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孙同文
吕延防
+3 位作者
刘宗堡
王芳
李丽丽
陈彦亭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5期1043-1048,共6页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储层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油气藏分布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孙同文
吕延防
刘宗堡
王芳
李丽丽
陈彦亭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大庆油田
有限
责任
公司
第四采油厂
大庆油田
有限
责任
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北钢铁集团矿山设计有限公司唐山市滦县司家营铁矿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5期1043-1048,共6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220002)资助
文摘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储层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油气藏分布
岩性油气藏
Keywords
Fuyu reservoir sedimentary feature of reservoir microfacies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lithologic reservoir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孙同文
吕延防
刘宗堡
王芳
李丽丽
陈彦亭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