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地区森林变化碳效应与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桂芳 关瑞敏 +3 位作者 夏梦琳 卢鹤立 徐明 郑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8-1129,共12页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和保持碳储量(REDD+),不仅能减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而且还可以带来其它生态效益,如减缓森林破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等。以中国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和保持碳储量(REDD+),不仅能减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而且还可以带来其它生态效益,如减缓森林破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等。以中国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毁林最严重的1976-2007年为REDD+基线,基于卫星影像,并结合植被指数,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对REDD+的碳汇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系统综合评估。结果显示:(1)1976-2007年间天然林碳储量从占总碳储量的78.24%减少至50.52%,这是造成西双版纳地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1976-2007年,天然林的斑块数量和平均最近邻距离分别增加了120.00%和25.21%,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71.98%,说明天然林的破碎化程度加剧。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来看,斑块数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一性指数分别增加了8.16%、51.39%和34.07%;与此同时,平均斑块面积和景观内聚力指数分别下降了26.26%和2.13%,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朝破碎化方向发展,这和碳排放的增加相一致。(3)该区的土壤侵蚀程度逐年加剧,并与碳储量的减少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剧烈的区域,其平均碳排放也相对较高。1999年到2007年间,剧烈侵蚀区域的平均碳排放是轻度侵蚀区域的6倍多。这些结果说明:如果REDD+政策得以实施,不仅能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而且能带来高的生态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REDD+的本质可以认为是以"增汇"或"减排"为主导功能,同时提升生态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D+效益 毁林 碳排放 西双版纳
下载PDF
2000-2020年丹江口水库(河南部分)水体面积数据集
2
作者 史志方 崔耀平 +4 位作者 熊广成 刘小燕 闰亚迪 李梦迪 赵浩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利用遥感影像对水库边界进行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监测,对于保障南水北调调水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集,通过修正的归一化差异水指数(m NDW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利用遥感影像对水库边界进行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监测,对于保障南水北调调水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集,通过修正的归一化差异水指数(m NDW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获取了长时间序列的丹江口水库地表水体空间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了2000–2020年21期丹江口水库水体空间数据,可以为研究丹江口水库水体时空变化提供依据,也可以作为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水体边界 Google Earth Engine 水源面积变化
下载PDF
桐柏山山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3
作者 赵海鹏 刘冰许 +6 位作者 田举鹏 刘继华 韩露 陈天恩 李茁 张伟伟 许乾增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87-97,共11页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保护河南桐柏山野生动物,查明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和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桐柏山地区(地理单元Ma02-1),设立39个10 km×10 km标准化调查样区,应用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该地区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保护河南桐柏山野生动物,查明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和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桐柏山地区(地理单元Ma02-1),设立39个10 km×10 km标准化调查样区,应用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该地区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4大类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共有鸟类139种(隶属于15目43科)、哺乳动物7种(隶属于4目7科)、两栖动物6种(隶属1目4科)、爬行动物9种(隶属1目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鸟类8种,兽类3种)。野生动物栖息地整体质量较好;野生动物种群主要受经济利益和农业生产影响引起的猎捕威胁,森林覆盖率下降是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保护野生动物应采取综合治理和全面保护,注重维护和改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加强法律监管和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野生动物 陆生 资源调查
下载PDF
