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源性干细胞改善老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春玲 王贺玲 +3 位作者 卢艳 郭凤华 路宇秀 白秀萍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究心肌内注射肌源性干细胞(MDSC)对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制作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MDSC组(2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组(25只)及对照组(25只),各组动... 目的探究心肌内注射肌源性干细胞(MDSC)对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制作老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MDSC组(2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组(25只)及对照组(25只),各组动物分别向心肌梗死区注射相应材料,6周以后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心室重构的差异。结果MDSC组老龄大鼠的心脏超声指标及组织学指标均优于MSC组,这两组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MDSC心肌内注射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老龄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效果优于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干细胞 老龄大鼠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功能 心室重构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宇 丰德京 +17 位作者 王乐丰 李奎宝 王洪江 杨新春 王红石 徐立 夏昆 倪祝华 李惟铭 张大鹏 何冀芳 孙昊 郭宗生 张智勇 姜锋 钟久昌 卢燕 张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4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生存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征、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偏大,院前时间偏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偏高;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实施心肺复苏比例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偏低;血清肌酐和B型脑钠肽显著增高。两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相当(82.3%比86.8%,P=0.349)。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05,95%CI 0.992~1.212,P=0.047)、院前时间(OR 0.898,95%CI 0.991~1.006,P=0.048)、急诊PCI(OR 0.331,95%CI 0.103~3.521,P=0.039)和实施心肺复苏(OR 7.238,95%CI 1.620~32.343,P=0.010)是AMI合并CS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ABP置入不影响AMI合并CS住院期间生存率。年龄、院前时间、急诊PCI和实施心肺复苏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综合评分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金密 齐静 王贺玲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评分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实用价值。方法在A—PACHE II评分基础上增加急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因评分及诱因评分形成综合评分,在入院时通过该评分对20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死亡率进行评估,建立预测死... 目的探讨综合评分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实用价值。方法在A—PACHE II评分基础上增加急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因评分及诱因评分形成综合评分,在入院时通过该评分对20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死亡率进行评估,建立预测死亡率计算模型,而后计算群体预测死亡率,通过1年的观察,最后将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随着综合评分分值的升高,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死亡患者评分分值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结论综合评分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对指导该类患者的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老年 综合评分 死亡率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苏彦洲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9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究胺碘酮合并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将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2组,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3例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3例采... 目的探究胺碘酮合并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将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2组,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3例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46.5±3.1)%、窦性心律维持率(93.0%)均高于对照组的(43.0±2.3)%、(63.6%),左室内径(4.06±0.10)mm、房颤复发率(11.6%)低于对照组的(4.28±0.16)mm、(39.4%),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可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替米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阵发性房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