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自由体位管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1
作者 席巍 岳会娟 李婧雯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 分析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自由体位管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初产妇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 目的 分析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自由体位管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初产妇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自由体位管理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产妇分娩时间、分娩疼痛、分娩控制感、分娩焦虑及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和言语反应量表(VRS)评分分别为(6.45±1.48)分、(2.60±0.77)分和(22.45±3.14)分,低于对照组的(7.43±2.03)分、(3.21±1.27)分和(24.83±4.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缩素使用率为19.05%,低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视觉模拟尺量表(VAS-A)评分为(3.48±1.17)分,低于对照组的(5.0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控制量表(LAS)评分为(187.07±21.27)分,高于对照组的(173.52±1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儿1 min Apgar评分8~10分占比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护理行为感知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助产,可有效缩短初产妇自然分娩产程时间,缓解分娩疼痛,改善分娩焦虑及分娩控制感,提高新生儿生理状态,降低宫缩素的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行为感知模式 自由体位管理 初产妇 自然分娩 宫缩素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
2
作者 邵志萍 张曦辉 王言研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3期2863-2865,共3页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以期提高产妇整体获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宫素联合麦角新碱治疗产后出血的40例剖宫产产妇的基线资料,并将其纳入对照组,采集同时期内...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以期提高产妇整体获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宫素联合麦角新碱治疗产后出血的40例剖宫产产妇的基线资料,并将其纳入对照组,采集同时期内采取氨甲环酸联合麦角新碱治疗产后出血的40例剖宫产产妇的基线资料,并将其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产妇治疗效果、一般情况、宫缩频率与宫底高度及安全性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出血症状消失、止血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0、31.341、14.218,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给药0.5 h、1.0 h宫缩频率较高、宫底高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10、2.765,P<0.05);研究组产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利于减少出血量、促进产后宫缩、加速产后恢复且安全可靠,可用于临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的干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麦角新碱 氨甲环酸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孕妇与正常双胎孕妇凝血指标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袁文静 李梦伟 +3 位作者 石如婷 陈彦杞 王一鸣 刘惠娜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in twin pregnancy,sIUFD)患者与正常双胎孕妇及不同绒毛膜性sIUFD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sIUF...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in twin pregnancy,sIUFD)患者与正常双胎孕妇及不同绒毛膜性sIUFD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sIUFD患者和孕周相符的正常双胎孕妇各40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凝血指标。结果①sIUFD组与正常组双胎孕妇一般情况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组相比,sIUFD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均降低(P<0.05);③sIUFD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正常组(P<0.05);④sIUFD组中单绒双羊组与双绒双羊组孕妇一般情况及新生儿结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sIUFD组中单绒双羊与双绒双羊孕妇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UFD组患者凝血活性高于正常组,不同绒毛膜性sIUFD患者在发生sIUFD后凝血活性无明显差异。当孕期发生sIUFD时,需确定双胎绒毛膜性,并严密监测母体的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双胎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 绒毛膜性 凝血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