南北过渡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王靖钰 李国栋 +6 位作者 任晓娟 张曼 李鹏飞 孙雪健 赵晴涛 王龙升 龚云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43-6253,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2011—2020年利用涡度相关法开展了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和环境要素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Reco)、总初级生态生产力分别为-788.13 gC m^(-2) a^(-1)、1074.14 gC m^(-2) a^(-1)、1862.27 gC m^(-2) a^(-1),该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其固碳能力与相近纬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持平,并高于针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等其他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10年间,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强。影响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与太阳辐射,气温(Ta)、净辐射(Rn)、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与生态系统碳生产力和GPP呈显著正相关(P<0.001),Reco与Ta和Rn呈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估算、碳循环过程模拟提供观测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碳汇效应 涡度相关法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
下载PDF
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特征及自然-人为因素驱动机制
5
作者 郑亚平 张俊华 +3 位作者 田惠文 朱航成 刘舒 丁亚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68-2279,共12页
大别山区是中国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东延余脉,山地系统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敏感易变性,识别山地生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对揭示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时空驱动机制及差异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PLUS-InVEST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大别山区2000~202... 大别山区是中国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东延余脉,山地系统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敏感易变性,识别山地生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对揭示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时空驱动机制及差异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PLUS-InVEST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大别山区200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 2000~2020年,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50%~54%)和林地(42%~45%)为主,荒地(2%~4%)面积占比最低,大别山区耕地变化最大,面积减少2 311.45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1 431.37 km^(2)和924.52 km^(2),灌木和荒地的变化较小,面积分别减少7.72 km^(2)和19.10 km^(2);大别山区的生境质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中东部生境质量较高,北部和南部生境质量较差;2000~2010年生境质量均值从0.594上升到0.608,到2020年下降到0.603,生境质量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影响大别山区生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强度和海拔,NDVI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增强. 2030年生境质量的预测结果显示,4种发展情景下,区域内整体生境质量仍然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依旧呈现降低的趋势,只是降低的速率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大别山区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规划提供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大别山区
原文传递
2003–2022年黄河流域TCI、VCI、VHI、TVDI逐年1 km分辨率数据集
6
作者 沙寅涛 刘戈 +3 位作者 赵晓阳 董光华 靳宁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度产品,通过对逐年数据进行去云、重构等质量控制,分别生产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逐年的温度条件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数据集。本数据集空间范围为32°10′N–41°50′N,95°53′E–119°05′E,数据格式为Geo Tiff,空间分辨率为1 km。同其他干旱指数数据集相比,本产品可以在逐年时间尺度上表现黄河流域的干旱格局,在时间序列上反映黄河流域干旱变化趋势,为黄河流域干旱灾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状态指数 温度条件指数 植被健康指数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和氮添加及其互作对空心莲子草-马唐竞争的影响
7
作者 吴昊 姜俊慧 +2 位作者 罗莉 崔益萌 张婉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2,共9页
【目的】以入侵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与本土伴生种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为研究对象,探讨UV⁃B辐射、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二者竞争的影响,以期为全球变化下的入侵植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de Wit取... 【目的】以入侵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与本土伴生种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为研究对象,探讨UV⁃B辐射、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二者竞争的影响,以期为全球变化下的入侵植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de Wit取代试验法,在单种、混种盆栽模式下分别设置处理方式(施氮、UV⁃B辐射、施氮×UV⁃B辐射)、物种属性(空心莲子草、马唐)2个因子,测定各处理组合下的植物总生物量、形态、色素及光合荧光等指标,并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以上各指标差异。