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肢软组织肿瘤CT与MRI诊断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志霞 全冠民 耿左军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7期2222-2223,共2页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CT平扫可见静脉石。脂肪组织来源肿瘤9例,脂肪成分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肿瘤2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淋巴管瘤4例,均为海绵状淋巴管瘤,CT增强无强化。纤维肉瘤1例,CT示病变范围广泛,边界较清晰,密度均匀。鳞癌1例,CT示病变境界不清。滑膜肉瘤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27例定位正确率100%,定性正确率88.9%。结论CT与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良恶性的鉴别方面MRI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软组织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DTI技术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玮娜 赵梦鸥 +4 位作者 司东雷 胡杰 董丽娟 贾彦斌 彭寸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肿瘤的DTI资料(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10例),定量分析良恶性肿瘤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肿瘤的DTI资料(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10例),定量分析良恶性肿瘤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各向异性值(relative anisotropy,RA)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对可疑肿瘤侵犯部位进行肌纤维示踪,评估肌纤维形态。结果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的FA值、RA值及ADC值分别为0.30±0.11、0.25±0.10、(0.91±0.16)×10-3 mm2/s,良性肿瘤的FA值、RA值及ADC值分别为0.11±0.09、0.12±0.08、(1.39±0.25)×10-3 mm2/s,良恶性肿瘤的FA值、RA值及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肿瘤周围肌纤维形态学改变为水肿、移位,恶性肿瘤的周围肌纤维主要为侵犯、破坏。结论 DTI通过显示肿瘤周围肌纤维形态变化并对肿瘤实质进行定量测量,可提高四肢软组织肿瘤正确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软组织肿瘤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骨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云 崔丽萍 +1 位作者 董文荣 郑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密度对BPPV的影响。方法选取BPPV患者105例为试验组,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组。2组均常规行耳鼻喉科专科检查、眼震视图仪检查、位...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密度对BPPV的影响。方法选取BPPV患者105例为试验组,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组。2组均常规行耳鼻喉科专科检查、眼震视图仪检查、位置试验、全身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法,采用T-值评分计算),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BPPV患者全身骨密度T值的变化规律。分析骨密度对BPPV的影响。结果试验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试验组骨密度T值均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组女性骨密度T值均低于男性,女性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50岁、51~60岁、61~70岁和≥71岁试验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0岁试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T值和骨密度降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2组骨密度T值呈降低趋势,骨密度降低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危险因素。结论BPPV患者骨密度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女性尤其明显,并且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骨密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膈肌抬高的影像学分析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志霞 郧立杰 +1 位作者 于文虎 王新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694-696,共3页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膈肌抬高的原因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膈肌抬高89例患者,分别行X线胸片、透视、CT和(或)造影检查,据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膈肌胸膜粘连16例,肺不张15例,膈膨升12例,胸腔胃10例,膈...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膈肌抬高的原因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膈肌抬高89例患者,分别行X线胸片、透视、CT和(或)造影检查,据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膈肌胸膜粘连16例,肺不张15例,膈膨升12例,胸腔胃10例,膈疝17例,胃扭转7例,膈肌麻痹6例,肺底积液5例,右侧间位结肠伴肝脏变异1例。结论膈肌抬高的原因纷繁复杂,影像学检查多可明确其病因,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诊断
下载PDF
SWI结合ASL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玮娜 王志伟 +2 位作者 郑俊江 李静 姚海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确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4例,应用MRI分别选择行常规序列、ASL和SWI。将患者DWI异常...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确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4例,应用MRI分别选择行常规序列、ASL和SWI。将患者DWI异常高信号区周围高灌注(PLH)定义为PLH阳性。依据是否存在PLH,将64例患者分为PLH组(n=14)与对照组(n=50),分析SWI结合ASL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及诊断价值。结果PLH组与对照组入院当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明显差别(P<0.05);54例轻型,8例中型,2例重型,PLH组14例入院当日NIHSS评分全部为轻型;PLH组14例,10例表现为预后好转,4例表现为稳定。64例患者中表现为进展状态的8例均为对照组患者;15例作为静脉异常组,17例急性梗死灶对侧与周围小静脉具有相似表现,作为静脉正常组;静脉异常分级与预后及梗死核心周围灌溉状态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SWI结合ASL诊断,可对患者周围血流动力学情况准确提示,重复性强,不需要注射对比剂便可对患者病情评估,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评估 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增强CT及MRI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董丽娟 刘付斌 +5 位作者 司东雷 付利英 田金飞 常俊如 王玮娜 贾彦斌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S2期245-246,共2页
