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下午至夜间,京津冀中部地区陆续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小冰雹等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基于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2G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2021年7月5日下午至夜间,京津冀中部地区陆续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小冰雹等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基于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2G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等多源资料,重点对此次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大气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局地小冰雹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即显现出良好的水汽条件,低层和中层的水汽通量强辐合早于降水1~2 h出现,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强抬升作用下不断累积;垂直假相当位温(θ_(se))能量锋区的形成,“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的维持,0~6 km强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K指数、SI增强等条件的建立,为强对流的爆发创造了热力、动力和不稳定环境;高空槽东移携带干冷空气南下与低空暖舌共同形成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天气尺度上升运动;下午时段出现的强对流较夜间能量释放更大,高强度的降水导致局地气温骤降,冷池效应更明显,其南移过程中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冷池边界的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系统;云底高度迅速下降、云底红外亮温骤增预示着强对流云团形成,云体东南边界清晰的暗影表明积雨云强烈发展。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对中尺度系统深入分析得到的重要特征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展开更多
文摘2021年7月5日下午至夜间,京津冀中部地区陆续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小冰雹等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基于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2G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等多源资料,重点对此次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大气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局地小冰雹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即显现出良好的水汽条件,低层和中层的水汽通量强辐合早于降水1~2 h出现,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强抬升作用下不断累积;垂直假相当位温(θ_(se))能量锋区的形成,“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的维持,0~6 km强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K指数、SI增强等条件的建立,为强对流的爆发创造了热力、动力和不稳定环境;高空槽东移携带干冷空气南下与低空暖舌共同形成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天气尺度上升运动;下午时段出现的强对流较夜间能量释放更大,高强度的降水导致局地气温骤降,冷池效应更明显,其南移过程中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冷池边界的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系统;云底高度迅速下降、云底红外亮温骤增预示着强对流云团形成,云体东南边界清晰的暗影表明积雨云强烈发展。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对中尺度系统深入分析得到的重要特征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