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1
作者 陈玲 孙素真 +2 位作者 吴文娟 张晓青 岳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56-0060,共5页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的特点。结果 30例吉...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的特点。结果 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平均年龄为(5.6±2.4)岁。其中,男孩22例(22/30,73%),女孩8例(8/30,27%),男女比例为2.75:1。根据年龄划分,分为婴儿组(0-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期(6-16岁),各年龄组占比分别为0%、16.7%、36.7%、46.7%,其中学龄期儿童占比最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起病患儿25例,占比高达83.3%,除此之外余5例患儿均为亚急性起病;且大部分患儿表现为疼痛伴下肢无力或仅以下肢无力起病占比66.7%,除此之外有3例以复视起病(10%),3 例以行走不稳起病(10%),2例以声音低弱起病(6.7%),跛行起病、四肢麻木起病和双眼睑下垂起病者分别为1例。伴随症状中合并颅神经损害的有16例(53.3%),占比最大,累及舌咽迷走神经7例(23.3%),累及面神经4例(13.3%),累及动眼神经3例(10%),累及外展神经2例(6.7%)占比最小。25例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1g/(kg?d) ×2天、联合B族维生素及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治疗,5例患儿除了给予以上治疗以外,还给予联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常规冲击剂量给予20mg/(kg·d) ×3天,7天内逐渐减停。基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脊液 肌电图
下载PDF
循经抚触联合康复干预在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邸伟 刘倩倩 +3 位作者 纪庆红 崔晓薇 王磊 王丽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174-177,共4页
目的 探讨循经抚触联合康复干预在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轻度HIE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观察... 目的 探讨循经抚触联合康复干预在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轻度HIE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予以循经抚触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头围、身长及体重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智力发育指数评分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经抚触联合康复干预能够促进HIE患儿体格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有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抚触 康复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生长发育 运动能力 智能
下载PDF
床旁超声联合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刘帅 王泽熙 +2 位作者 史海燕 耿文锦 徐梅先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联合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gradient,PA-aO_(2))在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联合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gradient,PA-aO_(2))在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19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初始抗休克(20 mL/kg醋酸钠林格液)、抗感染、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常规组在初始液体复苏后按照国际指南目标(早期目标导向治疗6 h目标)继续液体复苏,试验组在初始液体复苏后依据床旁超声及PA-aO_(2)监测动态评估血流动力学,指导后续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液体复苏6、24、48 h的PA-aO_(2),液体复苏6 h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24 h乳酸清除率,48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48 h液体总入量,48 h后行血液净化治疗例数。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预警评分、危重症评分、入院时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血乳酸、PA-a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液体复苏6、24、48 h的PA-aO_(2)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液体复苏6 h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24 h乳酸清除率、48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48 h液体总入量明显少于常规组,行血液净化例数少于常规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超声联合、PA-aO_(2)可以精准指导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液体管理,优化容量状态,减少液体入量,降低发生肺水肿的风险,避免血液净化有创治疗,减轻儿童痛苦,益于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超声检查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下载PDF
床旁超声参数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管理中的指导价值
4
作者 刘帅 王泽熙 +2 位作者 徐梅先 岳燕科 曹利静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96-800,819,共6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管理中的指导价值,并分析其对患儿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目标导向的液体复苏治疗...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管理中的指导价值,并分析其对患儿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目标导向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床旁超声监测。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床旁超声参数、组织灌注指标、乳酸、乳酸清除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症轴、累计输液量、尿量、液体正平衡量等差异,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28 d内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及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 h、12 h、24 h后两组HR、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明显下降,MAP及CVP、下腔静脉内径最大径、最小径及每搏输出量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12 h、24 h HR、Pv-aCO_(2)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6 h、12 h、24 h乳酸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6 h、12 h、24 h HMGB1、IL-23、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12 h、24 h液体正平衡量、累计输液量低于对照组,尿液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可改善患儿组织灌注指标,并降低减轻炎症反应,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助于患儿病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床旁超声 脓毒性休克 液体管理 指导价值 预后
下载PDF
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联合rTMS在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玲 岳玲 +4 位作者 刘倩倩 王泽熙 贾蓉 张浩天 吴召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7期104-107,142,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诊断为GDD的6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 目的观察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诊断为GDD的6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干预,干预9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智力水平、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运动功能、肌张力。结果干预过程中剔除4例患儿,其中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转院治疗1例,失访1例;最终两组均30例完成随访。干预后,两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全智商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适应性发育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肌张力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GDD患儿接受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联合rTMS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智力水平,改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 重复经颅磁刺激 智力水平
下载PDF
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康复治疗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岳玲 靳梅 +1 位作者 王静 白冰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664-2666,共3页
目的评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高危儿进行BAEP检查。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将患儿分为DCD组54例及非DCD组33例,对比2组患儿BAEP各波潜伏... 目的评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高危儿进行BAEP检查。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将患儿分为DCD组54例及非DCD组33例,对比2组患儿BAEP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同时对2组患儿进行3个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非DCD组比较,DCD组BAEPⅢ、Ⅴ、Ⅰ~Ⅲ波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康复治疗后,DCD组BAEP各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DCD组患儿比较,DCD组BAEP各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EP可从听觉方面综合、客观、敏感地反映DCD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在早期协助DCD患儿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高危儿 发育性协调障碍
