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种子售前监督 提高农民用种质量
1
作者 高素青 《河北农业科技》 2007年第9期50-50,共1页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本身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根据这几年来处理的种子纠纷案件发现:如果由于种子本身原因造成农业减产,就会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要想让农业增产农...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本身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根据这几年来处理的种子纠纷案件发现:如果由于种子本身原因造成农业减产,就会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要想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让农民用上优质良种,就必须把劣质种子消灭在种子销售之前,防患于未然。也就是必须加强种子售前的监督。下面介绍一下售前监督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纠纷 监督 民用 质量 农业科技 农民收入 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
下载PDF
如何发挥种子检测分中心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青鸾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5,共2页
自2004年以来.由国家投资。在各省市建立了一批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仅河北省就按照区位布局相继建立6个分中心.与河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一起.构成一个布局合理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从而为维护种子企业合法权益以及农民切身... 自2004年以来.由国家投资。在各省市建立了一批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仅河北省就按照区位布局相继建立6个分中心.与河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一起.构成一个布局合理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从而为维护种子企业合法权益以及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过境种子的流通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检测 分中心 质量检测中心 农作物种子 质量检测网络 农业生产安全 农民增收 国家投资
下载PDF
如何提高棉花种子发芽率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秀春 《河北农业科技》 2008年第1期50-50,共1页
棉花是大田作物中的高效益作物,近年来,棉花市场放开,籽棉价格上涨,棉农的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科技不进步,精量播种技术日趋普及,给棉种生产销售企业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提高棉种的发芽率。
关键词 种子发芽率 棉花市场 精量播种技术 大田作物 棉种生产 价格上涨 销售企业
下载PDF
加大种子监管力度 努力提高市场商品种子质量
4
作者 陈秀春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0,共2页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实施以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与贯彻,通过近七年的努力,种子市场得到了健康发展,从无序竞争到公平竞争,随着种子企业新的营销体系的建立,不但规范了经营行为,而...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实施以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与贯彻,通过近七年的努力,种子市场得到了健康发展,从无序竞争到公平竞争,随着种子企业新的营销体系的建立,不但规范了经营行为,而且促进了商品种子的逐步提高,目前市场种子质量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假冒伪劣种子的生产和经营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坑农害农事件还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质量 种子市场 监管力度 商品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种子管理部门 经营行为 农业生产
下载PDF
加大执法力度 净化种子市场
5
作者 高素青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种子企业 种子市场 《种子法》 行政执法
下载PDF
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建议
6
作者 陈秀春 《河北农业科技》 2007年第12期43-44,共2页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种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种子公司专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种子市场开放式经营,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化转移到多元化经营的体系格局。...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种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种子公司专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种子市场开放式经营,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化转移到多元化经营的体系格局。就衡水市而言,虽然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衡水市的种子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种予管理存在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等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问题,不但影响了企业自主权的落实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建立,而且已经成为影响种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改革 种子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种子产业发展 多元化经营 国有种子公司 计划经济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