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滹沱河石家庄段浅层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1
作者 张书缘 张威 +6 位作者 董一慧 朱玉晨 刘雅慈 王妍妍 王平 李佳乐 孔祥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0-629,共10页
为识别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于2020—2021年分2期采集滹沱河补水沿线16口浅层监测井的地下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地下水中20种SA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风险... 为识别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于2020—2021年分2期采集滹沱河补水沿线16口浅层监测井的地下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地下水中20种SA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风险熵值法进行生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中SAs总体污染程度较低,回补初期地下水中共检出7种SAs,按检出率大小依次为磺胺甲恶唑(93.75%)、磺胺嘧啶(37.50%)、磺胺氯哒嗪(18.75%)、磺胺吡啶(18.75%)、磺胺甲氧嘧啶(6.25%)、磺胺脒(6.25%)、磺胺醋酰(6.25%),平均检出浓度最高的为磺胺嘧啶(29 ng/L)和磺胺甲恶唑(9.2 ng/L)。在优质南水北调水回补的混合稀释作用下,地下水中SAs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历史污水处理厂排放及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是造成局部区域下水中SAs污染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中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在回补初期属于中等生态风险,且磺胺嘧啶对人体健康具有中等风险。回补后期各SAs评价均无明显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回补 浅层地下水 磺胺类抗生素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滹沱河
下载PDF
天津某化工厂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和苯监控自然衰减与环境修复建议
2
作者 李卉 钱永 +5 位作者 韩占涛 孔祥科 张威 马丽莎 张先富 田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6-1459,共14页
【研究目的】氯代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对中国地下水环境造成重要威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场地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有利于推动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污染... 【研究目的】氯代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对中国地下水环境造成重要威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场地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有利于推动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污染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TCP)和苯3年的长期监测,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氧化还原电位(ORP)、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场地不同含水层TCP和苯的自然衰减特征,并采用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计算了污染源区TCP和苯自然衰减能力。【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TCP和苯的自然衰减;潜水及承压含水层地下水ORP值分别为-225~-57 mV和-182~-3 mV,为中—强还原环境,具备有机污染物厌氧生物降解基础环境条件;与非污染源区、承压含水层相比,污染源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微生物自然衰减作用更强,其中,污染源区MMW02监测井潜水含水层地下水TCP和苯的降解率分别为80.00%和77.88%;潜水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8 d^(-1)和0.0016 d^(-1),承压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 d^(-1)和0.0015 d^(-1)。【结论】针对地下水污染程度的不同,将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方法、技术联合使用,是低成本、高效率修复该类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场地 1 2 3-三氯丙烷 自然衰减 微生物降解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天津市
下载PDF
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亚松 张兆吉 +4 位作者 费宇红 钱永 王昭 陈京生 张凤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地下水是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主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水源,地下水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地下水质量状况,本次研究共采集了48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指标包含了无机常规指标以及挥发、... 地下水是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主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水源,地下水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地下水质量状况,本次研究共采集了48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指标包含了无机常规指标以及挥发、半挥发性有机指标,共64项。利用改进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超III类水样点占到总取样点的21.5%,主要分布在工业聚集区和排污河流两侧,且冲洪积扇轴部水质明显劣于中部和扇缘地带。影响地下水质量的主要为常规无机组分,如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铁、锰、硝酸盐氮等,有机组分超标点较少,检出率较高的组分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四氯乙烯和邻二氯苯等,利用EPI Suite软件计算可知高检出组分GUS值均较高,有较高的一致性。对地下水化学指标检出和超标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生水文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毒性金属、三氮、有机检出和超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地下水 模糊数学 质量评价 滹沱河平原 污染因素
下载PDF
中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和技术应用展望 被引量:22
4
作者 费宇红 刘雅慈 +2 位作者 李亚松 包锡麟 张鹏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0-434,共15页
