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付殿跃 李志新 +1 位作者 杨英伟 焦永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2-85,89,共5页
目的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予常规治疗+针刺公孙、四缝穴)与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脏腑点穴)。比较2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并检测血清I-FABP、VIP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I-FA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I-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血清VI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可用于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调理和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血清I-FABP、VI水平,缓解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临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胃肠结热型 针刺 脏腑点穴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付殿跃 李志新 +2 位作者 焦永波 赵伟 张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143-148,共6页
目的 探讨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120例胃肠结热证小儿ML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点穴组、揿针组、联合组,每组40例。3组予以头孢克肟、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 探讨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120例胃肠结热证小儿ML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点穴组、揿针组、联合组,每组40例。3组予以头孢克肟、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点穴组予以脏腑点穴,揿针组予以揿针治疗,联合组予以脏腑点穴联合揿针治疗。统计3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参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G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点穴组的80.00%(32/40)、揿针组77.50%(31/40)(P<0.05)。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主症和次症积分、淋巴结横径及纵径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免疫球蛋白A、G水平高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点穴组、揿针组,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点穴组与揿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ML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缩小增大淋巴结,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 胃肠结热 脏腑点穴 揿针 肠道菌群 C反应蛋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中医三联疗法对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卵泡发育、血清INHB水平及妊娠情况的影响
3
作者 张晓娟 耿静然 +1 位作者 贾姗姗 薛淼淼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6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究中医三联疗法对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卵泡发育、血清抑制素B(INHB)水平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72例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河北生殖妇产医院进行治疗的脾肾两虚型PCOS不孕症患者... 目的探究中医三联疗法对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卵泡发育、血清抑制素B(INHB)水平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72例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河北生殖妇产医院进行治疗的脾肾两虚型PCOS不孕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三联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激素水平和血清INHB水平、妊娠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成熟卵泡数均比治疗3个月后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成熟卵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卵泡刺激素(FSH)和血清INHB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提升,且观察组LH水平降低幅度、FSH和血清INHB水平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脾肾两虚型PCOS不孕症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提高其血清INHB水平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三联疗法 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症 卵泡发育 血清抑制素B 妊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