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门秀丽 赵利军 +3 位作者 孔小燕 李宏杰 吴静 刘丽华 《基础医学教育》 2013年第2期148-149,共2页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以计算机虚拟现实和数码仿真技术为核心,生物仿真引擎、处理因素数据库、虚拟环境界面等多种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使实验者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实验动物或标...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以计算机虚拟现实和数码仿真技术为核心,生物仿真引擎、处理因素数据库、虚拟环境界面等多种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使实验者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实验动物或标本"进行虚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起到学习训练的作用,而且由于不受试验动物、试剂的制约,学生在预习、复习或拓展训练时采用虚拟实验比实时实验有更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比较抽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下载PDF
定期病例分析性检测提高学生病理生理学考试成绩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3 位作者 吴静 孔小燕 李宏杰 刘丽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189-1190,共2页
在病理生理学本科生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立多次病例分析性检测。选取两个自然班对比观察,授课教师每8学时给实验组布置一个典型临床病例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具体发病机制。同时给对照组学生布置对应传统习题作业,答案直接... 在病理生理学本科生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立多次病例分析性检测。选取两个自然班对比观察,授课教师每8学时给实验组布置一个典型临床病例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具体发病机制。同时给对照组学生布置对应传统习题作业,答案直接来源于教材而不需综合分析。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可以看出定期病例分析性检测可明显提高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病理生理学教学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 病理生理学 考试 教学
下载PDF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李宏杰 门秀丽 +3 位作者 孔小燕 赵利军 吴静 刘丽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3-1893,共1页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对外交流及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我校出现了研究生、一本学生、二本学生、三本学生、留学生及成教学生同校学习的局面。为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以满足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对外交流及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我校出现了研究生、一本学生、二本学生、三本学生、留学生及成教学生同校学习的局面。为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以满足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1)研究生:选用《高级病理生理学》作为教材,选取本科阶段未讲述的部分章节作为授课内容,并让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2)一本学生:除了课堂上加大英文专业词汇的应用,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已有2项获学校资助;(3)二本学生:针对不同专业的二本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4)三本学生:课前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的生理生化知识,授课时难点一定要分解细化,重点一定要突出;(5)留学生:采用纯英文教学,较长的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有效弥补了语言方面的不足,录制的实验录像也让留学生对实验操作理解起来更容易;(6)成教学生:除了周末面授,授课教师还通过电子邮箱、QQ群、微信等方式使答疑可以随时进行,收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下载PDF
病例分析性期中检测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4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3 位作者 吴静 孔小燕 李宏杰 刘丽华 《基础医学教育》 2013年第7期664-665,681,共3页
在病理生理学本科教学过程中设立期中检测环节,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8学时一次的典型临床病例分析检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具体发病机制。同一教学时段给对照组学生布置传统题型性作业,答案直接来源于教材而不需综合分析。比... 在病理生理学本科教学过程中设立期中检测环节,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8学时一次的典型临床病例分析检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具体发病机制。同一教学时段给对照组学生布置传统题型性作业,答案直接来源于教材而不需综合分析。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发现病例分析性期中检测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病理生理学教学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病例分析
下载PDF
中英文病理生理学教材对比浅析
5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3 位作者 孔小燕 李宏杰 吴静 刘丽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第3期6-6,109,共2页
教材是教学之本。目前,中文和英文版病理生理学教材在国内医学院校均普遍使用。中文教材内容结构层次分明,但生动性趣味性较欠缺。英文教材内容细致全面,图文并茂,但课堂教学实用性不足。国内病理生理学教师要借鉴、吸收英文教材的优势... 教材是教学之本。目前,中文和英文版病理生理学教材在国内医学院校均普遍使用。中文教材内容结构层次分明,但生动性趣味性较欠缺。英文教材内容细致全面,图文并茂,但课堂教学实用性不足。国内病理生理学教师要借鉴、吸收英文教材的优势和精华,不断完善教材修订,全面提升病理生理学教材建设的高度,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材 对比
下载PDF
胰岛素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成兰云 许世清 +3 位作者 张文健 鲍伟杰 娄晋宁 门秀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最常见的以 B 细胞为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群肿瘤,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及其分泌的激素水平,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胰岛素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功能...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最常见的以 B 细胞为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群肿瘤,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及其分泌的激素水平,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胰岛素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之一,亦称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70%~75%,有遗传性和散发性之分。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预计为(1~5)/100万,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占5%~11%,各个年龄阶段都可发生,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胰腺内分泌肿瘤 内分泌细胞 无功能性 高胰岛素血症 临床症状 发病率 肿瘤起源
下载PDF
