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蒡根化学成分分离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苗苗 王佩 +2 位作者 池军 王智民 代丽萍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71-2577,共7页
目的:研究牛蒡Arctium lappa L.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牛蒡根70%乙醇提取物中... 目的:研究牛蒡Arctium lappa L.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牛蒡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二咖啡酰-3-苹果酰甲酯奎尼酸(1)、1,5-二咖啡酰-3-琥珀酰甲酯奎尼酸(2)、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3)、1,3,5-三咖啡酰奎尼酸(4)、1,3-二咖啡酰-5-(2-咖啡酰-4-苹果酰)-奎尼酸(5)、3,4-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6)、4,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7)、3,4-二咖啡酰奎尼酸(8)、3,5-二咖啡酰奎尼酸(9)、1,3-二咖啡酰奎尼酸(10)、1,5-二咖啡酰奎尼酸(11)、绿原酸甲酯(12)、3-咖啡酰奎尼酸(13)、4-咖啡酰奎尼酸(14)、5-咖啡酰奎尼酸(15)、胡萝卜苷(16)、咖啡酸(17)、原儿茶醛(18)、1,6-己内酰胺(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1,1′,1″,1‴,1″″-三十碳内五酰胺(21)。结论: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4、15、18、19、21为首次从牛蒡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根 咖啡酰奎尼酸衍生物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酒萸肉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红彬 冯庆梅 +5 位作者 张玲霞 王静 池军 王智民 代丽萍 陈随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3-1278,共6页
综合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酒萸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酒萸肉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β-O-(2″-formylfuran-5″-methylene)-morroniside(1)、7-脱... 综合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酒萸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酒萸肉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β-O-(2″-formylfuran-5″-methylene)-morroniside(1)、7-脱氢马钱子苷(7-dehydrologanin,2)、獐牙菜苷(sweroside,3)、7β-O-甲氧基莫诺苷(7β-O-methylmorroniside,4)、7α-O-甲氧基莫诺苷(7α-O-methymorroniside,5)、7β-O-乙氧基莫诺苷(7β-O-ethylmorroniside,6)、7α-O-乙氧基莫诺苷(7α-O-ethylmorroniside,7)、山茱萸新苷(cornuside,8)、脱水莫诺苷元(sarracenin,9)、马钱苷(loganin,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ornushmf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萸肉 化学成分 环烯醚萜类
原文传递
酒萸肉中2个新的苯丙素类成分
3
作者 王静 池军 +4 位作者 王佩 曹斌 张玲霞 王智民 代丽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809-5816,共8页
综合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反相制备型HPLC等多种分离技术,结合HR-ESI-MS、UV、IR、NMR、ECD等波谱学方法,从酒萸肉水提液中共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pinoresinoside B(1)、cornusgallicacid A(2)、(+)-isolaricire... 综合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反相制备型HPLC等多种分离技术,结合HR-ESI-MS、UV、IR、NMR、ECD等波谱学方法,从酒萸肉水提液中共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pinoresinoside B(1)、cornusgallicacid A(2)、(+)-isolariciresinol-9′-O-β-glucopyranoside(3)、(-)-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4)、(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5)、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6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EC_(50)分别为(4.18±1.96)、(21.45±1.19)μmol·L^(-1);化合物1和2对H_(2)O_(2)诱导的大鼠肾细胞(NRK-52E)氧化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化合物2在100μmol·L^(-1)浓度下的细胞存活率达96.09%±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萸肉 化学成分 苯丙素类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牛蒡叶中1个新的降碳倍半萜
4
作者 吕江南 张玲霞 +3 位作者 杨清宇 黄娜 王智民 代丽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5024-5031,共8页