下载PDF
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利红 杨丽亚 +3 位作者 韩凤 陈翠英 田宁宁 龚贝贝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80例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1~8岁脑性瘫痪患儿按照年龄分为两组,<3岁为婴幼儿组(n=20),≥3岁为儿童组(n=60),两...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80例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1~8岁脑性瘫痪患儿按照年龄分为两组,<3岁为婴幼儿组(n=20),≥3岁为儿童组(n=60),两组患儿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应用引导式教育+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运动疗法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和儿童生活功能评估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婴幼儿中GMFM-88及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GMFM-88评分研究组为(142±16)分,对照组为(138±14)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研究组为(31±8)分,对照组为(27±6)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中GMFM-88及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GMFM-88评分研究组为(178±21)分,对照组(169±17)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PEDI(自理能力部分)评分研究组为(41±8)分,对照组为(35±6)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能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运动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疗法
下载PDF
悬吊训练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康复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静 岳玲 +4 位作者 陈智红 孙素真 马贵林 白冰 陈翠英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40-243,263,共5页
目的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悬吊疗法 躯干控制 平衡功能 粗大运动
原文传递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学龄前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静 岳玲 +4 位作者 陈智红 孙素真 马贵林 白冰 陈翠英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学龄前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4例学龄前SCP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联合常规运动训练3个月,观察组(10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采用神...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学龄前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4例学龄前SCP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联合常规运动训练3个月,观察组(10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采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3个月。观察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智力恢复、社会功能差异。结果:2组训练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Berg平衡量表评分、智力发育量表(CDCC)、盖世尔量表(Gesell)、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评分均较训练前增加(P<0.05),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P<0.05)。观察组训练后GMFM-88、FMFM、Berg平衡量表、CDCC、Gesell、PE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可更有效地降低学龄前SCP患儿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使智力恢复,提高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神经肌肉激活 任务导向训练 肌张力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作用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平平 刘倩倩 +5 位作者 杨兰 王军英 张云书 王坤 张莉 段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1期696-698,共3页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ACI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ACI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4w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ACI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急性脑梗死 下肢功能 自理能力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平平 刘倩倩 +5 位作者 杨兰 王军英 张云书 王坤 张莉 段毅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9期2936-2939,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肌电反馈组和丁苯酞联合肌电反馈组(联合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肌电反馈组和丁苯酞联合肌电反馈组(联合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脑供血等常规药物治疗2周,肌电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促进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联合组在肌电反馈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点滴2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及治疗的有效率,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肌电反馈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80%、96.67%,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下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及肌电反馈组。结论应用丁苯酞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脑梗死患者炎性反应,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且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肌电生物反馈 NIHSS评分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平平 刘倩倩 +5 位作者 杨兰 王军英 张云书 王坤 张莉 段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Bell's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维生素B_1、甲钴胺等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Bell's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维生素B_1、甲钴胺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肌电图(EMG)检测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到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部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进行H-B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及波幅有显著性变化。H-B分级比较有显著提高。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改善面肌肌力,促进面神经麻痹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Bell’s麻痹 小儿 面肌功能 肌电图
下载PDF
揿针按压疗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岳玲 王静 +1 位作者 王泽熙 安郁坤 《河北中医》 2022年第1期107-111,116,共6页
目的观察揿针按压疗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脑性瘫痪(CP)患儿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5例C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推拿组35例予推拿手法治疗,揿针组35例予揿针按压疗法,揿针推拿组35例予揿针按压联... 目的观察揿针按压疗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脑性瘫痪(CP)患儿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5例C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推拿组35例予推拿手法治疗,揿针组35例予揿针按压疗法,揿针推拿组35例予揿针按压联合推拿手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B、C、D和E区评分,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后伸位双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中位频率(MF)值。结果治疗后3组GMFM-88 B、C、D区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揿针推拿组GMFM-88 B、C、D区评分均高于揿针组和推拿组(P<0.05)。治疗后3组患儿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及后伸位左、右腹直肌和左、右竖脊肌RMS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MF值均降低(P<0.05),且揿针推拿组RMS值均高于揿针组和推拿组(P<0.05),MF值均低于揿针组和推拿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揿针按压疗法与推拿手法的有机结合可更好地改善CP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提高患儿运动能力以及核心控制能力,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揿针按压疗法和推拿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推拿 揿针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静 岳玲 +2 位作者 王泽熙 陈智红 马贵林 《我和宝贝》 2020年第3期61-63,68,共4页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训练 痉挛型脑瘫 粗大运动 功能独立性
下载PDF