【研究目的】:中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和修复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了解和掌握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对污染场地进行科学修复。【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案例的基础上,对中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现场实施的技术... 【研究目的】:中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和修复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了解和掌握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对污染场地进行科学修复。【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案例的基础上,对中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现场实施的技术方法进行总结。【研究结果】: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认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制约,污染物受地下水流速、流向和渗透系数的非均一性影响,使修复后的场地出现拖尾和反弹;污染物与含水层岩性制约,污染物与低渗透性岩土的附和解吸,常生成二次污染;场地详细调查和评价需求,修复工程的设计需由场地详细调查进行指导,场地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污染程度评价为修复工程开展和完成提供科学依据。【结论】:中国地下水污染修复面临着方法与技术方法相协调的机遇和挑战,地下水污染修复需以含水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修复方法 修复技术 场地 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春燕 黄冠星 +3 位作者 荆继红 刘景涛 张英 郭维轩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5-1719,共15页
【研究目的】地下水是保障黄淮海平原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 【研究目的】地下水是保障黄淮海平原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将黄淮海平原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三个水文地质单元,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再到滨海平原地下水中TDS含量逐渐升高,由淡水逐渐演化为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从山前平原的44种增至中部平原的74种,而后下降至滨海平原的22种;其中,山前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HCO_(3)-Ca为主,主要受控于一个4因素模式,相比之下,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则分别受控于3因素模式。【结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呈明显分带性,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到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型逐渐演化为HCO_(3)·SO_(4)型、HCO_(3)·Cl型、SO_(4)型、SO_(4)·Cl型,最终演化为Cl型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在空间尺度上主要受控于多种自然因素(岩石风化、蒸发浓缩和阳离子交替吸附、海水入侵),其在时间尺度上明显受多种人类活动(地下水超采、土地利用变化、生活污水、化肥、动物粪便)的影响。针对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各区不同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管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黄河下游大堤外侧地下水涌水机制研究
6
作者 张学庆 苏晨 +2 位作者 刘璐 孟素花 崔向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针对黄河下游艾山段秋汛期间大堤外侧水井涌水现象,整理研究区内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地下水位统测资料,采集相关水样,结合黄河径流与当地降雨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第四系孔隙水井涌水机制。通过地下水位统测查明,持续高强度的降... 针对黄河下游艾山段秋汛期间大堤外侧水井涌水现象,整理研究区内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地下水位统测资料,采集相关水样,结合黄河径流与当地降雨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第四系孔隙水井涌水机制。通过地下水位统测查明,持续高强度的降雨造成区域水位平均抬升幅度达3 m以上,减少了地下水的径流排泄量,是水井涌水的基础原因;黄河下游艾山段秋汛期间持续高水位运行,导致黄河水强烈补给地下水,是造成水井涌水的直接原因;经分析,黄河下游艾山段的水井涌水警戒水位为39.5 m,持续高水位(39.5 m及以上)运行导致水头压力显著增加,进而使大堤外侧水井涌水;涌水范围在大堤外侧500 m内。该研究阐明了黄河大堤外侧地下水的涌水机制,为预防黄河下游大堤外侧水井涌水,汛期提前排查涌水隐患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黄河下游大堤安全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大堤外侧 地下水涌水 机制
下载PDF
塔城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周冰 朱亮 张玉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6-436,共11页
塔城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但相对于新疆其他盆地,塔城盆地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性总固体和F-含量相对较低。为解译这种差异及盆地内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本文在对盆地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系统分析的基础... 塔城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但相对于新疆其他盆地,塔城盆地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性总固体和F-含量相对较低。为解译这种差异及盆地内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本文在对盆地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高氟水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氟浓度总体较低,高氟水主要分布于扇前洼地及盆地中部的低洼地带;受承压含水层的顶托补给,地下水氟浓度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垂向分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水循环快,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短,且山区地下水以深径流形式循环补给平原区深层承压含水层,再顶托补给潜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山前洪积扇地下水氟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地层中含氟矿物的风化溶解,而岩石风化、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竞争吸附为平原区地下水氟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盆地 地下水 氟分布特征 来源 离子比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以滹沱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泽 宁卓 +3 位作者 黄冠星 刘丹丹 张千千 孙继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 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 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为环境因子,分析与污染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响应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景(B)、硝酸盐污染(N)、有机污染(Y)3组,该分类阈值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阈值可较好对应;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为B组>N组>Y组,有机污染使微生物种群趋于单一,且与背景差异更大。有机污染功能性指示菌属为Acinetobacter,硝酸盐污染为Nitrospira。