【结果】①单种模式中,施氮导致植物最大茎长和马唐叶面积显著增加207.154%和297.643%、空心莲子草总生物量及稳态光适应光化学猝灭系数(qp_Lss)显著降低40.612%和52.381%;UV⁃B辐射导致植物最大茎长、空心莲子草最大光量子产率(QY_max)及稳态光量子效率(QY_Lss)显著增加117.607%、404.459%和835.714%,导致马唐QY_Lss显著降低45.605%;施氮×UV⁃B辐射导致空心莲子草总生物量及马唐QY_max显著降低79.310%和18.984%,空心莲子草QY_max显著增加685.350%,施氮×UV⁃B辐射还使得空心莲子草暗适应后最小荧光(F_(0))下降而QY_Lss增加、马唐F_(0)增加而QY_Lss下降。②混种模式中,施氮导致马唐叶面积及其叶绿素a指数(Chla)显著增加254.259%和53.018%,导致空心莲子草根长及其Chla显著降低76.051%和12.084%;UV⁃B辐射导致空心莲子草Chla显著增加45.434%;施氮×UV⁃B辐射导致空心莲子草根长显著降低58.824%。【结论】施氮相对增加了马唐在生物量及形态上的优势,但UV⁃B辐射削弱马唐光合活性而增加空心莲子叶绿素含量;且UV⁃B辐射、施氮×UV⁃B辐射交互作用显著提升空心莲子草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全球变化下应加强空心莲子草入侵监控,以防多类因子交互效应加剧其对于本土植物的竞争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竞争 氮素 植物入侵 光合荧光 UV⁃B辐射
下载PDF
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8
作者 刘威 王晶晶 +4 位作者 师梦楠 张文静 王子浩 郭桂义 张永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59,共9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特点,并开展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茶园阴坡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操作单元数量均高于阳坡。在门分类水平上,阴坡土壤中...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特点,并开展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茶园阴坡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操作单元数量均高于阳坡。在门分类水平上,阴坡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为酸杆菌门,阳坡为变形菌门,而阴坡和阳坡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均超过55.00%;在目分类水平上,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真菌均不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阴坡和阳坡茶园土壤间细菌和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阴坡和阳坡富集的细菌不同,而富集的真菌较为相似。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受土壤因子的影响大于真菌,且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阴坡和阳坡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因子
下载PDF
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预测分析
9
作者 刘威 陈凌芝 +3 位作者 吴云陇 黄双杰 郭晓彦 孙慕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45,共7页
为探明豫南山地茶园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特征,同时探究土壤细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信阳市浉河区山地茶园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及土壤... 为探明豫南山地茶园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特征,同时探究土壤细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信阳市浉河区山地茶园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功能特点,并开展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山脚茶园土壤中细菌丰富度显著高于山顶和山腰;山脚土壤中细菌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山顶,与山腰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山脚茶园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山顶。山体不同位置,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其中山顶茶园土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髌骨菌等相对丰度高于山腰、山脚,而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相似。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在属分类水平上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均存在差异。其中,酸杆菌属相对丰度为山顶(4.48%)>山腰(2.91%)>山脚(1.08%),而山腰和山脚处土壤中苔藓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44%和2.51%,其相对丰度是山顶的2倍左右。山顶、山腰、山脚茶园土壤细菌菌群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最主要的功能是新陈代谢,其次是环境信息处理。山顶、山腰和山脚茶园土壤细菌功能类型存在差异,山顶茶园具有化学异养型、好氧化学异养型、纤维素分解的细菌相对丰度高于山脚;山脚处掠食性或外寄生性型、细胞内寄生虫、人类病原体、硝酸盐还原型、光异养型细菌相对丰度高于山顶。固氮作用的细菌则以山腰处相对丰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山体位置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分析
下载PDF
油茶品种花粉直感效应分析及品种配置初探
10
作者 张贺 倪天虹 +2 位作者 樊雪玮 徐鹏辉 张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0073-0076,共4页
为优化信阳市油茶品种配置,提高坐果率,本研究以信阳市种植的8个“长林系列”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品种开花物候期和花部器官特征的调查,分别以不同品种组合开展人工授粉,调查果实坐果率,进而筛选出合适的授粉组合。结果表明:8个油茶... 为优化信阳市油茶品种配置,提高坐果率,本研究以信阳市种植的8个“长林系列”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品种开花物候期和花部器官特征的调查,分别以不同品种组合开展人工授粉,调查果实坐果率,进而筛选出合适的授粉组合。结果表明:8个油茶品种的开花期从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开花时间持续60 d左右;不同品种花器官的花径、雌雄蕊长度以及单花雄蕊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油茶品种花粉量和花粉生活力差异明显;‘长林40号’和‘长林4号’两个母本品种受花粉直感影响显著。结论:不同品种搭配组合坐果率差异显著,其中分别以‘长林40号’、‘长林4号’为母本,以‘长林3号’、‘长林27号’为父本的搭配组合坐果率高。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油茶花期直感效应和高产品种科学搭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花粉直感 品种配置 座果率
