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德存麦5号小麦的选育过程及特性分析
1
作者 郑继周 杨文涛 +3 位作者 郭璐 李垠洁 张廷封 张国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4期7-10,共4页
针对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小麦强筋优质品种产量普遍低于高产中筋品种,难于推广,进而造成优质粮短缺的问题,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针对关键育种目标精选重点亲本组配,并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检测继代选育技术措施,育成了集高产、强筋... 针对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小麦强筋优质品种产量普遍低于高产中筋品种,难于推广,进而造成优质粮短缺的问题,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针对关键育种目标精选重点亲本组配,并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检测继代选育技术措施,育成了集高产、强筋、抗病、抗逆于一体的丰德存麦5号。本文介绍了丰德存麦5号的选育过程,并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示范点(方)资料,对该品种的高产性、优质性、抗性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丰德存麦5号 选育过程 特性分析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军刚 孟庆乐 +6 位作者 冯晓曦 郭海斌 王文文 许波 许海涛 王明伦 桑萌泽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53-57,共5页
为探究2种耕作方式、5个种植密度下夏玉米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期为黄淮海地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参考,于2021年、2022年在驻马店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服务中心开展本次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耕作和... 为探究2种耕作方式、5个种植密度下夏玉米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期为黄淮海地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参考,于2021年、2022年在驻马店市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服务中心开展本次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耕作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以1.5万株/hm2为密度梯度,在4.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析2种耕作方式、5个种植密度下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下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深松耕作处理延缓了相邻密度间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常规耕作处理下相邻密度间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8.3%、5.1%和13.3%,深松耕作处理下相邻密度间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5.7%、4.5%和11.2%;深松耕作处理提高了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深松耕作处理下的穗位层透光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4.8%、3.9%和9.0%;2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深松耕作处理增加了玉米的籽粒产量,且在高密度下增产效果较好,平均增产8.4%。综上所述,深松耕作处理减弱了密植引起的各光合指标的下降幅度,同时增强了各光合指标,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因此在黄淮海地区提升种植密度的同时结合深松耕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高产多抗国审小麦新品种-存麦633
3
作者 郑继周 杨文涛 +5 位作者 朱猛 张国辉 郭璐 李垠洁 张廷封 郑天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6-1226,共1页
存麦633是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利用丰德存麦1作母本、存麦11作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经多年定向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14。
关键词 系谱法 小麦新品种 定向选育 丰德 高产多抗 种业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
下载PDF
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卫玲 程思贤 +5 位作者 周金龙 王川锋 周亚男 王群 赵亚丽 李潮海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3,共7页
设计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砂姜黑土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玉米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砂... 设计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砂姜黑土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玉米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结果表明,秋季深松+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和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地上部生长,进而增加玉米产量。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对土壤耕层的改良效果和玉米产量均高于秋季深松+夏季免耕和秋季深耕+夏季免耕。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产量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的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处理分别降低29.0%和12.7%,土壤含水量增加7.8%,玉米产量增加15.5%。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玉米产量最高。因此,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时机 深松(耕)方式 土壤紧实度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冬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动态表达
5
作者 董中东 陈锋 +1 位作者 崔党群 陈芳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5-869,共5页
为了解我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主体HMW-GS基因的动态表达规律,以该麦区的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参试材料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HMW-GS的积累动... 为了解我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主体HMW-GS基因的动态表达规律,以该麦区的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参试材料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HMW-GS的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7亚基大约在花后10 d开始表达,25 d左右所有亚基均已表达,但不同亚基开始表达的时期略有差异。20 d之后,各亚基表达量开始快速增加,约在35 d左右表达量达最高,之后略有下降,在40 d左右趋于稳定。就其相对表达量而言,5亚基和10亚基明显高于其他亚基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SDS-PAGE 动态表达
下载PDF
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 被引量:23
6