以上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研究方法可为区域调查及修复提供技术方法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 有机污染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污染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瑾 费宇红 +4 位作者 张兆吉 李亚松 崔向向 雷廷 吴国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以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对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品及11个土壤样品分析,探讨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解析其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集约化种植地区土壤中残留物主要为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 以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对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品及11个土壤样品分析,探讨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解析其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集约化种植地区土壤中残留物主要为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重金属中以Cr含量最高,但均未超标;地下水并未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但仍显示有多氯联苯的输入;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种类较多,其中残留农膜释放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浓度最高;地下水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集约化种植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覆盖农膜,污染负荷严重,灌溉频繁且量大,污染质运移驱动力大是地下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当地包气带中黏性土厚度不均以及井孔止水不严等因素也成为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种植 地下水污染 农膜 包气带防污性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凡 孙继朝 +1 位作者 张英 黄冠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的城市供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当今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使得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其评价成果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了地下水污染风险的...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的城市供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当今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使得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其评价成果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了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以及评价体系建立的具体步骤和内容等。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主要组成内容——固有脆弱性评价、外界胁迫脆弱性评价、地下水价值功能评价进行了着重阐述,分别按照其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对评价验证方法进行了概述。从模型的适用性、资料的全面性、成果的时效性、要素的合理性等角度总结了当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需深入研究的方向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 指标体系 固有脆弱性 胁迫脆弱性 地下水价值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羽对傍河水源地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晓立 孙继朝 +2 位作者 刘景涛 靳盛海 张玉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3-989,共7页
以西北某城市傍河水源地及其上游原油储备库为研究区,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根据不同的水源地地下水开采方案,应用危害最大化原则,预测未来10年内原油储备库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羽对水源地的影响。... 以西北某城市傍河水源地及其上游原油储备库为研究区,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根据不同的水源地地下水开采方案,应用危害最大化原则,预测未来10年内原油储备库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羽对水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原油储备库距离水源地较近,但由于原油储备库所在区域仅有薄层含水层,而水源地处于其下游的断陷盆地内,形成了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这使得原油储备库地下水向下游的补给十分有限。水源地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北面的黄河,即使水源地加大开采也只能对石油污染羽产生很小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10年之内原油储备库污染羽不会污染水源地地下水。从长远考虑,为增加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应恢复黄河南河道,在增加水源地补给的同时,也在水源地与污染场地之间形成天然的水力屏障,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有机污染羽对水源地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傍河水源地 石油类污染物 迁移模拟 地下水污染 防控
下载PDF
O_3与O_3/H_2O_2工艺对地下水中TCP降解效率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妍妍 张猛 +1 位作者 李卉 韩占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2-68,共7页
1,2,3-三氯丙烷(TCP)是一种非常难降解的新兴污染物,难以被纳米零价铁还原降解。臭氧氧化可能是修复地下水高浓度TCP污染的有效方法,但前人研究尚未见报道。该文分别采用O_3和O_3/H_2O_2体系降解水中TCP,探讨了O_3通入方式、污染物初始... 1,2,3-三氯丙烷(TCP)是一种非常难降解的新兴污染物,难以被纳米零价铁还原降解。臭氧氧化可能是修复地下水高浓度TCP污染的有效方法,但前人研究尚未见报道。该文分别采用O_3和O_3/H_2O_2体系降解水中TCP,探讨了O_3通入方式、污染物初始浓度、初始pH值等操作条件的变化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O_3和O_3/H_2O_2体系均可以有效降解TCP,在中性条件下均有较好的反应速率,并且pH值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TCP的降解速率与羟基自由基的消耗速率成正比。H_2O_2的存在可以显著加速羟基自由基的消耗,使TCP降解效率更高。O_3/H_2O_2氧化反应条件温和、降解效率高、副产物少,且氧化剂本身不会引入任何污染物质,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地下水中TCP原位污染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3-三氯丙烷 臭氧 过氧化氢 羟基自由基 降解效率与机理
下载PDF
基于“层级阶梯评价方法”的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以铜川市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解飞 张玉玺 +2 位作者 刘景涛 周冰 向小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5,共11页
