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祖素云 王爽 +2 位作者 杨凤兰 陈宝贵 马明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480-1482,共3页
目的:通过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PAB)以及两者比值,分析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术后并发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 目的:通过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PAB)以及两者比值,分析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术后并发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入院次日以及PCI术后患者血清PAB与hs-CRP数值,对比手术前后PAB数据变化、术后心血管事件(心衰)发生与否PAB和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hs-CRP与PAB比值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的价值。结果:100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PAB由(0.19±0.05)升为(0.24±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衰),发生率为40%;术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衰)患者PAB明显升高,hs-CRP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单变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与糖尿病、PAB、hs-CRP以及In(hs-CRP/PAB)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与In(hs-CRP/PAB)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升高,PAB降低,术后PAB相对升高,术后发生心血管(心衰)与否hs-CRP和PAB数据有不同程度变化,In(hs-CRP/PAB)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相关,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衰 超敏C反应蛋白 前白蛋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祖素云 王爽 +2 位作者 杨凤兰 陈宝贵 马明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63-164,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急性严重心肌缺血事件,发生机制为管腔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情况下发生闭塞,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1]。在诊治AMI患者的过程中,寻找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标记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在AMI的形成过程中,炎...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急性严重心肌缺血事件,发生机制为管腔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情况下发生闭塞,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1]。在诊治AMI患者的过程中,寻找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标记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在AMI的形成过程中,炎性反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属于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合成主体为肝脏,通常情况下肝功能损害及营养不良患者具有较低的水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 变化 病变严重程度 关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前白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祖素云 王爽 +2 位作者 杨凤兰 陈宝贵 马明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80-181,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动脉粥样化基础上形成的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事件,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临床上,患者一般采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凤云 杨凤兰 +1 位作者 张秀萍 刘志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1612-1614,共3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 ng/ml;B组:H-FABP≥65ng/ml。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功能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