作者 郑天存 戴景瑞 +4 位作者 马志强 邱军 邓士政 谷登斌 王天宇 《农学学报》 2016年第8期1-3,28,共4页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全方位协作攻关,进行小麦、玉米双机收品种筛选和培育,改进籽粒收获配套机械,开发配套烘干籽粒设备,并通过政府的农业扶持项目帮助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玉米 晚播小麦 黄淮海区域 籽粒机收 一年两熟制
下载PDF
国审小麦品种存麦8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继周 杨喜堂 +2 位作者 常萍 谷登斌 郑天存 《中国种业》 2017年第1期70-71,共2页
存麦8号是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其母本是周麦24(周麦16×陕优225),父本是周麦22(周麦12/豫麦49//周麦13),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高产、优质相结合... 存麦8号是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其母本是周麦24(周麦16×陕优225),父本是周麦22(周麦12/豫麦49//周麦13),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高产、优质相结合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载培技术 定向选育 小麦新品种 改良技术 豫麦49 抗性鉴定 黄淮南片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军刚 郭海斌 +4 位作者 孟庆乐 冯晓曦 许海涛 许波 王成业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5期21-23,共3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科学应用方法,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塑造株型、光合作用、抗倒抗逆性、产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玉米 应用
下载PDF
强筋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5号
9
作者 郑继周 杨文涛 +3 位作者 张廷封 郭璐 李垠洁 郑天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505,共1页
丰德存麦5号是利用周麦16(周麦9号/周8425B)×郑麦366(豫麦47/PH82-2)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于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4003。1 特征特性丰德存麦5号属于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 d,与... 丰德存麦5号是利用周麦16(周麦9号/周8425B)×郑麦366(豫麦47/PH82-2)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于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4003。1 特征特性丰德存麦5号属于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 d,与对照周麦18成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叶片窄长直立,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冬前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后期耐高温能力中等,熟相较好。株高76 cm,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株型稍松散,旗叶宽短,外卷,上冲。穗层整齐,穗下节短。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形,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穗数571.5万·hm-2,穗粒数32粒,千粒重42.3 g。经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纹枯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熟品种 强筋小麦 耐高温能力 分蘖成穗率 抗病性鉴定 杂交选育 周麦16 高产小麦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1号
10
作者 郑继周 张廷封 +1 位作者 杨文涛 郑天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丰德存麦1号是利用周9811作母本、矮抗58作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同年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审... 丰德存麦1号是利用周9811作母本、矮抗58作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同年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定向选育 品种审定 抗性鉴定 黄淮南片 系谱法 河南省 定编
下载PDF
强筋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1号”
11
作者 丰德康 《农村百事通》 2015年第20期32-32,73,共2页
“丰德存麦1号”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33.9天。幼苗半匍匐,长势好,叶窄小、稍卷曲,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起身拔节略晚,两极分化快,倒春寒冻害中等。株高74.7~80.1厘米。茎秆细韧,弹性好,较抗倒伏。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强筋 小麦品种 全生育期 多穗型 半冬性 分蘖力 抗寒性
下载PDF
高产多抗稳产国审小麦品种周麦22、周麦27选育与应用--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郑天存研究员成果展示
12
作者 郑天存 殷贵鸿 +2 位作者 韩玉林 杨光宇 郑继周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9年第5期87-88,共2页
小麦是我国和世界的主要口粮作物,黄淮南片是我国小麦主产区。20世纪90年代末该区进入中高产阶段后,针对主栽品种丰产潜力不足、倒伏加重、病虫害多发、倒春寒、干热风威胁等问题,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郑天存研究员团队自1997年开始在国家86... 小麦是我国和世界的主要口粮作物,黄淮南片是我国小麦主产区。20世纪90年代末该区进入中高产阶段后,针对主栽品种丰产潜力不足、倒伏加重、病虫害多发、倒春寒、干热风威胁等问题,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郑天存研究员团队自1997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等项目资助下,通过自创种质和亲本创育、聚合杂交改良,实现高产性、多抗性、稳产性和应用技术创新,历时20余年选育和推广应用了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27,连续7年被定为重点示范推广品种,至2018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1324亿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院 主栽品种 研究员 周口市 多抗性 稳产性 应用 小麦
原文传递
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13
作者 邱军 邓士政 +2 位作者 郑天存 郭利磊 张笑晴 《中国农技推广》 2017年第11期5-7,共3页
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生产上小麦早播晚收、玉米晚播早收和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不利于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开展了小麦玉米双机收模式试验,以筛... 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生产上小麦早播晚收、玉米晚播早收和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不利于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开展了小麦玉米双机收模式试验,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确定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优化集成配套技术,为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依据。试验表明,通过培育选用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逆、高产的玉米品种和早熟、耐晚播、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配套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的"双早双晚技术",能够在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区 小麦玉米 双机收籽粒 双早双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