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牛蒡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NMR、MS、IR、UV、X衍射等现代波谱技术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20个化合物,分别为arctanol(1)、柑橘苷... 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牛蒡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NMR、MS、IR、UV、X衍射等现代波谱技术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20个化合物,分别为arctanol(1)、柑橘苷A(2)、melitensin 15-O-β-D-glucoside(3)、11β,13-氢化刺蓟苦素(4)、11β,13-dihydrosalonitenolide(5)、8α-羟基-β-桉叶醇(6)、紫丁香苷(7)、二氢丁香苷(8)、3,4,3′,4′-tetrahydroxy-δ-truxinate(9)、松脂素(10)、连翘脂素(11)、丁香脂素(12)、山柰酚(13)、槲皮素(14)、木犀草素(15)、金丝桃苷(16)、4,5-二咖啡酰奎宁酸(17)、1H-indole-3-carboxaldehyde(18)、苄醇-β-D-葡萄糖苷(19)、N-(2′-苯基乙基)异丁酰胺(2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降碳倍半萜,化合物2~5、7~8、18~20为首次从牛蒡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叶 降碳倍半萜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颠茄草的质量标准提升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勇 刘雅琳 +7 位作者 江雪 王金淼 冯庆梅 高慧敏 李振国 许二平 代丽萍 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针对颠茄草的现行标准较低且缺项的问题,对颠茄草的质量标准进行提高。方法:以东莨菪内酯、硫酸阿托品、硫酸天仙子胺为对照品,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4∶2)为展开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颠茄草进行定性鉴别;按2020年版《中华... 目的:针对颠茄草的现行标准较低且缺项的问题,对颠茄草的质量标准进行提高。方法:以东莨菪内酯、硫酸阿托品、硫酸天仙子胺为对照品,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4∶2)为展开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颠茄草进行定性鉴别;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相关方法对颠茄草的水分、总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颠茄草中硫酸天仙子胺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的含量,流动相选择乙腈-54 mmol·L^(-1)磷酸盐缓冲液(14∶86),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薄层色谱图中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硫酸天仙子胺和氢溴酸东莨菪碱分别在0.0247~0.7896 g·L^(-1)(r=0.9999),0.0039~0.1240 g·L^(-1)(r=0.9999)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9%(RSD 1.6%),99.04%(RSD 1.4%);拟定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13.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鉴于氢溴酸东莨菪碱含量较低且变异范围大,拟定硫酸天仙子胺质量分数不得少于0.098%。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提升颠茄草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茄草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TL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硫酸天仙子胺 氢溴酸东莨菪碱 醇溶性浸出物
原文传递
牛蒡叶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动态积累规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梁韩晶 吕江南 +4 位作者 冯庆梅 张玲霞 刘秋艳 代丽萍 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6,共8页
目的:明确牛蒡叶的化学成分;阐明其主要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为牛蒡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微孔树脂(MCI)等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 目的:明确牛蒡叶的化学成分;阐明其主要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为牛蒡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微孔树脂(MCI)等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牛蒡叶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结合谱学技术对所分离的成分进行鉴定;采用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3%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9 min,13%A,9~10 min,13%~24%A;10~30 min,24%A),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328 nm,对牛蒡叶中4个成分进行积累动态分析。结果:从牛蒡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芦丁(2),山柰酚-3-O-芸香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绿原酸(6),异绿原酸A(7),胡萝卜苷(8),熊果酸(9),anemarrhenoside B(10),开环异落叶松脂醇(11),vladinol D(12),melitensin(13),秦皮乙素(14),1(-2-乙基苯基)-1,2-乙二醇(15),1-(4-乙基苯基)-1,2-乙二醇(16),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丙酮(17);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异绿原酸A为牛蒡叶中4个主要成分,其中绿原酸、芦丁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含量在4~8月呈上升趋势,8月达到峰值;异绿原酸A含量在4~8月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达到峰值。结论:化合物10,12~17首次从牛蒡属中分离得到;以4个主要成分(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异绿原酸A)的含量为指标,结合牛蒡根、牛蒡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考虑,建议8月中旬采收牛蒡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叶 化学成分 黄酮苷 咖啡酰奎宁酸类 柱色谱法 绿原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