掌握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状况,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西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陕西铜川市地下水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分析常规指标、无机毒理指标、微量有机指标,利用“... 掌握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状况,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西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陕西铜川市地下水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分析常规指标、无机毒理指标、微量有机指标,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水质评价表明,2011年铜川市浅层水水质相对较差,可作为饮用水源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做饮用水源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60%,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样品占40%。浅层水质量受天然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总硬度、NO_(3)^(-)、TDS、Mg^(2+)、SO-(4)^(2-);深层水水质相对较好,所有采样点均可作为饮用水源。深层水主要受天然背景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Fe。污染评价表明,浅层水污染等级为1级、2级、3级、4级的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4%、16%、32%、8%,污染主要分布在金锁关以南至川口以北的漆水河河谷地带;而深层水污染等级全部为1级,尚未受到人类污染影响。相比其他评价方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在区分天然背景和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区域背景分析和现场调查认识,能够成为科学掌握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川市 地下水质量 层级阶梯评价方法 污染评价
下载PDF
河北省某大型焦化厂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点、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千千 邢锦兵 +2 位作者 王慧玮 刘景涛 陈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7-815,共9页
为研究焦化厂地下水中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点和污染来源,本研究联合使用统计技术、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风险商值法,深入分析了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的分布规律,定量解析了PAHs的污染来源,并且对其生态风... 为研究焦化厂地下水中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点和污染来源,本研究联合使用统计技术、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风险商值法,深入分析了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的分布规律,定量解析了PAHs的污染来源,并且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焦化厂地下水中16种PAHs的总检出率较高,达到46.7%.地下水中∑_(16)PAHs的浓度范围是n.d.~444.9μg·L^(-1),均值为1.88μg·L^(-1).不同生产车间地下水中PAHs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污染最重的车间位于焦油精制区,地下水中∑_(16)PAHs的浓度为444.92μg·L^(-1).应用PMF源解析模型,识别出该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有二类污染源:一是石油的燃烧源,二是煤和生物质燃烧以及石油类的泄漏,二种污染源对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38.6%和61.4%.焦化厂地下水中∑_(16)PAHs处在高生态风险等级,且有53.4%的地下水采样点单体PAHs的生态风险处在高风险等级.综上可见,针对焦化场地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亟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厂 地下水 多环芳烃(PAHs) 污染特点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钱永 张兆吉 +3 位作者 费宇红 陈京生 张凤娥 王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90-897,共8页
浅层地下水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作用。本文基于"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项目研究资料与成果,以行政区为单元,计算了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评价了其资源潜力,在此... 浅层地下水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作用。本文基于"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项目研究资料与成果,以行政区为单元,计算了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评价了其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总开采资源量为202.94×108m3·a-1,开采资源模数为14.58×104m3·a-1·km-2,区域分布不均,呈西部山前平原及沿黄平原高、中东部平原低的规律。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系数为1.15,总体上采补平衡,开采潜力一般,但空间分布不均,最高值为滨州地区的5.16和天津地区的4.18,较低的为石家庄地区的0.72和廊坊地区的0.75。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表明,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已基本无开发利用潜力,尤其浅层淡水,局部地区超采现象严重,可持续利用潜力不容乐观;但微咸水、咸水开采潜力(较)大,其中河北平原咸水、微咸水开采资源潜力近35×108 m3·a-1,在开发利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大开发利用率,提高区内浅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潜力。该研究可为实现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开采潜力 可持续利用 超采
下载PDF
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分布及碘盐分区供应探讨 被引量:13
16
作者 钱永 张兆吉 +2 位作者 费宇红 陈京生 李亚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4,共6页
自20世纪末实施全面加碘盐以消除碘缺乏病政策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高碘致病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4 136组饮用地下水碘数据分析了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效应,并基于流行病学... 自20世纪末实施全面加碘盐以消除碘缺乏病政策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高碘致病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4 136组饮用地下水碘数据分析了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效应,并基于流行病学提出了饮用水合理碘含量限值的建议,据此将华北平原划分为极缺碘水区(≤4 μg·L-1)、缺碘水区(>4~8μg·L-1)、适碘水区(>8~50 μg·L-1)、可饮用碘水区(>50~100 μg·L-1)、高碘水区(100~200 μg·L-1)和超高碘水区(>200 μg·L-1).针对不同分区计算了食盐的合理加碘量,并从饮用水碘含量的角度将华北平原划分为需用加碘盐区、不需加碘盐区和不宜加碘盐区,这对于指导该区加碘盐政策的科学优化、解决食盐加碘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受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循环特征控制,缺碘饮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及黄河冲洪积平原濮阳段,尤其近山的冲洪积平原是极缺碘饮用地下水的分布区;高碘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黄河冲洪积平原、东部滨海平原.计算结果表明,极缺碘水区与缺碘水区为需用加碘盐区,目前使用的20~ 50 μg·g-1加碘盐能满足人体碘需求;适碘水和可饮用碘水区为不需加碘盐区,食盐碘含量应不大于9.2 μg·g-1;高碘水和超高碘水区为不宜加碘盐区,建议仅供应无碘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高碘地下水 加碘盐 碘缺乏病(IDD) 缺碘水
下载PDF
