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层自组装改性剑麻纤维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冯伟丽 康兴隆 +4 位作者 柳妍 鲁哲宏 刘保英 房晓敏 丁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11-10215,共5页
采用氨基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RNS-A)和聚磷酸铵(APP),利用层层自组装(LBL)法对剑麻纤维(SF)进行表面改性(mSF),并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剑麻纤维填充的聚丙烯(PP)复合材料。利用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通过热分析(TG/... 采用氨基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RNS-A)和聚磷酸铵(APP),利用层层自组装(LBL)法对剑麻纤维(SF)进行表面改性(mSF),并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剑麻纤维填充的聚丙烯(PP)复合材料。利用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通过热分析(TG/DTG)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残炭的形貌,利用万能力学测试仪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旋转流变仪考察了改性前后剑麻纤维对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PP/SF体系相比,PP/mSF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至324.9 MJ/m^(2),下降了28.4%;残炭率提高至7.1%,增加了54.3%,并且燃烧后形成的炭层结构较为完整,但体系的拉伸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纯PP相比,PP/SF和PP/mSF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高的动态模量和复数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剑麻纤维 层层自组装 阻燃性能
下载PDF
不同增容剂对玻璃纤维增强聚甲醛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华 杨正 +5 位作者 琚澳迎 鲁世科 刘保英 房晓敏 丁涛 徐元清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0,共8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高分子增容剂M分别对玻璃纤维增强聚甲醛复合材料(POM/GF)进行增容改性,并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 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高分子增容剂M分别对玻璃纤维增强聚甲醛复合材料(POM/GF)进行增容改性,并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探究增容剂类型及其含量对POM/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界面形貌、流变行为、动态热机械性能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子增容剂M对POM/GF复合材料的增容效果优于小分子KH550、KH560;当增容剂M的含量为0.5%(质量分数,下同)时,POM/GF/M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20.9 MPa、弯曲强度为170.5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8.6 kJ/m^(2),较未增容体系分别提升了14.2%、19.1%和32.3%,且M还能够提高复合体系的结晶温度,降低结晶度的同时,促进结晶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玻璃纤维 增容剂 力学性能 结晶性能
下载PDF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柴云 许凯 +1 位作者 常海波 张普玉 《化学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522-528,共7页
聚合物胶束是具有疏水核心和亲水壳的自组装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具有载药范围广、结构稳定、体内滞留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被动地富集在癌组织中,也可以通过修饰聚合... 聚合物胶束是具有疏水核心和亲水壳的自组装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具有载药范围广、结构稳定、体内滞留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被动地富集在癌组织中,也可以通过修饰聚合物胶束的表面基团来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聚合物胶束的功能特点、制备、应用和药物的包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胶束 药物载体 靶向给药
下载PDF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柴云 许凯 +1 位作者 李世豪 张普玉 《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202-210,共9页
RAFT(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存在链增长自由基与链转移剂(RAFT试剂)之间的可逆蜕化转移,现已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及众多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受到众多高分子研究者的... RAFT(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存在链增长自由基与链转移剂(RAFT试剂)之间的可逆蜕化转移,现已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及众多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受到众多高分子研究者的关注,是一种发展较快的可控/活性聚合技术.本文在简要介绍了RAFT聚合发展历程基础上,综述了RAFT聚合反应机理,RAFT试剂的结构及其对聚合性能的影响,RAFT试剂与单体的匹配性,RAFT聚合实施方法等.同时也对RAFT聚合反应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链转移剂 活性聚合
下载PDF
加巴喷丁、安替比林与多巴胺盐酸盐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玉平 彭鹏 +3 位作者 谌平 刘学军 张萍 翟翠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4-1113,共10页
使用循环伏安法、密度泛函理论、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及自然键轨道分析分别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加巴喷丁、安替比林的相互作用。水溶液及PBS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和安替比林均可与DH形成氢键,使DH的电氧化过程难以进... 使用循环伏安法、密度泛函理论、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及自然键轨道分析分别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加巴喷丁、安替比林的相互作用。水溶液及PBS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和安替比林均可与DH形成氢键,使DH的电氧化过程难以进行。理论计算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混合体系中氢键作用的存在,其主要作用位点为加巴喷丁中的氮/氧原子、安替比林中的氧原子及DH酚羟基上的氢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盐酸盐 加巴喷丁 安替比林 相互作用 电化学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表面结构不同的纳米二氧化硅原位改性聚甲醛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方 李庆硕 +2 位作者 田华丽 张予东 常海波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分别选用环氧基纳米二氧化硅(SiO_2)(RNSE)和甲基纳米SiO_2(DNS)为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甲醛(POM)/纳米SiO_2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结构、... 分别选用环氧基纳米二氧化硅(SiO_2)(RNSE)和甲基纳米SiO_2(DNS)为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甲醛(POM)/纳米SiO_2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的用量和表面结构不仅影响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而且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结晶行为影响显著;当RNSE的用量少于1%(质量分数,下同)时,其在POM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且相对于DNS,RNSE的分散性更好;纳米SiO_2加速了POM结晶,减小了球晶尺寸,提高了结晶度,而且RNSE比DNS对POM的结晶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纳米SiO_2没有改变POM的晶体结构;引入纳米SiO_2降低了POM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复合材料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多巴胺盐酸盐与肌醇的相互作用研究
7
作者 谌平 陈欣 +2 位作者 胡媛媛 翟翠萍 张萍 《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使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密度泛函理论、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和自然键轨道理论分析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肌醇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H中酚羟基的氢原子和氧原子、-NH3+上氢原子以及支链上氢原子,可与肌醇中羟基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环上的... 使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密度泛函理论、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和自然键轨道理论分析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肌醇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H中酚羟基的氢原子和氧原子、-NH3+上氢原子以及支链上氢原子,可与肌醇中羟基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环上的氢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其中,DH酚羟基上的氢原子是二者作用的主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盐酸盐 肌醇 相互作用 电化学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多巴胺盐酸盐与茶碱的相互作用
8
作者 谌平 陈欣 +3 位作者 胡媛媛 刘学军 翟翠萍 张萍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7-1391,共5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中的原子理论(QTAIM)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茶碱(TP)在水溶液和PBS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混合体系中DH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表明:DH与TP之间存在氢键作用。DF...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中的原子理论(QTAIM)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研究了多巴胺盐酸盐(DH)与茶碱(TP)在水溶液和PBS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混合体系中DH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表明:DH与TP之间存在氢键作用。DFT与QTAIM分析结果表明:DH中酚羟基、氨基正离子、苯环及侧链上的氢原子可以与TP六元环上的羰基氧原子及五元环上的氮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其中DH酚羟基上的氢原子是主要的作用位点。NBO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氢键作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盐酸盐 茶碱 相互作用 电化学 量子化学计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