下载PDF
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晓岩 张兴旺 +5 位作者 乔龙鑫 郑泽琳 潘力 彭洁 杨涵璐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本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一种物候算法,生成了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数据集。首先,融合Landsat 7/8和Sentinel-2 A/B影像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集。其次,分析不同物候期... 本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一种物候算法,生成了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数据集。首先,融合Landsat 7/8和Sentinel-2 A/B影像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集。其次,分析不同物候期下越冬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物候差异,提取用于分类的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节始期(start of season,SOS)、生长高峰期(start date of peak,SDP)、生长季节末期(end of season,EOS)、绿化速度(green-up speed,GUS)和生长季节长度(growing-season length,GSL)。最后,基于这些物候指标构建决策树模型,在像元尺度上对越冬作物进行提取。本研究构建的物候算法能够准确提取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其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8.00%、98.36%、97.77%和0.94。本数据集可以为越冬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帮助决策者和生产者制定合理的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作物 河南省 Google Earth Engine LANDSAT Sentinel-2 物候算法
下载PDF
林下灌木对乔木幼苗建植过程影响研究
12
作者 韩瑜 李君勇 《甘肃科技纵横》 2022年第5期10-15,90,共7页
幼苗建植过程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阶段,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林下灌木能够改变乔木幼苗的微生境,进而影响其建植过程,但是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本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乔木幼苗,... 幼苗建植过程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阶段,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林下灌木能够改变乔木幼苗的微生境,进而影响其建植过程,但是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本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乔木幼苗,将其移栽到3种典型灌木物种的冠层下生长,监测灌木影响乔木幼苗建植过程的正负效应,并量化对比这种效应在不同的灌木-乔木幼苗组合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乔木幼苗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先锋物种马尾松在当前栖息地所在的生境中已不能完成幼苗建植过程,过渡物种藜蒴和优势物种荷木均能顺利建植;林下层物种省藤能够显著降低3种乔木幼苗的成活率,九节和瓜馥木对幼苗的建植过程没有显著影响;灌木能够改变幼苗的微生境,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省藤对乔木幼苗的负效应主要由地下途径介导,可能是化感作用途径。研究结果证实不同灌木对不同演替阶段的乔木幼苗效应不一致,地下途径的效应可能要大于地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建植 微生境 种间效应 地上-地下途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03-2021年黄河流域逐月1 km分辨率VCI和TCI干旱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龙鑫 郑泽琳 +5 位作者 马晓岩 张兴旺 茹旭彤 彭洁 赵晓阳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黄河流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9.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 黄河流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9.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MYD13A2,V6)和地表温度辐射产品(MYD11A2,V6),采用Kogan在1995年提出的VCI和TCI指数计算方法,分别生产了黄河流域2003–2021年逐月1 km分辨率VCI和TCI干旱指数数据集。数据经过去云处理、填补缺值和滤除背景噪声等数据质量控制操作,以确保数据集能够满足研究人员使用。通过数据共享,期望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及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干旱 植被状态指数 温度条件指数
下载PDF
河南南阳发现红翅绿鸠
14
作者 王庆合 杨森 +3 位作者 衡建宏 阎国伟 赵海鹏 王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292,314,共2页
2022年6月9日10时左右,在河南省南阳市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淅川大石桥乡西岭村(111°18′04″E,33°02′12″N,海拔156 m)发现了1只鸠鸽科(Columbidae)鸟类(图1)。其头、胸明亮橄榄黄色,下体偏白色,腹部两侧和尾下覆羽具... 2022年6月9日10时左右,在河南省南阳市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淅川大石桥乡西岭村(111°18′04″E,33°02′12″N,海拔156 m)发现了1只鸠鸽科(Columbidae)鸟类(图1)。其头、胸明亮橄榄黄色,下体偏白色,腹部两侧和尾下覆羽具灰色斑,翼覆羽栗色,翕部偏灰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等辉黑色,具狭窄淡黄色羽缘,眼周裸露皮肤偏蓝色,虹膜红色,喙灰蓝色。依据上述特征鉴定该鸟为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约翰×马敬能等2000)。检索《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4版)(郑光美2023),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www.birdreport.cn/)数据,确认该鸟为河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发现该鸟时,其正在树冠休息,其所处位置在浅山与丹江之间,距村庄约2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飞羽 初级飞羽 郑光美 马敬能 河南省南阳市 河南南阳 灰蓝色 西岭村
