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芳 贾金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576-1579,共4页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感染因素、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56例眼内异物伤中42例发生眼内炎病例,从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异物伤眼内炎发生率为16.4%。眼后节异物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感染因素、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56例眼内异物伤中42例发生眼内炎病例,从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异物伤眼内炎发生率为16.4%。眼后节异物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眼内异物伤Ⅰ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可以减少眼内炎的发生率(P<0.05)。异物性质及大小、取出时间及伤口情况对眼内炎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眼内异物伤眼内炎手术分级Ⅲ级最多。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炎的主要手术方式。结论:眼后节异物伤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需处理白内障时尽量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建议眼后节异物伤Ⅰ期行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一旦确诊眼内炎,尽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眼球外伤 眼内异物 外伤性白内障 病原学研究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不同睫状体复位术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02-504,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睫状体复位缝合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42例42眼经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存在睫状体脱离(离断口范围≥60°),同时伴有晶状体、玻璃体、视...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睫状体复位缝合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42例42眼经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存在睫状体脱离(离断口范围≥60°),同时伴有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睫状体复位手术方式分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组20眼(A组)、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组22眼(B组)。A组首先间断缝合巩膜睫状体,然后进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首先进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然后由巩膜表面进针进入玻璃体腔内连续褥式缝合睫状体组织。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眼压情况、睫状体复位情况及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成功率(A组90%,B组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术式复位缝合睫状体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均安全有效,对于保留晶状体者适宜应用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方法,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法适用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对于广泛性睫状体脱离者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玻璃体切除 连续褥式缝合 间断缝合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水肿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越 王立芳 李筱荣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具威胁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具有难治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针对DME的临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玻璃体腔注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球旁糖皮质激素注射、玻璃体切割手术...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具威胁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具有难治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针对DME的临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玻璃体腔注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球旁糖皮质激素注射、玻璃体切割手术等。虽然常规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持续存在的、顽固的及反复发作的DME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某些联合治疗方法优于单独治疗,既能恢复患者黄斑区解剖结构,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同时亦可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总体费用等,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被临床寄予厚望。然而,联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较短,其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究。针对DME发生发展的不同机制,目前仍有新药物、新剂型、新治疗靶点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如具有更强的抑制血管渗漏作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设计锚定重复序列蛋白、多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炎治疗制剂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对现有药物和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物、新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DME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玻璃体腔注射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曲安奈德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视网膜激光光凝 玻璃体切除术 综述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娟 韩惠芳 刘素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7年第2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眼科医院2015年1~9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观察矫正术后眼部舒适度、球结膜切口、眼位、术后并发症等情...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眼科医院2015年1~9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观察矫正术后眼部舒适度、球结膜切口、眼位、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球结膜充血消退快,眼周围刺激症状较轻,球结膜创口愈合较好,且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随访1年,眼位矫正治愈率91.41%(117/128),检测所有患者的眼球运动均为正常,且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疗效确切,效果令人满意,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PARKS切口 斜视矫正术 水平共同性斜视
原文传递