丹参酮II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利军 张丽萍 +5 位作者 郑燕芳 孔小燕 李宏杰 吴静 刘丽华 门秀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4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再灌注组(IR组)和丹参酮IIA治疗组(DS-201组)。以止血带法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DS-201组在恢复...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再灌注组(IR组)和丹参酮IIA治疗组(DS-201组)。以止血带法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DS-201组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前30min静脉推注丹参酮IIA磺酸钠(简称DS-201)注射液(25mg/kg),而前两组推注等体积25%葡萄糖注射液。测定血液SOD、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组血MDA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P<0.05);与IR组比较,DS-201组血MDA降低(P<0.05),SOD显著升高(P<0.05),大鼠全血黏度(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降低,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升高。结论丹参酮IIA可改善再灌注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其作用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大鼠 再灌注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胰岛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成兰云 许世清 +2 位作者 张文健 娄晋宁 门秀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1-768,共8页
目的:建立胰岛素瘤的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特性,为胰岛素瘤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首先检测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株INS-1的激素释放能力,然后将INS-1细胞移植到裸鼠左肾包膜下,或在移植后18 d或在移植前3 d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 目的:建立胰岛素瘤的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特性,为胰岛素瘤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首先检测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株INS-1的激素释放能力,然后将INS-1细胞移植到裸鼠左肾包膜下,或在移植后18 d或在移植前3 d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破坏动物自身胰岛。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当血糖<2.8mmol/L认为胰岛素瘤模型建立。对各种条件建立的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刺激物对血糖的影响以及动物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并对动物胰腺组织和移植细胞的肾脏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结果:胰岛素瘤细胞既表达胰岛素,同时也表达胰高血糖素。裸鼠接种INS-1细胞后3~4周血糖<2.8 mmol/L;移植肾脏明显增大,形成明显肿瘤,直径≥1 cm。细胞移植后腹腔注射STZ的动物,血糖短暂回升,超过正常血糖水平,之后又逐渐下降,约2周后血糖<2.8 mmol/L。正常裸鼠给予STZ后血糖明显升高,移植INS-1细胞后动物血糖逐渐下降,约4周后血糖降至2.8 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方法建立的胰岛素瘤模型给予高糖后,动物血糖峰值低。高糖加精氨酸或乙酰胆碱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峰值较单纯高糖刺激降低,并较快降至正常水平,但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升高均明显超过单纯高糖刺激者。高糖加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达到峰值时间延迟,血糖水平下降缓慢,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较单纯高糖刺激组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胰岛素瘤模型血浆基础胰岛素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通过给裸鼠肾包膜下移植INS-1细胞,可建立胰岛素瘤动物模型,且瘤细胞同时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易被STZ破坏。该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胰岛素瘤的发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模型 动物 INS-1细胞 葡萄糖
下载PDF
牛磺酸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侯阳阳 赵利军 +3 位作者 郑艳妮 孔小燕 李宏杰 门秀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牛磺酸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损伤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即对照组、缺血再灌组及牛磺酸组,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等测定各组动物血浆中血... 目的探讨牛磺酸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损伤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即对照组、缺血再灌组及牛磺酸组,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等测定各组动物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125I-6-Keto-PGF1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P-选择素(P-Selectin)、活性氧(ROS)、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双下肢血流情况;观察光镜及电镜下骨骼肌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LIR后血浆中XOD、ROS、MDA、sICAM-1、P-Selectin、水平升高,1256-Keto-PGF1α水平略有升高,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TXB2/125I-6-Keto-PGF1α(T/P)比值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双下肢血流显著减少,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变形,横纹紊乱消失,间质水肿,肌间隙增宽,炎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出血明显,电镜下可见LIR组肌丝溶解断裂甚至消失,排列紊乱,Z线不齐或消失,肌原纤维间隙增宽,糖元颗粒减少或消失,线粒体肿胀扩张,部分肌膜消失,牛磺酸后处理组大鼠血浆SOD活性增加,XOD、ROS、MDA、sICAM-1、P-Selectin、TXB2水平下降,125I-6-Keto-PGF1α水平升高,二者比值升高,骨骼肌损伤性变化明显减轻,双下肢血流增加。结论牛磺酸后处理可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 微循环
下载PDF
牛磺酸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胰腺损伤的影响
10
作者 郑艳妮 吴静 +3 位作者 侯阳阳 赵静 宋旭东 门秀丽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8-1190,I0005,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胰腺的变化及牛磺酸(Tau)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IR组和Tau组,每组8只。测定各组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胰腺的变化及牛磺酸(Tau)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IR组和Tau组,每组8只。测定各组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胰淀粉酶(AMS)、胰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rypsin)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观察胰腺组织中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TUNEL法观察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R组MDA、XOD、ROS、AMS、LPS及Trypsin均高于Control组和Tau组,SOD低于Control组和Tau组(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IR组腺泡结构破坏,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胰岛形态不规则。Tau组较LIR组腺泡分界略清楚,血管扩张程度减轻,周围炎细胞减少,核浆分界和胰岛结构均有改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au组胰腺组织CHOP表达较LIR组下调。TUNEL染色结果显示Tau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数量较LIR组减少。结论Tau后处理可减轻大鼠LIR后胰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下调CHOP表达,从而减轻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胰腺 牛磺酸 细胞凋亡 转录因子CHOP 后处理