原文传递
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区域鸟类群落的多样性
15
作者 王鹏 陈天恩 +5 位作者 隋佳容 曹颍 李书雅 朱磊 赵笑男 赵海鹏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1,共14页
为了掌握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现状,分别于2019年9月至12月、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7月、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的每月中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10 km... 为了掌握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现状,分别于2019年9月至12月、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7月、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的每月中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10 km范围内的区域中,开展了野外鸟类调查,研究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多样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研究区中,分布着18目48科174种鸟类,以雀形目鸟类占优势,古北界物种的数量最多,鸟类群落的种群总数量为82 983只,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包括豆雁(Anser fabali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灰鹤(Grus grus)、鸿雁(Anser cygnoid)、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麻雀(Passer montan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罗纹鸭(Mareca falcata)和白骨顶(Fulica atra);在研究区的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分别记录了14目34科69种、16目40科117种、17目40科93种和16目34科75种鸟类,河流湿地和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水平较高,4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水平较低;在该保护区中,分布着中国特有物种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以及极危物种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建议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黄河沿岸滩涂和靠近黄河的湖泊湿地,建立鸟类保护与监测区,增加对豆雁、灰鹤、鸿雁、斑嘴鸭和赤麻鸭等指示物种的野外调查频次;在鸟类的繁殖期和越冬期,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柳园口
原文传递
土壤食物网调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的困境与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卫信 申智锋 +3 位作者 宋博 马子鹤 邵元虎 傅声雷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63,共12页
土壤食物网精准调控是探究和发挥土壤生物生态功能的关键和难点。综述了已有的土壤食物网直接和间接调控方法,讨论了土壤食物网生态功能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如常用的直接调控措施很难在野外大规模应用;间接调控土壤食物网内在机制复杂... 土壤食物网精准调控是探究和发挥土壤生物生态功能的关键和难点。综述了已有的土壤食物网直接和间接调控方法,讨论了土壤食物网生态功能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如常用的直接调控措施很难在野外大规模应用;间接调控土壤食物网内在机制复杂,调控效果不易把控;土壤食物网全图模糊不清,关键类群及其权重难确定;土壤食物网的物质循环与能流难量化等。提出探索建立土壤食物网及其相关的生态过程的野外监测技术体系,发展简单易行的野外土壤食物网调控技术,关注土壤食物网的“外延”界面,开展土壤食物网相关的多尺度多因子和多过程的融合研究等4方面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精准调控 野外控制实验 土壤生物监测 土壤食物网内部平衡 生态过程
原文传递
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7
作者 任晓娟 李国栋 +4 位作者 张曼 丁圣彦 王靖钰 孙雪健 李鹏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5-1644,共10页
精确评估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黄河故道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特征和水热分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 精确评估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黄河故道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特征和水热分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9—2020年黄河故道区典型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以及常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观测,分析夏玉米农田各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降水、风速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夏玉米生育时期的能量闭合率和能量分配比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夏玉米净辐射、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峰值出现在11:00—14:00,土壤热通量的峰值发生在14:00—15:00。在能量分配上,夏玉米农田全生育期的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为主,播种-出苗期能量主要被显热通量消耗,占净辐射的37.1%,其余生育周期的能量均以潜热通量消耗为主。全生育期能量闭合率较好,决定系数为0.83,其中,白天闭合率较高,晚上较低。降水对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都有明显影响,潜热通量对降水的反应更敏感,生育后期潜热通量在降雨后与降雨前的增幅比生育前期低。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太阳辐射是水热通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显热通量,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对潜热通量的解释率低于显热通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与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显热通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定量化结果可以深化对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规律的认识,为作物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能量平衡特征 环境因子 黄河故道区
