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金锁 付焕明 刘晖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和巨结肠症状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选择2000年5月-2011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手术病例95例,其中Duhamel术式47例,Swenson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和巨结肠症状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选择2000年5月-2011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手术病例95例,其中Duhamel术式47例,Swenson术式48例,对临床术式及操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阐明:巨结肠及其类缘病手术治疗后巨结肠症状复发的原因。结果Duhamel术式47例均一次治愈,无巨结肠症状复发,此47例中:直肠末端无病变(神经节细胞正常存在)者27例、直肠末端神经节细胞缺如者15例、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发育不良者(巨结肠类缘病)5例。Swenson术式48例中:一次成功无巨结肠症状复发者25例,此25例病理显示直肠末端无病变(神经节细胞正常存在);一次术后巨结肠症状复发者23例,此23例病理显示直肠末端神经节细胞缺如者19例,直肠末端神经节细胞减少或未成熟者(巨结肠类缘病)4例。统计95例手术病例,术后巨结肠症状复发率为24.2%,其中48例Swenson术式复发率47.9%、47例Duhamel术式复发率为0.0%。结论直肠末段存在病变(神经节细胞缺如、减少或发育不良等),用“存在病变”的末段直肠与近端肠管端一端吻合,是部分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和术后巨结肠症状复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结肠 Swenson术式 Duhamel术式 肛门 直肠
下载PDF
内括约肌、直肠肌层切开术在巨结肠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金锁 付焕明 刘晖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5年9月至2010年7月我院及协作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100例,其中采用Swenson术式50例,Du-hamel术式50例,对两种术...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5年9月至2010年7月我院及协作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100例,其中采用Swenson术式50例,Du-hamel术式50例,对两种术式疗效作分析、比较。结果 Duhamel术式均一次成功,首次治愈率100%,而Swenson术式组中26例一次成功,8例直肠保留端神经节细胞缺如;16例直肠保留端神经节细胞减少、未成熟等(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巨结肠症状复发,行二次手术,首次治愈率仅52%。两种术式首次治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变累及直肠末端的巨结肠及其类缘病的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的切开,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结肠 括约肌 肛门 直肠 Swenson术 DUHAMEL术
下载PDF
直肠壶腹成型术对低位直肠癌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孙金锁 周宏斌 刘晖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年第6期16-18,共3页
为探讨直肠壶腹成型术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端端吻合术,研究组行直肠壶腹成型术即直肠... 为探讨直肠壶腹成型术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端端吻合术,研究组行直肠壶腹成型术即直肠壶腹再造术,用再造的直肠壶腹与直肠残端吻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对大便的控制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排便次数、恢复时间等。术后均随访观察2年。结果显示,对照组肛门控制排便能力的恢复时间平均为19.59个月,而研究组即直肠壶腹成型组,恢复正常肛门控制排便能力的时间是6个月,恢复的平均时间为4.79个月。2组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直肠壶腹成型术可显著促进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控便、排便功能,加快恢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壶腹成型术 肛门功能
原文传递
PPH术后肛门坠胀与钉合位置高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金锁 周宏斌 刘晖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年第5期25-27,共3页
为分析PPH术后肛门坠胀与钉合位置高低的相关性,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肛肠外科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肛肠外科行PPH治疗的300例患者资料,从中选择术后并发肛门坠胀者和无肛门坠胀者各30例进行研究,分析PPH术后肛门坠胀... 为分析PPH术后肛门坠胀与钉合位置高低的相关性,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肛肠外科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肛肠外科行PPH治疗的300例患者资料,从中选择术后并发肛门坠胀者和无肛门坠胀者各30例进行研究,分析PPH术后肛门坠胀与钉合位置高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无肛门坠胀者PPH钉合位置均位于齿状线上1 cm附近,平均距离齿状线上0.7 cm;而出现肛门坠胀者PPH钉合位置平均位于齿状线上5.8 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PPH钉合位置在齿状线上、偏离齿状线距离较大,是肛门坠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H 肛门坠胀 钉合位置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