LASIK与LASEK手术矫治LASIK术后屈光欠矫及回退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董坤峰 王萌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原位磨镶术(LASEK),对矫治LASIK术后屈光度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效果差异。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原位磨镶术(LASEK),对矫治LASIK术后屈光度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效果差异。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将LASIK术后屈光回退或欠矫的患者90例(180只眼)用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飞秒LASIK手术组(A组)和LASEK手术组(B组)。每组各45例(90只眼)。术后对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进行6个月的随访检测。结果两组均无严重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两组的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和6月时B组的波前像差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和6月时B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手术与LASEK手术均能安全有效的矫治LASIK术后的屈光欠矫和回退;飞秒LASIK手术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优于LASEK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欠矫 屈光回退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 瓣下原位磨镶术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才喜 张智萍 +4 位作者 毛爱玲 李成泉 刘占芬 张武林 杜哲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1094-1098,共5页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探讨眼底光学影像检查在AZOO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经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检查后初诊为AZOOR的48例(4...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探讨眼底光学影像检查在AZOO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经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检查后初诊为AZOOR的48例(48只眼)患者进行眼底光学影像学检查。包括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以及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观察患者眼底后极部在各项检查中的改变特征;通过随诊,观察它们的预后转归;并对所有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科门诊初诊为I型AZOOR的48只患眼,经眼底光学影像学检查后,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类28只眼,他们仅在FD—OCT检查中有异常改变,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反光带紊乱,变薄、甚至局部缺失,伴RPE层光带紊乱,并与视野缺损区相对应,而在FAF、FFA、ICGA检查中无异常改变,属于Ⅰ型AZOOR。第二类20只眼,他们在FD—OCT中的改变与第一类相类似,但在FAF、FFA及ICGA检查中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其中在FAF检查中眼底后极部有强自发荧光灶分布;在FFA早期眼底对应部位可见轻微的斑点状强荧光,后期荧光增强;在ICGA早期眼底无异常改变,但后期眼底对应部位出现了明显的低荧光;且这些异常荧光灶在分布上与视野缺损区域均相对应,属于Ⅱ型AZOOR中的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结论Ⅰ型AZOOR与MEWDS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FD—OCT表现,临床上容易混淆。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FAF、FFA、ICGA改变特征。因此,熟练掌握它们各自在FAF、FFA及ICGA中的改变特征对于这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FD—OCT检查由于具有简单、快捷、无创、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动态监测这些患者病变部位的感光细胞层内部结构的改变,非常适合于两者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影像学 FAF FFA ICGA OCT AZOOR MEWDS
原文传递
A超五点标记法对困难眼眼轴测量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炜 周才喜 +2 位作者 张武林 毛爱玲 路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及评估眼科A超五点标记法在眼轴测量困难眼中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提高眼轴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玻璃体积血患者各30例共90只眼,分别利用... 目的探讨及评估眼科A超五点标记法在眼轴测量困难眼中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提高眼轴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玻璃体积血患者各30例共90只眼,分别利用常规A超、A超五点标记法、IOL—Master测量眼轴,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中硅油填充眼玻璃体声速统一设定为986m/s,A超测量8次取平均值,IOL-Master测量5次取平均值。结果利用常规A超、A超五点标记法、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分别为:(1)视网膜脱离眼:(25.05±2.37)、(26.74±2.56)、(26.75±2.56)mm.(2)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23.77±1.34)、(22.78±1.40)、(22.79±1.41)mm。(3)玻璃体积血眼:(21.95±1.26)、(23.07±0.92)、(23.08±0.92)mm。结论五点标记法是常规A超测量困难眼的有效检查手段,具有较高地准确性及实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超五点标记法 眼轴测量 困难眼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随诊一例
8
作者 周才喜 张智平 +3 位作者 王莉菲 刘占芬 张武林 杜哲 《眼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2,共2页
女性,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0天于2013年12月23日来诊。否认以前眼病史。眼科检镬:矫正视力:右眼0.25(-2.0DS),左眼1.0(-2.5I)S)。右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内有少量颗粒状细胞。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 隐匿性 区域性 随诊 急性 视力下降 矫正视力 玻璃体内
原文传递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观察二例
9
作者 周才喜 高志敏 +3 位作者 魏炜 张智萍 王莉菲 刘占芬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1235-1236,共2页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是由于眼内脉络膜毛细血管浆液性渗出异常增多,聚集于脉络膜及视网膜下腔,导致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及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疾病。例1,女,50岁。因左眼视物模糊4-5月于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是由于眼内脉络膜毛细血管浆液性渗出异常增多,聚集于脉络膜及视网膜下腔,导致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及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疾病。例1,女,50岁。因左眼视物模糊4-5月于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5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6mmHg(1mmHg=0.133kPa),左眼9.7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影像学特征 脉络膜毛细血管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 眼底 视网膜下腔 睫状体脱离
原文传递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观察及意义
10
作者 周才喜 张晓芳 +4 位作者 缪辉 李成泉 杨绍辉 李彬 苑志峰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RAP)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改变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14只眼RA... 目的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RAP)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改变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14只眼RAP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患眼病变部位在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及OCT图像中的改变特征。结果I期RAP3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有1个斑点状或结节状黄红色血管瘤样病灶分布,其在FFA及ICGA中均表现为对应的强荧光,且病灶两端有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相连,呈“发夹”状外观。OCT表现为病灶对应处视网膜内有斑点状或囊状强反光物质分布。Ⅱ期RAP6只眼,眼底检查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增厚,并有较多出血及硬性渗出分布。FFA及ICGA均显示黄斑区有1—2个斑片状或结节状强荧光灶出现,并有多支视网膜小血管与其吻合。OCT检查显示病灶对应部位神经上皮内或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伴有神经上皮层囊样水肿增厚、局限性脱离以及严重的PED。BI期RAP5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区中央视网膜深层有黄红色盘状或片状新生血管样病灶分布。FFA及ICGA检查显示病灶呈强荧光改变,并均能观察到多支视网膜血管与其吻合。OCT显示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并与向上隆起的Bruch膜与脉络膜复合体相连。结论各期RAP病变在各种光学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熟练掌握这些改变特征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OCT FFA ICG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