下载PDF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联合血清学检测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丽华 卢小青 +4 位作者 刘聪慧 张学辉 夏凤艳 茅碧文 吴立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715-2717,共3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颈项透明层厚度(NT)联合孕中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三项生化指标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2月唐山地区自愿接受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住... 目的:探讨孕早期颈项透明层厚度(NT)联合孕中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三项生化指标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2月唐山地区自愿接受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住院分娩和随访的孕妇共4 029例,在妊娠11~14周B超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2.5 mm为高风险。在妊娠15~21周检测母体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利用唐氏综合征专用风险评估软件,结合孕妇体重、年龄、孕周进行风险评估,妊娠中期接受唐氏综合征筛查的孕妇其合并危险度>1/270,即视作阳性。对高危险度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行羊水穿刺,进行染色体检查确诊。对单用NT或血清三联筛查与二者联合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NT、血清三联筛查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单一阳性即视为阳性的联合应用灵敏度增高,漏诊率降低,但特异度也降低,阳性预测值最低;两种方法均阳性才视为阳性的联合应用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增高,但特异度也增高,阳性预测值最高;结论:NT、血清三联筛查两种方法不能互相取代,两者任一阳性联合可以提高患者的检出比例,降低漏诊率;两者均为阳性联合分析可以增加阴性的排除能力,可使有创性诊断羊水穿刺更有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颈项透明层厚度 血清学检测 联合筛查
原文传递
孕妇年龄与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丽华 卢小青 +3 位作者 刘聪慧 张学辉 茅碧文 夏凤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2-1173,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唐山地区门诊自愿接受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住院分娩和接受随访的孕妇5823例,收集孕妇的体重、年龄、预产期及既往不良孕产史等资料。在妊娠15—21周检测母体血清标...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唐山地区门诊自愿接受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住院分娩和接受随访的孕妇5823例,收集孕妇的体重、年龄、预产期及既往不良孕产史等资料。在妊娠15—21周检测母体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利用唐氏综合征专用风险评估软件,结合孕妇体重、年龄、孕周进行风险评估,接受唐氏综合征筛查的孕妇其合并危险度〉1/270即视为阳性。将孕妇年龄分为5个组,统计每个组的筛查阳性人数及阳性率,各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年龄〉35岁的孕妇筛查阳性率均显著高于〈35岁各年龄组(P〈0.05),30~35岁之间孕妇筛查阳性率与〉35岁的孕妇筛查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孕妇年龄的逐渐增高,唐氏综合征发生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年龄〉30岁者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建议把30岁以上的孕妇纳入唐氏综合征筛查的高危人群。筛查年龄界定为≥30岁,这样能够提高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从而有效地降低唐氏儿的出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年龄 唐氏综合征 产前筛查 相关性
原文传递
5823例孕妇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丽华 卢小青 +3 位作者 刘聪慧 张学辉 夏凤艳 杜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69-1070,共2页
目的:通过对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意义。方法:对5823例孕15-21周孕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生化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浓度测定,利用唐氏... 目的:通过对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意义。方法:对5823例孕15-21周孕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生化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浓度测定,利用唐氏综合征专用风险评估软件,结合孕妇体重、年龄、孕周进行风险评估,计算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Ds)、神经管缺陷(NTD)、18-三体综合征的风险度。对高风险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行羊水穿刺,进行染色体检查确诊,并追踪其产后情况。结果:筛查5823例孕妇,共筛出高风险孕妇374例,其中241例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彩超畸形筛查和定期随访确认,11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21三体6例,18三体2例,其他异常3例),5例神经管缺陷(无脑儿2例,开放性脊柱裂3例),其他畸形6例。所有确诊的畸形孕妇均实施了中期引产术终止妊娠。追踪随访参加筛查的孕妇至胎儿出生,1例高风险孕妇未做产前诊断足月分娩1例唐氏儿。结论:对孕中期孕妇进行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有利于高风险胎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中期 唐氏综合征 产前筛查
原文传递
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及内嗅皮质体积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亚杰 于泽洋 +3 位作者 刘业松 赵艳生 王小洁 门秀丽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10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 通过比较正常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内嗅皮质体积,探讨MRI测量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对诊断MCI及AD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住院及门诊体检者中筛选MCI者42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者38例(AD组)... 目的 通过比较正常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内嗅皮质体积,探讨MRI测量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对诊断MCI及AD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住院及门诊体检者中筛选MCI者42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者38例(AD组),认知功能正常(NC)者42例(NC组),进行一般情况检查和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应用MRI测量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并分析其与简易智力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CI组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分别为(6.29±1.13) cm3和(2.71 ±0.51) cm3;显著小于NC组的(7.01 ±0.92)cm3和(3.12±0.34) cm3(P均<0.05),AD组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分别为(5.10±1.07) cm3和(2.09±0.68)cm3,与NC组相比明显减小(P均<0.01),和MCI组相比AD组海马、内嗅皮质体积明显缩小(P均<0.01).海马体积与MMSE评分正相关(r =0.770,P<0.01),内嗅皮质体积与MMSE正相关(r=0.811,P<0.01),海马体积与MoCA评分正相关(r=0.810,P<0.01),内嗅皮质体积与MoCA正相关(r=0.842,P<0.01).结论 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萎缩与认知障碍和AD密切相关,MRI测量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对MCI与A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海马 内嗅皮质 核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