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玉萍 宋慧芳 田刚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2期142-143,共2页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mg/d,治疗90d,观察治疗前后心...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mg/d,治疗90d,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6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30/34)、67.65%(23/3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2.4±2.6)%、(52.6±6.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1.2±5.4)%、(44.1±1.6)%;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0±4.2)%、(23.6±5.6)%,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6.8±3.2)%、(19.8±6.9)%;2组两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均〈O.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CHF临床疗效良好,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CHF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王倩 裴荣光 +5 位作者 于明忠 袁秀梅 苗亚敬 冯绍明 甄志亮 于彩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病机制。方法 96例MHD患者按血管通路分为动静脉内漏组(AVF组)69例和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组(CVC组)2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肺动脉压(PAP)水平,记录AVF组内瘘血流量Q、内瘘血...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病机制。方法 96例MHD患者按血管通路分为动静脉内漏组(AVF组)69例和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组(CVC组)2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肺动脉压(PAP)水平,记录AVF组内瘘血流量Q、内瘘血管直径d和内瘘平均血流速度V,同时根据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将MHD患者分为L-PTH、M-PTH、H-PTH三组,测定三组PAP。结果 AVF组和CVC组患者共有35例(36.45%)伴有PAH,其中AVF组28例(40.58%),包括轻度7例(10.14%),中度11例(15.94%),重度10例(14.49%);CVC组7例(25.93%),包括轻度2例(7.41%),中度2例(7.41%),重度3例(11.11%),二组在PAH发病率及疾病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PTH水平患者,PAH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亚组相关分析显示,AVF组患者PAH发病率与iPTH(r=1.985,P<0.01)、动静脉内瘘血流量Q(r=2.143,P<0.01)、内瘘血管内径d(r=1.776,P<0.01)以及内瘘平均血流速度(r=1.874,P<0.01)呈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伴发PAH较为普遍,PAH的发生与iPTH水平以及动静脉内瘘本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肺动脉高压 甲状旁腺素 动静脉内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