IgA、IgM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的相关性
15
作者 陈玲 孙素真 +3 位作者 张梅杰 唐洪侠 刘康 岳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第7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的表达与不同类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6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类标准分为脱髓鞘型组(30例)...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的表达与不同类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6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类标准分为脱髓鞘型组(30例)与轴索型组(30例);同期选取在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IgA、IgM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轴索型组血清IgA、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23.558、10.526),脱髓鞘型组血清Ig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9.780),脱髓鞘型组血清IgA、IgM阳性率均低于轴索型组(χ^(2)值分别为4.800、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IgM与脱髓鞘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有关(r_(s)值分别为0.468、0.539,P<0.05);IgA、IgM与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预后有关(r_(s)值分别为0.380、0.791,P<0.05);轴索型(OR=1.901,95%CI:1.374~2.631)、IgA阳性(OR=1.954,95%CI:1.268~3.012)、IgM阳性(OR=1.800,95%CI:1.139~2.846)是影响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gA阳性、IgM阳性可能与脱髓鞘型、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脱髓鞘型 轴索型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M 预后
下载PDF
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染色体分析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16
作者 陈玲 崔玲玉 +2 位作者 王泽熙 檀晓娜 岳玲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2期1817-1821,共5页
目的探讨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染色体特征,并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81例GDD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儿均接受全外显子测序+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对患儿染色体进行分析。全部... 目的探讨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染色体特征,并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81例GDD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儿均接受全外显子测序+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对患儿染色体进行分析。全部患儿随访1年,依据患儿预后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分析GDD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81例GDD患儿中检出非良性CNVs 59例,检出率为32.60%(其中致病性CNVs为25.41%,可能致病性CNVs为5.52%,临床意义不明CNVs为1.66%);良性CNVs为67.40%。随访1年,181例患儿经治疗后预后不良142例(78.45%)。预后不良组患儿首诊年龄高于预后良好组,新生儿黄疸、早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致病性CNVs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出生方式、宫内感染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诊年龄高、新生儿黄疸、早产、HIE、致病性CNVs是GDD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经全外显子测序+CNVs进行染色体分析可明确GDD患儿遗传学病因,且GDD患儿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为首诊年龄、新生儿黄疸、早产、HIE及致病性CN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全外显子测序 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分析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夹脊电针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江曼 安郁坤 +1 位作者 胡梦萱 陈和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80-1286,共7页
目的探究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2只质量(250±2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胸10节段SCI模型。电针组和针刺组分别接受... 目的探究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2只质量(250±2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胸10节段SCI模型。电针组和针刺组分别接受夹脊穴电针和普通针刺治疗,15 min/次,1次/d。在连续干预3、7、14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恢复变化,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Hes 3、Notch 3、Notch 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第14天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CI术后大鼠BBB评分降低(P<0.05),脊髓组织出现明显出血、结构破坏和变性,电针组和针刺组的BBB评分和损伤程度均较SCI组轻(P<0.05);Hes 3、Notch 3、Notch 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GFAP的表达水平,SCI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电针组较SCI组均降低(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改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FAP的表达和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夹脊穴 电针 Hes 3 Notch GFAP
下载PDF
儿童睾丸扭转复位术后睾丸萎缩的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许鹏 周云 +4 位作者 贾蓉 高靖达 贾鹏宇 褚登伟 时林梦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后睾丸萎缩的危险因素,探讨预测睾丸萎缩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2例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13岁,平均(7.31±0.32)岁;均为单侧... 目的:研究儿童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后睾丸萎缩的危险因素,探讨预测睾丸萎缩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2例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13岁,平均(7.31±0.32)岁;均为单侧,其中左侧43例,右侧29例。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术中睾丸颜色变化情况、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依据术后超声结果将患儿分为睾丸萎缩组和非睾丸萎缩组,将2组患儿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睾丸扭转复位后睾丸萎缩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儿均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其中术后睾丸萎缩39例,未发生睾丸萎缩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术前超声不均质表现、睾丸扭转复位10 min后颜色评分与睾丸扭转复位术后发生睾丸萎缩密切相关(P<0.05)。年龄、阴囊红肿、术前血常规白细胞数值等因素与睾丸扭转复位术后发生睾丸萎缩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术前疼痛持续时间>12 h、睾丸扭转复位后10 min颜色评分1~2分、术前超声睾丸实质不均质回声是儿童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后发生睾丸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睾丸扭转复位10 min后颜色评分1~2分,睾丸已产生不可逆损伤,睾丸切除概率大,即使术中保留睾丸,术后发生睾丸萎缩概率高。术前疼痛持续时间>12 h、术前超声不均质表现是睾丸扭转复位术后发生睾丸萎缩的危险因素。当怀疑睾丸扭转时,应积极手术探查,减少睾丸缺血时间从而最大可能的保留睾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扭转 睾丸萎缩 危险因素 儿童
原文传递
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
19
作者 王泽熙 刘帅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2期47-49,共3页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0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实验组(52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0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实验组(52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下肢痉挛肌群(左腓肠肌、右腓肠肌、左内收肌、右内收肌)表面肌电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下肢痉挛肌群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疏通矫正手法 痉挛型脑瘫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智红 王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3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与训练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与训练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于干预前、后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护理满意度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结束后训练组患儿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训练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提高了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效果,同时提高了患儿家庭满意度,可促进患儿早日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康复护理 引导式教育训练 护理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