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1
作者 韩伟 《世纪桥》 2017年第2期52-53,共2页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着力点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云营 牟海侠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90-91,共2页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确保自然长期安全的重要性。应从制度、社会文化及环保工作、法制等多方面工作入手,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逻辑维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旭 魏沧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2-27,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70年来,形成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又特色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方法逻辑。深入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是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70年来,形成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又特色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方法逻辑。深入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方法逻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梦”解析
4
作者 王栋亮 徐宇航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11期11-15,共5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与当代命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有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与当代命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梦"进行解读,梳理"中国梦"的提出、构思、布局、实现,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演进脉络,展示"中国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美国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9,共9页
交往和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横纵相连的经纬线,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与思想意蕴,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及其作用做出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 交往和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横纵相连的经纬线,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与思想意蕴,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及其作用做出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社会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亦是交往的历史。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交往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来透视民族交往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往性”形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进而在多元民族交往中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的正义观及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牟海侠 胡寅寅 《世纪桥》 2019年第2期27-28,共2页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极端贫困、战胜现实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指南。同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极端贫困、战胜现实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指南。同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社会公平正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从最根本的人类真正自由发展的角度入手,共同富裕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社会公正才有了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观 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
下载PDF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6
7
作者 代洪宝 孟成全 田园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1-32,64,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涵,必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前提和理论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涵,必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前提和理论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参照,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向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思想追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流,马克思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三重维度
8
作者 代洪宝 谢路军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2-13,共2页
新闻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常见形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在马克思看来,新闻是反映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精神产物。他从事实、自由、政治三重维度分析了新闻与社会事实、新闻与... 新闻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常见形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在马克思看来,新闻是反映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精神产物。他从事实、自由、政治三重维度分析了新闻与社会事实、新闻与思想自由、新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新闻思想。新闻报道与事实"新闻"一词在马克思最初的理论表达中意思较为宽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精神交往 政治诉求 三重维度 特定阶级 精神产物 自由 多向度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9
作者 崔洋洋 康丽滢 代洪宝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37-138,144,共3页
在2019年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论述进一步指明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民族地区高校是开展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铸牢”教育具有十分重... 在2019年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论述进一步指明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民族地区高校是开展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铸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下载PDF
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10
作者 崔洋洋 康丽滢 李莉英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第12期47-50,共4页
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 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课为载体重点梳理了“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内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两条主线、五大“语料”模块、两大平台、三段式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并使其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传递与共享: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
11
作者 吕志敏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场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构造出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新语境,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新机遇。用活、用好社交媒体对中华...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场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构造出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新语境,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新机遇。用活、用好社交媒体对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现代性诠释和现代性传播,有助于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社交媒体时代中华文化符号传播路径,需要明确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政治方向,突出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地位,发挥公益广告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符号 社交媒体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和合文化在承德的历史出场、现实样态与重要意义
12
作者 王宏德 李运昌 代洪宝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和合文化在承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各民族的团结融合是和合文化在承德的独特标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和合文化在承德的现实样态。和合文化在承德的历史出场既具有中华和合文化的普遍属性,又兼具承德民族融合的地域特性,... 和合文化在承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各民族的团结融合是和合文化在承德的独特标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和合文化在承德的现实样态。和合文化在承德的历史出场既具有中华和合文化的普遍属性,又兼具承德民族融合的地域特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特性、和合共生的文化取向、以和为贵的文化品格、和衷共济的文化传统、和气致祥的文化内蕴促成了承德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有序、团结融合、相亲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 和合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基因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还须“同舟共济”——以河北省为例
13
作者 刘永生 马骦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69,共2页
以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应当立足于"双战略"协同实施的视角,从人自身的思想根源、社会治理路径、合作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化解之道。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河北承德平泉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永生 陈志新 王海艳 《新西部》 2022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前,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返乡创业效益凸显、创业空间与发展前景喜人。但仍存在政策落地弱、创业环境和服务保障相对滞后、创业典型示范引领和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应... 目前,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返乡创业效益凸显、创业空间与发展前景喜人。但仍存在政策落地弱、创业环境和服务保障相对滞后、创业典型示范引领和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应完善顶层设计、改善创业环境、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前,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就业竞争压力、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群体的分化日趋明显,其返乡创业的意愿愈发强烈,众多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已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 中美贸易摩擦 乡村振兴战略 经济发展新常态 冀北山区 河北承德 顶层设计 创业环境
下载PDF
绿色科技视阈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15
作者 王栋亮 刘永生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82-86,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科技概念逐渐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应用。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品质追求愈加完善,绿色科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变暖、雾霾等异常情况的频繁出现,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科技概念逐渐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应用。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品质追求愈加完善,绿色科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变暖、雾霾等异常情况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越来越多。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将突出发挥绿色科技的导向作用,力争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从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科技 河北 生态文明 建设
下载PDF
绿色科技与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关系论析
16
作者 王栋亮 刘永生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6-70,共5页
绿色科技的诞生是全球化背景下对生态危机的应激反应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科技概念逐渐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品质追求愈加完善,绿色科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绿色科技的诞生是全球化背景下对生态危机的应激反应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科技概念逐渐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品质追求愈加完善,绿色科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的经济总量是靠拼资源消耗、拼生态环境换来的。长此以往,资源必然消耗殆尽,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为此,用绿色科技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绿色科技将有力地推动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科技 河北 生态文明 建设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块链技术赋能智慧乡村建设的人才建设研究
17
作者 王建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24-27,共4页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决策和战略选择,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强有力的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和感召下,从关于区块链技术助力“智慧农村”“智慧农业”“智慧农民”发展的研究开始逐步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区块...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决策和战略选择,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强有力的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和感召下,从关于区块链技术助力“智慧农村”“智慧农业”“智慧农民”发展的研究开始逐步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匿名性”为智慧型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对称性、真实性、自动识别性和开放自治性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撑。然而,区块链技术在助力智慧乡村建设方面却面临着技术条件不足、衍生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融合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智慧乡村人才建设。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推动智慧乡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加强智慧乡村人才建设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区块链 智慧乡村 人才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28
18
作者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8,57,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存在”理论为思想坐标,选取“类存在”及“类存在”意识透视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存在”理论为思想坐标,选取“类存在”及“类存在”意识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变动过程,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升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是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理论价值表现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实践价值表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类存在 类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构建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9
19
作者 代洪宝 杨扬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3-24,共12页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构建的历程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统一,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构建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百年理论探究的历程表现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传统“自然共同体”文化的...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构建的历程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统一,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构建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百年理论探究的历程表现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传统“自然共同体”文化的统一,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论逻辑。百年历史探求的历程反映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演变逻辑。百年实践探索的历程展现出特有的实践逻辑,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保障,价值共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交融整合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探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永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4-98,共5页
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过于程式化、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等诸多挑战。因此,要创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旋律;突出民族高校... 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过于程式化、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等诸多挑战。因此,要创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旋律;突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民族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把握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魅力;拓展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的途径,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创新 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