原文传递
灰茶尺蠖过冷却点与结冰点的测定
18
作者 耿书宝 侯贺丽 +3 位作者 乔利 尹健 周洲 雷振山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22,共7页
为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抗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频次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灰茶尺蠖间过冷却点差异显著,雄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为-12.73℃,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5.06℃;不... 为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抗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频次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灰茶尺蠖间过冷却点差异显著,雄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为-12.73℃,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5.06℃;不同虫态的灰茶尺蠖间结冰点的差异也显著,1龄幼虫的结冰点最低,为-9.85℃,5龄幼虫的结冰点最高,为-0.78℃;雌蛹的过冷却点为-11.93℃,显著低于雄蛹的-10.09℃;雄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2.73℃,显著低于雌成虫的-11.07℃。同一虫态不同个体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幼虫从低龄期(1~2龄)发育至高龄期(3~5龄),其过冷却点逐渐升高,抗寒能力逐渐下降。灰茶尺蠖雌蛹的抗寒能力强于雄性,但雌性成虫的抗寒能力弱于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过冷却点 结冰点 抗寒性
原文传递
链霉菌A-ml的杀虫活性研究
19
作者 周瑞 王志豪 +9 位作者 贾少康 仵菲菲 熊梦琴 张碧瑶 周洲 李永丽 潘鹏亮 耿书宝 乔利 张方梅 《华中昆虫研究》 2023年第1期161-165,共5页
本研究拟进一步明确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的杀虫谱,探究其杀虫物质存在部位,为该菌株在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菌株A-m1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供试对象包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以及线虫,分析了菌株A-m1发酵液毒杀活性物质存在部位及... 本研究拟进一步明确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的杀虫谱,探究其杀虫物质存在部位,为该菌株在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菌株A-m1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供试对象包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以及线虫,分析了菌株A-m1发酵液毒杀活性物质存在部位及毒杀作用方式。菌株A-m1发酵液对美国白蛾和舞毒蛾2龄幼虫致死率最高,其次是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对棉铃虫幼虫致死率不高。杀虫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滤液和菌体;乙酸乙酯可以将杀虫活性物质从发酵液中全部萃取出来,杀虫活性主要是通过胃毒发挥作用。链霉菌A-m1不仅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而且还具有广谱杀虫作用,本研究为该菌株在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抑菌杀虫活性物质解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 杀虫活性 杀虫方式
原文传递
杉木林转茶园和草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20
作者 刘威 朱尧 +2 位作者 吕自敏 张永瑞 郭桂义 《土壤通报》 CAS 2024年第4期1041-1049,共9页
【目的】探究杉木林转变为茶园和草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点,并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杉木林、茶园和草地等3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目的】探究杉木林转变为茶园和草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点,并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杉木林、茶园和草地等3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分析土壤化学因子对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杉木林改种茶园后,茶园土壤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提高33.55%,茶园土壤担子菌门相对丰度下降了34.93%;杉木林改草地后土壤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下降33.86%,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19.41%;茶园和草地土壤细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74.54%和82.72%,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23.33%和31.59%,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35.85%和72.52%。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为杉木林显著高于茶园和草地;杉木林土壤细菌丰富度显著高于茶园和草地。RD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真菌,土壤pH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铵态氮和碱解氮。【结论】杉木林转茶园和草地后,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均降低,细菌物种多样性增加,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由杉木林转化而来的茶园和草地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杉木林 草地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