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胶片引流和负压技术引流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屈振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9期1321-1322,共2页
目的:探讨传统胶片引流和负压技术引流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并内固定,观察组术后给予负压技术引流,对照组术后给予传统胶... 目的:探讨传统胶片引流和负压技术引流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并内固定,观察组术后给予负压技术引流,对照组术后给予传统胶片引流。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足部肿胀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足部Ⅲ度肿胀发生率、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负压引流有助于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减轻术后足部肿胀和疼痛程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引流 胶片引流 跟骨骨折 内固定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2
作者 屈振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2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方法 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实施髓内钉系统治疗。观察患者近期并发症、手术情况、远期髋关节...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方法 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实施髓内钉系统治疗。观察患者近期并发症、手术情况、远期髋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为83.3%。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远期疗效近似,但前者术后下床活动早,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老年 股骨头置换术 髓内钉
下载PDF
骨伤复元汤联合西医治疗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吕国先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11期1456-1458,共3页
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骨折后常出现的并发症,多发于小腿、前臂掌侧等位置,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较为少见,研究报道也相对较少[1]. 引起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主要因素有创伤、静脉输液等两方面原因,大多为创伤引起的. 临床上... 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骨折后常出现的并发症,多发于小腿、前臂掌侧等位置,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较为少见,研究报道也相对较少[1]. 引起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主要因素有创伤、静脉输液等两方面原因,大多为创伤引起的. 临床上治疗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首选手术治疗,通过减轻筋膜室张力引出炎性渗透液改善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由于术后创口过于疼痛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疾病痛苦,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术后需要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疼痛[2]. 基于此,本研究就骨伤复元汤联合西医治疗手骨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间隔综合征 手骨 西医治疗 临床疗效 血液循环 静脉输液 骨伤复元汤 渗透液
下载PDF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体会
4
作者 屈振宁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5期122-123,共2页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平均随访1...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及脱位。末次随访依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5%(56/65)。患者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结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髋关节骨折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桂晓 吕国先 张凤莲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6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EM)患者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河南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EM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EM)患者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河南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EM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并行窦卵泡计数(AFC)检测。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AMH、E2及AFC比术前降低(P<0.05),血清FSH、FSH/LH比术前提高(P<0.05)。术后3个月,患者血清FSH、FSH/LH、E2及AFC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清AMH仍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患者血清AMH比术前降低(P<0.05),而其他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患者术后6个月AMH下降率与年龄、囊肿部位有关(P<0.05),而与囊肿类型、囊肿大小、病理类型、r-AFS分期等无关(P>0.05)。结论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EM患者术后6个月仍存在卵巢储备损伤,AMH相较于传统标志物能够更好地反映卵巢储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内膜异位症 卵巢储备功能 抗苗勒管激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