊断2例男性假两性畸形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茜 李彩英 +2 位作者 时高峰 李如迅 田志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双侧 男性假两性畸形 CT诊断 女性 胡须 病例简介 大阴唇 大小 活动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魏培健 张英华 +2 位作者 马晓晖 李晓娜 蔡鹏利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8期1161-1162,共2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后处理方式。方法 2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后处理方式。方法 2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包括椎弓根层面的轴位扫描均能显示峡部裂和其他伴发表现,包括椎管增大或变窄、例隐窝狭窄、双边征、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MPR、MIP斜矢状面重建能直观显示峡部裂的典型表现—猎狗项圈征,正中矢状面重建能显示椎体滑脱。结论 对常规椎间盘扫描采用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的方法,对于轴位扫描发现或可疑峡部裂的患者再做相应椎体螺旋扫描,行平行于峡邵的椎弓长轴多平面斜矢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是腰腿痛患者CT检查的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椎弓峡部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