滹沱河超采区地下水回补的水化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夏 孟素花 +3 位作者 崔向向 张学庆 张兆吉 费宇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9-636,共8页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为缓解滹沱河超采区水资源矛盾,2018年开始实施了河道回补工程,回补水源为黄壁庄水库水和“南水北调”水.为了研究回补后地下水化学效应变化,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为缓解滹沱河超采区水资源矛盾,2018年开始实施了河道回补工程,回补水源为黄壁庄水库水和“南水北调”水.为了研究回补后地下水化学效应变化,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学和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现场动态监测、地下水化学检测工作.结果表明:①实施滹沱河补水后地下水位上升显著,滹沱河沿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83 m;2019年较2015年滹沱河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93 m,地下水漏斗形状发生改变,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汇集已不明显.②滹沱河多年受上游高硫酸盐水源补给的影响,滹沱河沿岸分布HCO 3·SO 4-Ca·Mg型地下水,并在HCO 3·SO 4-Ca·Mg型水两侧形成了条带状的HCO 3·SO 4·Cl-Ca·Mg型水.与2015年相比,2019年HCO 3-Ca·Mg型水的面积减少了20.6%,HCO 3·SO 4·Cl-Ca·Mg型水和HCO 3·SO 4-Ca·Mg型水的面积增加了13.6%.③河道补给有效缓解了地下水环境恶化,区域地下水中硫酸盐平均含量基本持平,氯化物浓度、TDS(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总硬度呈下降趋势;受上游黄壁庄水库补水影响,滹沱河沿岸附近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浓度升高,高浓度的硫酸盐主要分布在滹沱河、石津灌渠及黄壁庄水库副坝附近,随着补水的不断推进,水位持续回升,在水动力作用下,其有向下游扩散的趋势.研究显示,科学合理地选择补水水源与回补方式是减缓该地区地下水硫酸盐污染及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超采区 地下水回补 水位变化 水化学 硫酸盐
下载PDF
基于GMS的兰州“三滩”水源地地下水水质演化及调控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晓立 孙继朝 +3 位作者 刘景涛 靳盛海 崔海炜 张英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31,共8页
为解决兰州"三滩"傍河水源地的咸水污染威胁,在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地下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设计三个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开采和管理方... 为解决兰州"三滩"傍河水源地的咸水污染威胁,在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地下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设计三个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开采和管理方案,模拟预测其水量恢复效果以及对南侧咸水的阻隔效应。结果表明,若维持现状开采,傍河区地下水位会上升,水质在变好,但南河道以南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逐渐升高,南部咸水会慢慢向水源地迁移。若马滩水源地部分井群恢复开采,南河道以北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有降低趋势,但微咸水和淡水的混合界面将向北迁移。若打通南河道,且马滩水源地部分井群恢复开采,受黄河水和南河道入渗双重补给,傍河区以及南河道北侧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会持续降低,南河道南侧的微咸水体也会有所淡化。恢复南河道是改善和恢复水源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迁移模拟 水位 水质演化 “三滩”水源地
下载PDF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甘肃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韩占涛 朱亮 陈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4,共9页
为研究“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该文在对该盆地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前后盆地内水化学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组分演化... 为研究“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该文在对该盆地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前后盆地内水化学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组分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前,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Cl·SO4-Na·Mg和SO4·Cl-Na为主。工程运行初期,在灌溉渗水淋洗作用下包气带易溶盐进入地下水,盆地地下水向盐化和硬化方向演化。随着工程的继续运行,包气带盐分被逐步洗脱殆尽,灌溉淋滤水的含盐量逐渐降低,其中处于盆地汇水区的平原区中部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Na演化为HCO3·SO4-Na(Na·Ca·Mg)和Cl·SO4·HCO3-Na。盆地周缘黄土丘陵区水资源贫乏,受原生沉积地层中高含量易溶盐影响,Cl·SO4-Na·Mg型水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不变。盆地南部当铺一带地下水由Cl·SO4-Na型演化为Cl·SO4-Na·Mg型水。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受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以及岩盐和蒸发岩盐溶解共同作用,在蒸发浓缩作用下富集。盆地地下水受工矿企业污染影响较小,但化肥的使用导致地下水NO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研究结果为秦王川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开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灌溉 秦王川盆地 地下水水化学演化 离子来源 风化溶解
下载PDF
区域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太行山前平原浅层水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泽 张敏 +4 位作者 宁卓 向小平 刘俊建 侯钦宣 赵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84-3492,共9页
以太行山前平原大沙河流域的典型区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岸布点采集样本94组,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以硝酸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为环境因子,分析指示环境因子演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 以太行山前平原大沙河流域的典型区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岸布点采集样本94组,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以硝酸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为环境因子,分析指示环境因子演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景(B)、硝酸盐污染(N)、有机污染(O)、有机硝酸盐复合污染(O_N)4组,该分类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I类、II类水分类相近;污染使种群结构趋于一致,且有机污染可使微生物群落丰富度降低;不同污染类型导致环境演化的功能性指示菌属分别为:Micromonospora和unclassified_f_Micromonosporaceae指示有机污染,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myces指示硝酸盐污染,Pseudomonas和Microvirgula指示硝酸盐和有机复合污染.以上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为区域环境调查及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河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 有机污染 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