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反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作者 娄玉晗 陈卓然 +1 位作者 陈玉曼 兰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4期47-52,共6页
目的分析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反复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不符合手术绝对适应证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81例患者均为不符合手术绝对适应证的胆囊良性疾病,胆... 目的分析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反复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不符合手术绝对适应证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81例患者均为不符合手术绝对适应证的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最多,占比85.2%(69/81);不符合手术绝对适应证的症状表现以慢性右上腹痛无急性发作最多,占比42.0%(34/81)。胆囊切除术前46例患者被漏诊或误诊,其中漏诊率为19.8%(16/81),误诊率为37.0%(30/81);最常见的漏诊/误诊疾病为功能性胃肠病(FGIDs),占比为71.7%(33/46),其中84.8%(28/33)的FGIDs合并抑郁和(或)焦虑状态,术后联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抑郁、焦虑状态均明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69.6%。38例被主管医师直接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未考虑漏诊或误诊可能,占比46.9%(38/81),给予促胆汁排泌药物和消化酶制剂等替代胆囊功能治疗,其中术后新发症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0%,复发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33.3%,持续存在患者的有效率为28.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9.5%(15/38),整体疗效不佳。23例PCS经胆囊功能替代治疗无效的患者,分别按FGIDs(伴或不伴抑郁/焦虑状态)、反流性食管炎或消化性溃疡治疗,18例症状明显改善,补救诊治的总有效率为78.3%(18/23)。结论胆囊良性疾病易与上消化道其他疾病混淆,尤其是伴抑郁/焦虑状态的FGIDs,术前漏诊或误诊、手术适应证未严格把握是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反复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良性疾病 胆囊切除术 功能性胃肠病 漏诊 误诊
下载PDF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胆瘘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吴静宇 丁辉 +1 位作者 李贞娟 王修齐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胆瘘为肝胆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再次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更多患者和医生的选择。该研究旨在探讨ERCP治疗胆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 目的胆瘘为肝胆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再次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更多患者和医生的选择。该研究旨在探讨ERCP治疗胆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0月于该院确诊的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35),观察组行ERCP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7%(44/46),对照组54.3%(1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中2例(4.3%)行二次手术,对照组16例(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0±6.0) d,对照组(19.1±14.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住院费用为(40 368.8±12 114.5)元,对照组(59 531.2±17 448.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1.4±0.7)个月,对照组恢复时间为(1.8±0.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1%(12例),对照组1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结论 ERCP治疗胆瘘较保守治疗具有治疗有效率高、二次手术率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瘘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保守治疗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
下载PDF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基于三维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冠彬 蔡驰宇 +7 位作者 陶连元 李冬筱 闫壮壮 王艳勃 王连才 文泽军 宁培钢 李德宇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8,共9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女42例,年龄为(58±12)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女42例,年龄为(58±12)岁。19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3例和验证集57例。采用腹腔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肿瘤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分析。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2)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结果(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19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MVI阳性97例(训练集63例、验证集34例),MVI阴性93例(训练集70例、验证集23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体积、肿瘤数量、肿瘤形态是影响训练集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因素(比值比=5.06,3.62,1.00,2.02,2.59,95%可信区间为1.61~15.90,1.28~10.20,1.00~1.01,1.02~3.98,1.03~6.52,P<0.05)。(2)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估。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85(95%可信区间为0.79~0.92),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列线图模型的最佳分数截断值为0.51、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84,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92(95%可信区间为0.85~0.99)、0.50、0.90、0.82。训练集的列线图评分总分越高提示肝细胞癌发生MVI的风险越大。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均贴合较好,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净收益较高。结论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体积、肿瘤数量、肿瘤形态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因素。基于三维可视化影像学特征构建的列线图评分模型可预测肝细胞癌M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危险因素 三维可视化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慢性应激对大鼠肠道、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梦阳 兰玲 +5 位作者 郭灿灿 李梦莹 陈卓然 娄玉晗 陈玉龙 李修岭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3-879,共7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肠道和肝脏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探讨脑-肠-肝轴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10只/组), 应激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持续刺激4周制备慢性应激模型, 对照组大鼠不...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肠道和肝脏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探讨脑-肠-肝轴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10只/组), 应激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持续刺激4周制备慢性应激模型, 对照组大鼠不进行应激刺激, 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 纳入对照组大鼠10只, 应激组大鼠7只, 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价两组大鼠抑郁行为。糖水偏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 16S rRNA测序分析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 HE染色法检测回肠和肝组织病理损伤, 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闭锁蛋白(occludin)、肝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蛋白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大鼠门静脉取血, 偶氮显色法鲎试验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大鼠腹腔动脉取血, 血液生化法检测肝功能。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应用STAMP软件,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菌群丰度差异。结果应激组大鼠糖水消耗量[ (7.86±0.90)ml]、糖水偏爱率[(43.06±5.65)%]均低于对照组大鼠[(15.10±1.51)ml、(76.81±6.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3, 11.16, 均P<0.01)。慢性应激使大鼠肠道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大鼠回肠绒毛变长[(448.93±12.71)μm, (497.12±16.72)μm;t=-5.88, P<0.01]、变粗[(81.99±16.54)μm, (133.93±6.78)μm;t=-7.12, P<0.01], 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0.236±0.011), (0.130±0.026);t=9.12, P<0.01], LPS水平明显上升[(18.83±2.62)EU/L, (38.64±2.51)EU/L;t=-5.79, P<0.01]。大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在慢性应激作用下发生偏移, 应激组大鼠肠道WPS-2菌门丰度较对照组升高(t=2.76, P<0.05)。慢性应激使大鼠肝脏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增加[(0.169±0.014), (0.475±0.034);Z=-2.37, P<0.05];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大鼠血清ALT[(39.7±6.2)U/L, (82.9±43.1)U/L;Z=-2.35, P<0.05]、AST[(130.9±28.9)U/L, (472.7±263.3)U/L;Z=-2.64, P<0.05]水平升高, 尤以AST变化明显。结论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肠道和肝脏同步损伤,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慢性应激致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 肠道通透性增加, LPS经门静脉血入肝, 作用于肝内TLR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脑-肠轴 肠道菌群 细菌移位 肠-肝轴 脂多糖 TOLL样受体4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