目的比较增强CT和MRI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疑似肝癌患者,确诊160例,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癌的检出情况。结果采用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CT142例,M... 目的比较增强CT和MRI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疑似肝癌患者,确诊160例,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癌的检出情况。结果采用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CT142例,MRI160例,门脉期等密度CT151例,MRI142例,延迟期低密度或低信号CT160例,MRI158例。增强CT检测出123例肝内病灶和58例肝外病灶;MRI检测出148例肝内病灶和89例肝外病灶。MRI确诊的肝内病灶数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于增强CT(P<0.05),,故MRI确诊率明显高于CT(P<0.05),对于直径不超过3cm的肿瘤,MRI的确诊率亦明显高于CT(P<0.05)。结论肝脏增强CT和MRI对于肝癌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肝脏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优于增强CT,尤其是对于直径≤3cm的肿瘤,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诊断 肝癌
下载PDF
不同桡动脉穿刺套临床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丽娅 李玉芳 +3 位作者 宋春丽 董巍 赵刚 郧立杰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5期2352-2352,共1页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包括选择动脉入路和完成血管显影,其成败关键在于动脉入路的选择。自首次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后。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鞘管
下载PDF
改良胆道T管造影法对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郧立杰 王建军 郭恒信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9期2560-2561,共2页
目的探讨胆道T管造影术中采用不同造影剂注入方式致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63例胆道术后患者行胆道T型管造影,随机分为推注组和输注组。对2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2组均成功完成胆道... 目的探讨胆道T管造影术中采用不同造影剂注入方式致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63例胆道术后患者行胆道T型管造影,随机分为推注组和输注组。对2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2组均成功完成胆道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注组明显减少(P<0.01),其中腹痛、发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基础压力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推注组胆道内最高压力明显高于输注组(P<0.01);输注组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推注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升高(P<0.01),术后2组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法胆道T型管造影同样可以成功进行胆道造影,胆道内压力波动小,对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影响小,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造影 不良反应 T型管 内毒素
下载PDF
冠脉内移植两种自体骨髓干细胞对AMI模型的效果比较
9
作者 王建军 齐晓勇 +1 位作者 李树仁 谷剑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7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梗心脏的可能性,观察其效果,并对比两种细胞移植效果的异同。方法通过介入方法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将两种细胞移植入急性心梗模型的梗死相关动脉后,通过超声...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梗心脏的可能性,观察其效果,并对比两种细胞移植效果的异同。方法通过介入方法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将两种细胞移植入急性心梗模型的梗死相关动脉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的功能及结构改变的影响。结果两种干细胞移植后,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的功能,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扩张。但两种细胞之间并未显示出差异。结论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心梗后的心脏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细胞移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寰枢关节紊乱与颈椎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金利 张振军 郭国新 《河北中医》 2013年第9期1419-1421,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率及其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患者的颈椎张口位、侧位和双斜位,分析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情况,以及与颈椎病放射学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关系。结果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率为28.5%。男性发生率...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率及其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患者的颈椎张口位、侧位和双斜位,分析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情况,以及与颈椎病放射学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关系。结果寰枢关节紊乱的发生率为28.5%。男性发生率为31.9%(37/116),女性为25.2%(30/119)(P>0.05);<40岁年龄组寰枢关节紊乱发生率为19.1%,>40岁年龄组发生率为34.2%(P<0.05);有或无寰枢关节紊乱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53.7%和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关节紊乱与颈椎病的发病有关,但应充分结合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颈椎病 寰枢关节
下载PDF
胆道T管造影中对比剂注入方法对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军 郧立杰 +1 位作者 刘素荣 池书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探讨胆道T管造影术中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入方式对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变化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163例胆道术后患者行胆道T管造影,随机分为两组,即推注组和输注组。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目的探讨胆道T管造影术中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入方式对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变化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163例胆道术后患者行胆道T管造影,随机分为两组,即推注组和输注组。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胆道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注组明显减少(P<0.01),其中腹痛、发热两组有显著差别;胆道基础压力两组无差别,而推注组胆道内最高压力明显高于输注组(P<0.01);输注组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推注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升高(P<0.01),术后两组周围血内毒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注法胆道T型管造影同样可以成功进行胆道造影,胆道内压力波动小,对周围血内毒素水平影响小,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造影 不良反应 T型管 内毒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