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茎秆性状的转录组测序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作者 禹海龙 吴文雪 +9 位作者 裴星旭 刘晓宇 邓跟望 李西臣 甄士聪 望俊森 赵永涛 许海霞 程西永 詹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87-2206,共20页
小麦的茎秆性状与倒伏紧密相关,发掘其显著关联的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解析小麦茎秆性状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黄淮南部地区的192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7个环境成熟期和4个环境灌浆中期的1... 小麦的茎秆性状与倒伏紧密相关,发掘其显著关联的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解析小麦茎秆性状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黄淮南部地区的192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7个环境成熟期和4个环境灌浆中期的14个茎秆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同时利用RNA-seq分析了基部前二节间强度和直径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成熟期与灌浆中期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灌浆中期相比,成熟期的重心高度增幅较大,基部第二和第三节间长度增加,其他性状均降低。GWAS共检测出163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稳定SNP标记(MTA),其中45个具有基因或蛋白注释,与转录组联合分析,共筛选到3个与小麦茎秆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推测候选基因TraesCS5A02G522100通过合成异戊二酸类化合物调节小麦的光合作用以及通过调节固醇的生成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渗透性,进而促进茎秆的发育,改善茎秆性状。候选基因TraesCS1D02G390600直接参与小麦茎秆细胞分裂和器官的形成,使茎秆变粗,充实度增加。候选基因TraesCS7A02G481800在小麦中通过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过程,调控茎秆的发育、应激响应等过程。这些候选基因通过qRT-PCR验证,其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性状 转录组测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黄淮南部地区
下载PDF
小麦重组自交系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2
作者 苗任重 杨一帆 +3 位作者 陈志愿 王得宝 盛奥莹 邓跟望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为了解(驻麦305/中麦578)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产量性状遗传作图和基因定位上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388份(驻麦305/中麦57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品系为材料,利用卡平方测验法对该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驻麦305/中麦5... 为了解(驻麦305/中麦578)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产量性状遗传作图和基因定位上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388份(驻麦305/中麦57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品系为材料,利用卡平方测验法对该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驻麦305/中麦578)重组自交系的分蘖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指标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3.54%、11.37%、7.30%、14.16%、20.12%和25.63%。除穗粒重和分蘖数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表明这是一个理想的遗传作图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廷杰 杨剑 +5 位作者 胡卫国 张玉娥 赵虹 王西成 李西臣 邓根旺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8期173-176,共4页
郑麦2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周麦22与百农AK58杂交的F1为母本,以偃展411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综合抗性突出。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1年通过... 郑麦2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周麦22与百农AK58杂交的F1为母本,以偃展411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综合抗性突出。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在我国黄淮南片水地麦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麦22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邓跟望 王涛 +2 位作者 谢雨燕 陈杰 李西臣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11期75-77,共3页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麦2号在3个年度的审定试验中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适应度分别为86.4%、100.0%和100.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本研究能够为冠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冠麦2号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冠麦2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建峰 陈志愿 +1 位作者 邓跟望 盛奥莹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5期46-48,共3页
为了解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冠麦2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冠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播种期(10月8日、10月15日、10月22日)和4个种植密度(12万/667 m^(2)、17万/667 m^(2)、22万/667 m^(2)、27万/667 m^(2))... 为了解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冠麦2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冠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播种期(10月8日、10月15日、10月22日)和4个种植密度(12万/667 m^(2)、17万/667 m^(2)、22万/667 m^(2)、27万/667 m^(2)),研究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冠麦2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最高群体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最高群体和穗数呈下降趋势,10月22日播种的最高群体和穗数分别比10月8日播种的平均降低435.28万/hm^(2)和94.94万穗/hm^(2);4个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种植密度为22万株/667 m^(2)的产量最高,分别比12万株/667 m^(2)、17万株/667 m^(2)、27万株/667 m^(2)增产20.63%,13.71%和6.99%;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15日左右,选择22万株/667 m^(2)基本苗的种植密度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冠麦2号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
下载PDF
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
6
作者 欧行奇 +13 位作者 周继泽 何鸿举 张毅 曹廷杰 刘文轩 胡海燕 朱启迪 王玉玲 李璐 李新华 李西臣 乔红 陆宁海 马杰 《中国科技成果》 2019年第22期29-31,共3页
1河南科技学院情况及科技创新发展介绍河南科技学院始建于1939年,坐落于豫北明珠城市——新乡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主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其作物学被评为河南省A类特色学科,小麦育种成果尤为显著.1985年小麦品种"百农3217"... 1河南科技学院情况及科技创新发展介绍河南科技学院始建于1939年,坐落于豫北明珠城市——新乡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主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其作物学被评为河南省A类特色学科,小麦育种成果尤为显著.1985年小麦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小麦品种"百农207"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十年来,"百农系列"小麦品种在全国影响深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学 小麦育种 百农矮抗58 河南科技学院 小麦新品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特色学科 国家技术发明
原文传递
鹿邑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7
作者 李西臣 邓跟望 邵晓睿 《农家致富顾问》 2021年第12期8-8,共1页
总结河南省鹿邑县2018年~2020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优质强筋 成效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