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水负压渗灌对番茄生长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胜尧 范凤翠 +4 位作者 李志宏 石玉芳 贾建明 张立峰 孟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08-117,共10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日光温室条件下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试验采用负压渗灌设备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全生育期、花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使用不同质量浓度咸水(淡水、3、5、7、9 g/L)和土壤基质势(0、-40、-80 h... 该研究旨在探讨日光温室条件下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试验采用负压渗灌设备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全生育期、花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使用不同质量浓度咸水(淡水、3、5、7、9 g/L)和土壤基质势(0、-40、-80 hPa)下进行咸水灌溉,研究咸水灌溉对番茄产量、根质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不同生育期耐盐能力差异明显,花果期对土壤基质势与盐分胁迫比较敏感,采收期忍耐性最强。咸水灌溉的盐分浓度临界值全生育期与花果期为3 g/L,果实膨大期为5 g/L,采收期可以用较高浓度咸水灌溉。咸水灌溉会造成温室生产系统土壤的盐分积累。适量咸水灌溉,对株体发育具有"控上促下"调节效应,利于降低耗水量、提高番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依据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的差异,利用一定浓度的咸水灌溉不仅可替代淡水资源,还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灌溉 咸水 生育期 土壤基质势 负压渗灌 番茄
下载PDF
华北旱地覆膜对春甘薯干物质和氮素生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胜尧 范凤翠 +3 位作者 贾宋楠 石玉芳 张立峰 贾建明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16-21,共6页
为了探求覆膜栽培对春甘薯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生产特征的影响,以春甘薯品种冀薯99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甘薯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养春甘薯的干物质生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积累快、中间慢的... 为了探求覆膜栽培对春甘薯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生产特征的影响,以春甘薯品种冀薯99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甘薯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养春甘薯的干物质生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积累快、中间慢的台阶式变化,氮素积累表现为前期快速积累、后期出现流失的特征。与裸地种植相比,地膜覆盖甘薯的氮素积累量增加20.56%,但氮素薯块转运率降低9.33个百分点。覆膜处理促进了甘薯的干物质积累,但降低干物质向薯块转运量达28.27%,最终,覆膜甘薯较裸地减产1.86%。而汛期揭膜处理的产量效果明显优于全程覆膜。甘薯覆膜栽培时,雨季揭膜是明显提高甘薯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春甘薯 产量 氮素 干物质
下载PDF
华北地区休闲期覆膜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胜尧 范凤翠 +4 位作者 贾建明 贾宋楠 齐浩 李志宏 高清海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4期71-74,共4页
为探明华北地区休闲期覆膜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覆膜、垄作、旋耕、免耕(对照)等4个处理,对春玉米田土壤储水和玉米植株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0~100 cm深土壤储水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倒&q... 为探明华北地区休闲期覆膜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覆膜、垄作、旋耕、免耕(对照)等4个处理,对春玉米田土壤储水和玉米植株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0~100 cm深土壤储水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形趋势;覆膜处理可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83.8%,春玉米出苗率达87.5%,株高增加6.83%~31.25%,茎粗增加10.09%~49.37%,叶面积增加30.6%~125.0%,单株干物质量增加48.2%~215.8%。试验处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期 覆膜 春玉米 土壤水分 苗期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胜尧 范凤翠 +5 位作者 贾宋楠 王贺垒 石玉芳 李志宏 贾建明 董秀秀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12-16,22,共6页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种植形式 生物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